虚拟仿真技术助力精准扶贫

2019-11-11 12:18何怡庆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虚拟仿真课程设置精准扶贫

摘 要:借助网络平台下的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课堂中不可能完成的实践教学提供契机。虚拟场景下全流程,多方位动态仿真,扭转学生对新闻采访报道的实地操作认知,对国家的利国利民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有具体真实的理解。更新传统的采访方式和报道理念,为解决更加复杂的采访报道问题奠定基础,为广播电视学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虚拟仿真;精准扶贫;课程设置;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学院校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成果。

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对精准扶贫现实案例

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之后,各地出台文件纷纷响应。高等教育是青年进入社会的桥梁,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扶贫工作的了解与支持,在少数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及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也开始设置相应课程,或在已有课程中增加精准扶贫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并参与精准扶贫,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精准扶贫地区往往地形复杂,学生一方面很难从课堂讲授内容及文字描述中获得直观、生动、深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安全问题等限制,很难将课堂内容以沉浸的方式推送到学生面前,很难将学生真正放置于现实环境中进行锻炼,学生不能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利于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进行学习。这也正好契合该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准扶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宜宾学院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甘阿凉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内容与广播电视学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闻采访与报道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等教育。

2 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采访报道虚拟仿真教学的构建是借助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而形成的各种虚拟实验交互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不受时间、地点、实验设备限制的虚拟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在互联网上以生动直观、经济、精确以及安全等特征的虚拟仿真教学,将课堂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师可以以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伸缩性和适应性,克服实验场地、实验器材、课时数、实验能耗等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限制。具体而言,在新闻采访类课程中,精准扶贫采访与报道实验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实验对象特殊。实验对象为少数民族农民,民族文化、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及语言不通等问题给记者造成的困难是比较巨大的,记者很难在日常的工作中碰到这一类人群。

第二,实验环境特殊。精准扶贫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落后,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地形复杂、深处内陆,这些都与大多数记者的日常工作环境相去甚远。

第三,实验资源缺乏。虚拟仿真类应用大多数为理工科实验性质,文科类的应用仍凤毛麟角,自然也面临困难。全国范围内,新闻业务的虚拟仿真项目屈指可数,也给学生在资源共享方面造成阻碍,输在了起跑线。

第四,实验环境匮乏。学生专业化能力的获得需要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大量实践,而现有的类似环境基本没有或路途遥远,无法满足高校学生批量见习与实习的需求。

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功能,利用网上学习的交互操作,记录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于边远地区精准扶贫采访报道情况,相较于传统的通过教师课堂讲解的方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能够激发广大学生课堂内外自主学习的动力,实现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从而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奠定基础。长远来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还可以开发校外用户登录浏览和申请远程虚拟仿真实验功能,向远程用户开放进行该仿真实验,这一操作能够实现学生的远程学习。

3 建立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反馈及评价体系

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物实训之间搭建起一个过渡的“桥梁”,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物实训的效率和效果,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该技术集合了教、学、练、考、管、评等完备的教学功能,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虚拟仿真实验预约、虚拟仿真实验练习及考核、提交实验报告等,实现教学过程的“闭环控制”和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使教学资源更生动。教学活动更丰富、教学管理更高效、效果评估更科学精准,充分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教于乐的学习的同时提升教学水平。

实验结果由采访计划、采访过程(对话选择)、成稿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根据实际案例情况而定,主要考核学生在计划时的准备是否充分、周到,对应整个过程是否合理,最后成稿是否完备,符合媒体宣传需求。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互为基础,關系紧密,换言之,学生掌握其中任何单独一部分都无法较好地完成整个实验,而只有在每个部分都考虑得当,严丝合缝,并且在做每一步时都能有较完全的大局观,政治站位较高,眼光较为长远,才能将整个实验完成度做到最高。

新闻采访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能够对参加实验学生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并能够随时进行实验指导。对于学生预习效果、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成绩评价都具备完善的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此系统了解精准扶贫地区的实地情况,如有问题,可与教师随时线上沟通,全程保有记录。在学生进行实验作业提交后,教师能够完整看到自己在进行精准扶贫采访报道的实验结果,能对学生作业进行公正评价。同时,针对实验教学特点,区分理论课构建学生评教指导目标体系,构建符合实验教学特点的评教考核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对参加实验学生各方面的建议、评价与反馈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为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实验提供参考,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明仲,蔡茂国,朱安民.虚实结合建设高水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146-150+165.

[2]王廷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J].新媒体研究,2016,2(23):38-39.

[3]颜世健.精准扶贫报道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青年记者,2019(23):12-13.

作者简介

何怡庆(1990-),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批评学,艺术史。

猜你喜欢
虚拟仿真课程设置精准扶贫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