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新特点,再阐述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安全研究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构建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和支撑。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档案;安全管理
高校档案资源是对高校发展的历史纪录,客观反映高校办学历史文化遗产,对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是高校内部事务管理宝贵资料。高校档案资源价值巨大,必须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实体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高校档案部门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和机遇,积极探索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和支撑。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新特点
档案信息化安全是档案资源能够有效利用的保障[1],主要是防止信息化档案在保存、查询、使用过程中被泄漏、非法修改或损坏,确保信息化档案在“互联网+”背景下真实、完整、可用和保密,安全管理工作出现以下新特点。
一是多层安全威胁。网络环境下,信息化档案在链路层、网络层、物理层、传输层等均受到安全威胁。在链路层主要是数据威胁,对数据进行删除、泄漏和修改,造成用户正常利用电子档案信息;网络层主要是路由器、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威胁,病毒攻击、非法访问等,使数据丢失或失效;物理层威胁主要是基础物理破坏、通路干扰、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传输层安全威胁主要是设置的密码安全威胁,若被窃取、窃听,则可以复制传输电子档案或编造虚假信息,造成电子档案失真或失效。
二是多样复杂性。高校信息化档案来源于各行政机构部门、科研服务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等多业务部门,信息化档案包含网页、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有半结构化信息和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海量异结构信息化档案数据全面覆盖各业务部门,导致信息化档案问题复杂化,非常容易造成集聚效应,信息化档案资源面临的威胁便越高。一方面集聚后档案价值高,越容易引诱黑客攻击的兴趣;另一方面用户较多利用共享平台,如果一旦系统出现故障、遭遇恶性破坏,档案资源将遭受巨大损失。
三是威胁的潜伏性和隐蔽性。档案信息化后,其安全性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不易被人发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威胁来临之前无任何预兆,突然发生并迅速蔓延。网络黑客突然袭击,在“互联网+”背景下呈现“蜘蛛网”式的全面贯通,产生“蝴蝶效应”。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扩散性强,档案信息会很快扩散出去。可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表现极度的脆弱,安全威胁一旦发生,便很难控制,使得信息化档案资源安全得不到保护。
2 高校档案信息化安全研究的必要性与主要内容
2.1 安全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档案进行信息化流程本身埋有隐患[2]。档案信息化主要依赖的是软件,软件是档案人员在操作,人为操作难免会出现过错,导致档案数字化信息不真实;档案信息化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信息化档案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二是档案信息化后保存过程风险因素多。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后在保存期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最后都给档案带来安全危机。如档案信息化技术风险,随着数字化档案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新软件不一定兼容老版本格式,造成老版本档案不可读取;突发自然和社会事件风险,如地震、战争等原因造成网络数据信息丢失。
三是信息化档案利用过程不安全。“互联网+”信息化档案利用快捷方便、范围广,但带来的不安全性因素也随之增加。如档案的知识产权的风险,在互联网上非常容易被拷贝或复制,由此引起侵权纠纷;信息化档案被篡改或攻击风险,信息化档案一旦被篡改或攻击,就失去真实性,严重影响档案的正确利用。
2.2 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信息化档案实物安全。信息化档案实物安全包括其实体、载体、保管库房和保存设备等。数据、凭证等信息化实体不被篡改、破坏而致使信息化档案不可利用;载体主要是信息化档案保存稳定、不会丢失或盗取,可以保证档案信息安全存在;档案保管库房是指按照国家对档案保管“八防”要求,确保库房安全可靠;保存设备安全是档案信息化后台计算机系统和硬件方面安全稳定,可以支持和保全信息化档案的正常使用。
二是信息化内容安全。其主要包括个三方面:首先是信息化内容的原样性或初始性,在互联网工作环境查询到的内容与初始状态保持吻合与一致;其次是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信息化档案在利用过程中,未被删减,与初始状态一样完整齐全;最后是信息化内容的保密性,信息化档案在利用过程中不会被泄密,避免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
3 构建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1 建立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高校信息化档案安全的分析、保护、检测、响应、恢复等运营管理,需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分析制度包括对档案信息的评估,分析存在的安全風险级别等;保护制度是对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及设备进行防护,采用认证和授权等方式保护档案的安全;检测制度是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互联网+”新环境下具备检测手段,能快速处理安全威胁;响应制度是对档案安全事件发生时,及时跟踪和处理,防止事态扩大;恢复制度是安全事件发生后,快速完成档案的恢复,尽可能降低损失。
3.2 建立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一是修订和完善现有信息化档案相关的安全标准[3]。当前我国信息化档案安全标准中,国标推荐标准有如2002年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过时,不能满足“互联网+”背景的需要,因此需要尽早修订,确保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二是建立“信息化档案”安全标准,确保安全体系完整和有规范可依,使“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的信息化档案早日严格规范,等到有效保护。
3.3 建立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技术体系
目前,高校信息化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仍旧落后,表现出核心技术研发不强,信息化档案非常容易被盗取和窃取。因此,应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对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检测与防控技术等为重点研发,从技术上保障信息化档案的安全。首先建立安全技术环境,进行档案用户身份识别和访问监控;其次是安全边界,界外拒绝访问,界内进行安全监视;第三是网路传输安全,保障信息化档案传输的效率和保密性。
4 结语
“互联网+”推动高校信息化档案快速发展,而由此带来对档案安全管理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在高校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只有从全局出发,分析信息化档案安全的各方面因素,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信息化档案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韦丽阳.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的分析[J].兰台内外,2019,1:50-51.
[2]赵福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浙江档案,2018,10:54-55.
[3]刘洋.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9,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