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新媒体素养的现状调查

2019-11-11 10:27郁琴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养家校合作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此的个人自媒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传播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新的媒体时代已经走来,媒体素养和家校合作素养均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伴随着媒体发展的不断迭代和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惯常的教师家校合作工作面临新问题,迎来新挑战。基于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1656名公办教师的大样本调查表明,教师新媒体素养在生活中被信息化裹挟而习得,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亟待加强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的专业培训。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养;新媒体素养;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A-0039-07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此的个人自媒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传播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新的媒体时代已经走来,媒体素养和家校合作素养均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伴随着媒体发展的不断迭代和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惯常的教师家校合作工作面临新问题,迎来新挑战。尤其当新媒体沟通方式成为家校互动的新常态时,教师是否具备与新媒体时代相匹配的媒体素养?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使其提高个人生活效率的同时又利于家校合作实践工作?从教师家校合作的工作特性出发,为了准确把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表现与问题,笔者随机抽取上海市16个区基础教育阶段1656名公办教师进行了自编问卷的调查,发现教师新媒体素养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为促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校家校合作的良性发展,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亟待加强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的专业培训。

一、概念内涵和调查设计

家校合作视野中的教师新媒体素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媒体素养概念界定,有其专门限定的工作领域和性质特点。一个人的新媒体素养基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考量:(1)对于新媒体的识别和理解能力;(2)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3)参与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4)对新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1]。在新媒体时代,教师是否能够胜任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教师是否能够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家校间的互动与合作。具体来说,家校合作视野中的教师新媒体素养,指的是在开展家校合作实践工作中,教师对新媒体应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家校日常沟通、服务指导家长的各项能力[2]。

根据上述的自定义,本次调查将教师新媒体素养分为基本认识和基本能力:基本认识是教师对“新媒体”的认知,基本能力是以“信息支配、网络表达和创新迁移”为要素的使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的能力。

二、调查内容和基本结果

(一)教师对新媒体概念的基本认识准确且保守

调查中,以教师对“是否为新媒体”及“是否能用于家校合作工作情境”两个问题的回答得分为依据,“是”赋值1,“否”赋值2,因此得分越低,“判定为新媒体”和“用于家校合作的可用性”越高。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认知基本准确,他们运用的常识判断基本符合“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3]这样的概念内涵。

调查表明,教师对新媒体是否适用于家校合作持保守态度。如表2所示,在教师心目中,有些传统媒体依然是家校合作的常用工具。而有些生活中稍显陌生的技术工具,教师们都不太确定是否能用于家校合作工作中。

其实,教师对新媒体的认知一定会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使用状况。如表3的数据表明,教师日常与家长沟通中的工具使用频率排在前七位的分别是电话、手机短信、微信、QQ、家校联系报(册)、飞信、学校网站。除了微信是典型的新媒体之外,教师日常运用较多的仍然是一些传统媒体。

(二)教师对新媒体运用于工作的理解与认识程度不一

新媒体日益介入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然而对于这些日趋熟悉的新媒体,教师的工作理解存在差异。如表4所示,超过九成(92.46%)的教师认同(将“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的比例相加)“新媒体使生活、学习和工作更加便利”。78.02%的教师能够认识到“网络媒体造成虚假、不良信息的泛滥”。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将新媒体运用于家校合作,一样存在利弊之分。多数教师看到了新媒体便利与优势的部分,而容易忽视其弊端。结果表明,近九成的教师(88.71%)认识到“班级家长群方便了教师组织各类活动”;64.98%的教师意识到“常用微信与家长沟通,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负担和压力”;63.10%的教师意识到“班级家长群方便了家长‘吐槽学校和教师”。

(三)教师使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的能力有差异

1.教师的网络表达能力最强,创新迁移能力最弱

教师使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的能力,又分信息支配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和创新迁移能力。我们将每个能力维度获得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得到“项目平均数”,该分数高低反映的是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能力的高低。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则表明该项能力水平越高。如表5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的网络表达能力最强,其次是信息支配能力,而创新迁移能力最弱。这与我们的常识判断基本一致,即教师在人际沟通的部分做得较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64%的教师基本能做到“使用网络语言、网络符号与家长进行网络上的信息沟通”,81.71%的教师会“斟字酌句、仔细检查面向家长发布在新媒体平台的各类信息,如通知等”。但在创造性地利用各项新媒体技术促进家校间互动交流部分,教师的表现要相对差一些,58.64%教师会制作学科方面的音频、视频等资料,供家长辅导孩子选用,只有40.28%的教师会利用一些App搭建班级网络学习社区,如“荔枝电台”,及时指导家长和学生。

2.教师在家校网络“群”中以沟通信息为主

教师的网络表达能力最强,这一结论在教师使用QQ、飞信、微信等群的调查数据中再次得到印证。我们将教师使用QQ、飞信、微信等群的频率和效果进行四级计分。从表6中可以看到,使用情况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发布学校及班级通知、与家长个性化交流学生情况、记录保存班级活动精彩瞬间(照片、视频等)、方便家长表达想法和提出建议、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与表现、家长间相互交流信息经验;而排在最末尾的三位分别是:发布原创的教育观点和评论、推荐生活教育等实用信息、家长自发组织各类亲子活动。教师运用家校网络“群”基本还是以家校间沟通信息为主,教师主导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实現较少。

关于“群”的运用,教师的使用情况与实际效果的关联度如何?调查数据经相关双样本检验后发现,教师使用QQ、飞信、微信群的频率与他们自身对使用功能效果的认可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除了“记录、保存班级活动精彩瞬间(照片、视频等)”和“方便家委会开展家长工作”两项P值>.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项P值均是<.01,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3. 教师使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受年龄、家长特点影响较大

新媒体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教师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一定与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敏感度密切相关。按照常识判断,年轻教师的信息素养要优于年长教师。本次调查也表明,年龄的确是影响教师新媒体素养的重要因素,年轻教师的新媒体使用能力较年长教师有较大的优势。如表7所示,以信息支配能力为例:21-25岁这一年龄段的教师与46-50岁和50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的教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值< .05);26-30岁的教师与41-45岁、46-50岁和50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教师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 .05)。

新媒体运用于家校合作,自然离不开教师与家长间的人际沟通。教师所带班级家长的学历程度不同,教师相应所反映出的新媒体运用的信息支配、网络表达、创新迁移三项能力均有显著性差异。以表8调查的教师信息支配能力来看,将家长的不同学历阈值分成I、J两组进行差异性比较:学历“较低”与“较高”相比,差异性极其显著;“较低”与“一般”相比,差异性显著;“一般”与“较高”相比,差异性极为显著。可见,所带班级家长学历程度较低的教师信息支配能力均不及所带班级家长学历程度较高的教师,教师面对不同学历层次家长时的信息支配能力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三、教师新媒体素养的现状分析

通过本次覆盖上海市的大样本教师调查,我们对家校合作视野中的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有了基于数据的判断,既看到了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的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

(一)教师新媒体素養在生活中被信息化裹挟而习得

当社会进入以社交媒体为主体的“W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熟悉、精通并广泛使用新媒体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教师亦是普通大众,在生活中接触并运用新媒体,也会自觉将新媒体用于日常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由此,教师在生活中被信息化裹挟而自然而然习得了新媒体素养,他们对于新媒体概念判断基本准确,熟悉常用的新媒体技术,并且尝试在家校合作中运用一些新媒体。但在自然习得的状况下,教师缺乏对新媒体本质特点的深刻理解,缺乏对新媒体运用于家校合作工作领域的专业自觉意识。

目前,新媒体不仅超越了传统媒体,而且突破了传媒和通信工具角色,成为促引全球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高度社会化媒体[4]。新媒体的媒体特性,让每个人都可以从真实的世界走进另一个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网络的虚拟和现实的真实交错重叠,幻化出新的矛盾和冲突。新媒体其实是迅速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网络时代:个体制造信息、个体发布、个体承受影响并扩散到尽可能多的其他个体[5]。由于信息来源纷繁多元,信息内容过于庞杂,在信息的制造、传播、影响等各个环节都极易产生信息的错误、失真情况。目前,教师缺乏对媒介属性转型的理解,亦缺乏对新媒体“双刃剑”特点的深刻认识,对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空间秩序的改变适应不良。如调查数据所示,只有78.02%的教师能够认识到“网络媒体会造成虚假、不良信息的泛滥”,只有63.10%的教师意识到“班级家长群方便了家长‘吐槽学校和教师”。

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使得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6]。当公与私不再像传统那样泾渭分明的时候,教师的私人空间会逐步暴露在家长面前,家长与教师之间原本的工作关系,也就不可避免地混杂了朋友间的私人关系。然而,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仅有50.82%的教师会从保护私人空间的角度,在微信中针对家长设置朋友圈权限。如果教师对新媒体本质缺乏认识,对新媒体环境下私人空间面临的潜在威胁意识不强,在工作情境中不能时时强化职业角色意识,不仅难以达到较好的家校合作效果,反而会在无意识中遭受新媒体之害。随着亲师关系需要更多新媒体互动和合作时,教师还是迫切需要在人际互动的情境中,不断更新自己对新媒体的理解与认识。

(二)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处于家校沟通的浅层次阶段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家政策的出台,家庭教育及政府的家庭教育指导上升到提高学校办学质量重要保障的高度。国内外家校合作实践经验表明,家校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仅仅只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内容,除此之外,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鼓励与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内涵,若从学校层面走向教师个体层面,家校沟通是亲师合作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教师要学会借助新媒体,开展普及性专业指导、个别化咨询服务、团队式亲子等活动,宣传发动家长资源、解决突发性事件等。

仅仅运用新媒体工具与各类家庭进行信息的交换与沟通,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工作的需求。教师工作常处于信息传递与沟通浅层次的具体原因有二:第一,聚焦于社交功能的App得到普及与广泛应用。如微信、微博等主要以社交为重点的即时通信软件,本身就是普通大众所熟悉、所常用的人际交往平台,教师只是将一般的人际互动自然转换到家校合作的沟通情境,运用多种社交App工具来传递家校之间的信息。第二,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欠缺。除了聚焦于社交功能的App,新技术其实给我们提供了其他多样主题、功能各异的软件。即使功能相同,可供用户选择的工具也异常丰富。这其实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尽管功能不同,但目标一致。围绕儿童健康成长这条主线,合理有效地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成为家校合作走向深度合作的有力助推器。如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作文练习,有的教师会巧妙地在暑期布置亲子作业,鼓励学生借助各种记录类App工具,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写作,并及时在班级“群”中展示和交流,既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兴趣,也促进其作文写作的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自媒体“把关人”角色在强化

根据传播学理论,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价值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给受者[7]。通俗地说,每一个信息的传播者都会或限于自身理解,或从自身角色定位出发,对流动到自己这里的信息加以过滤和筛选。这种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即传播学意义上的把关,就像足球运动中的守门行为一样,而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被比喻为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即“把关人”。在纸媒盛行的传统媒体时代,任何正式的组织都有层级鲜明、各司其职的分级把关人来对信息进行控制和鉴别,因此“把关人”对于一个组织的宣传推广、信息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传统媒体时代组织信息控制的重要喉舌。而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一个组织一个权威的把关人”的局面变成了“网状结构中人人皆是信息传播者、人人均是把关人”。

政治学上有一种著名的观点:所有的权力垄断最后都是一种信息的垄断[8]。从学校公众形象和信息传播角度,新媒体使得昔日的“把关人”——学校的校长在大多数情况下丧失了官方发布信息的话语权,比如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场景中,由于家长和教师的自媒体传播,活动可以不受校方审核的控制,成了直播的现场。学校组织网络中处于节点的教师个体成为学校与家庭联系合作的第一线,被新媒体推动着成为面向家长的信息传播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形象和组织品牌。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作为“把关人”,教师的信息支配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占有、整合、传播信息的能力。

具体而言,第一,教师要谨慎传播信息,避免祸从己出。运用新媒体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教师在网络中传播的各类信息应该都與教育有关。即使是一些与学校和自身班级相关联的事务性通知信息,也需要教师小心谨慎地加以对待,避免由于不恰当的文字表达、错字漏字而影响家长的阅读感受。对于一些来源不明的网络信息,教师更不可随便转发。第二,教师要学会引导家长舆论,避免网络谣言的传播。随着家校网络“群”的日益普及,教师对于“群”的动态要加以高度重视,并保持谨慎的回应态度。首先,对于群里家长们的自由言论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教育警觉,任何信息经过核实后才能及时给予反馈。当出现不确定信息、模糊信息、错误信息而导致家校间矛盾、冲突的时候,教师需要对网络上事态的发展变化经常性地保持了解,以便能第一时间掌握家长们对事件发展的所思所想。任何有关问题和矛盾需要跳出虚拟环境及时加以处理,当然处理的结果也需要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告知家长。第三,教师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认识和发现有用信息,为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助力。家长在新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如日记式的自述故事、生活中的特殊事件、吐槽的育儿问题等等,都能够给予教师一定的信息线索,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背后的家长及他们所秉持的家庭教育理念。

四、提升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家校沟通方面,还存在角色定位不明、能力素质不足、主动学习精神不强等问题。对此,从教师角度来说,新媒体的运用要尽快地从生活习惯走向专业自觉。目前,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合作的素养基本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和迁移而来,故教师缺乏对新媒体本质特点的深刻理解,缺乏对新媒体运用于家校合作领域的专业自觉意识。教师需尽快从生活走向专业、从经验走向科学,对新媒体用于专业活动要有深刻的理解与认同,主动接受并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进而创造性地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从学校角度来说,亟待加强提升教师新媒体素养的专业培训。当家校面对面沟通逐步被虚拟世界的网络沟通所替代时,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往往成为影响家校沟通效果,进而影响家校关系的关键因素。与家长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教师常自觉扮演一个自然人——网民角色,而忽视自身人民教师的职业角色,随之带来网络交流中语言的随意性、非严肃性问题。这总是能令家长找到依据,来质疑教师是否专业和敬业。在追求教育质量,注重家校关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学校领导者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搭建新媒体素养培训的平台至关重要。从培训内容上看,教师新媒体素养的主题培训应该跳出信息化素养培训的通识课程框架;从培训对象上看,学校应该跳出班主任的培训范围,而扩大到全体学科教师。此类专项培训的目的不仅是教会教师掌握信息技能,更是为了帮助教师认识与理解新媒体,并主动养成工作中审视自身专业行为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焦道利,马永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9):40.

[2]郁琴芳.家校合作视角下教师新媒体素养:内涵、结构与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5(24):80.

[3]李淮芝,蔡元.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和发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2.

[4]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8.

[5]郁琴芳.Web2.0环境下家校合作的新趋势与新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9(1):76.

[6]方玲玲,韦文杰.新媒体与社会变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21.

[7]刘开源,潘子健. 从“把关人”理论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J].新闻界, 2010(4):92.

[8]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

责任编辑:李韦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personal self-media has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media, media quality and family-school cooperative literacy have both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nnotation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With the constant change in the generation of media, the tradi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faces new challenges and new problems. A survey of 1656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basic education reveals that teachers literacy of new media has been acquired in life by the coercion of information, in which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departments concerned need urgently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eachers new media literacy.

Key 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literacy; new media quality;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素养家校合作
浅谈“文本细读”之多样化
高职院校升格初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问题的策略研究
互动性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素养影响效果评价
专业成长,做快乐教师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