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彦恒
摘 要: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发展区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广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文化大融合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不容小觑。新时代,影视作品作为区域形象传播的新兴载体,广西在对外形象宣传时也对媒介样式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姿态等方面仍稍显不足,本文试图对广西区域形象的影视化传播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未来广西形象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广西区域形象;影视构建;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045-0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年底,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新时代”也成功上榜。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发出新声音,传播媒介也应有新担当。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南邻北部湾和南海,并与越南接壤,古为岭南,称作百越之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多丘陵、山地和石山,而少平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中以桂林最为出众,自古以来也便有“桂林山水秀甲天下”之说。从地缘文化上看,先秦时期,西瓯、骆越两大方国的土著“百越人”,与秦始皇攻打岭南时带来的外来族群共同生活,沿袭居住了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现在是我国瑶族、仫佬族和毛南族居住人口最多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民族文化,百花齐放。2019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8年工作时指出,过去一年广西经济发展平稳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旅游总消费增长36.5%,邮政、电信业务量增速和生态环境质量等均排全国前列。但是,在对外塑造广西形象时仍处于“他塑”的被动局面,未能破除区域外人们对于广西穷乡僻壤的“刻板印象”,究其原因就是广西在区域形象等“软实力”的传播上与其近年经济、政治的平稳良好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因此,影视作品作为区域形象传播的新兴载体,如何用影像传递文化,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就为新时代的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广西区域形象影视化传播困局
虽然目前学界已对广西区域形象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影视建构和传播,也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但是综合分析多部影视作品的制作,并借鉴国内其他省份的传播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广西区域形象的影视化传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播内容同质化
用影视化作品和影像技术对广西区域形象进行营销和传播,不仅是促进对外传播的有效方式,也是迎合新时代媒介环境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广西为对外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相继在形象宣传片、纪录片和影视剧等方面苦下功夫,但是通过分析多部作品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元素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主要是山水风景的同质化、山歌的同质化以及多民族场景镜头的同质化等。这些同质化现象在广西形象宣传片和纪录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形象宣传片《相约广西》的第二篇章“天开妙境”、纪录片《壮美广西》的第四集“山韵水秀”以及纪录片《广西故事》的第四篇章“山水胜境”等都将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漓江等奇山异水作为描述对象,大费笔墨,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1960年为电影《刘三姐》而创作的一首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让广西山歌闻名国内外,但是时至今日,形象宣传片《相约广西》的第41秒处和7分13秒处,以及纪录片《壮美广西》的第三集“民族和歌”等仍以这首歌为主要背景乐。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曲调已然成为一种经典,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广西的形象传播在这方面的确缺乏足够的创新性。
(二)传播姿态官方化
2018年12月5日,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壯美广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5集系列纪录片;2018年12月1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总策划,广西广播电视台摄制的宣传片《相约广西》,也是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作品;此外,广西卫视还在2016年3月摄制播出了百集电视专题片《广西故事》等。通过分析这些影视作品的制作单位,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宣传片和纪录片都是官方策划拍摄的,选取的素材也基本上都是官方认可的、能够代表广西形象的符号元素。就连一度被看好的纪录片《秘境广西》,虽说是由独立制片人陈晓卿导演所执导,但是背后的总策划依然是中央电视台和广西卫视。另外,这些影视作品的首播渠道也基本上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和广西卫视等官方媒体平台,并没有打造多层级多维度立体多元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格局。官方制作单位、官方播出平台以及较少的平民生活场景等,这些都是造成广西区域形象影视作品传播姿态官方化、民间话语权较弱的主要原因。
二、广西区域形象影视化传播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讲话中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新时代,影视作品作为广西对外区域形象传播的有效形式,如何塑造正面积极的广西形象,讲好广西故事,是摆在传播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精准定位广西城市形象,彰显“广西元素”
“城市定位是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2] 。广西下辖14个地级市,每一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要想在一段影像中,给观众留下独特且深刻的城市形象,就必须深挖地方城市特色,对每一座城市进行精准定位。这里所说的影视作品的城市特色,主要指城市的物质景观层面,包括著名景点、标志性建筑物、海河山水自然风貌以及酒吧、街道等人文景观。城市的这些物质景观都是肉眼可见的存在,而影视作品又是时间范畴的线性艺术,所以要想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观众把控每个城市的形象,就需要在影视作品中对每个城市的图像符号进行精准定位。
2015年8月,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河南形象宣传片《世界·由此向东》,在短短60秒的片中,就把河南各个城市的招牌形象逐一推出,如登封嵩山少林、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龙门石窟、信阳毛尖、焦作太极、安阳殷墟等,让河南闪耀世界。作为一次成功的“营销”案例,广西在传播城市形象时,也可以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影视作品中进行图像符号的定位,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桂林象鼻山、柳州五菱集团、梧州骑楼城、防城港边陲明珠、北海城雕“潮”、玉林云天宫、钦州三娘湾、贵港荷城、百色壮乡历史名城、崇左德天瀑布、河池生态名城、贺州黄姚古镇和来宾李宁火炬塔等。
广西形象的传播,不仅需要物质景观层面的符号定位,还需要深挖城市内核,在影像中彰显广西特色元素。2019年3月21日,一条有关“韩国人申请将螺蛳粉申遗”的新闻,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是韩国继2005年端午申遗和2015年火炕申遗后,又一次对中国文化(广西元素)撩起的触角。事发后,虽然柳州官方随即对此事件作出了回应,表示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早在2008年就已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对广西元素的传播出现了偏差。广西是我国饮食最复杂的省份,上到天上飞的,下到海、河里游的,都有可能变成广西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可见饮食文化之丰富。在传播广西形象的影视作品中,传播者不妨以饮食文化为突破口,立足广西饮食元素,将其符号影像化。
(二)提升民间话语权,讲好“广西故事 ”
一个城市不仅要有故事,还要会讲故事[3]。长期以来,广西在区域形象影视化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都是以官方姿态呈现的,这就变相导致了民间话语权的薄弱。新时代,讲好“广西故事”,提升民间话语权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平民姿态讲好“广西故事”;二是广西故事取材要面向平民生活。
无论对于国际传媒机构还是受众而言,“具有侵犯性、试图改变其观点”的传播姿态,总是让人不愉快、不接受的,而民间、行业、专业的身份可以将概念化、符号化的“硬”内容,转换成受众易于感知、深感亲近的文本,再配合适当的仪式化修辞,便可以大大降低上述“不快”的发生[4]。长期以来,广西在对本地区域形象进行影视化传播时,多是以官方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偏好宏大题材或历史题材,政府部门组织策划,官方媒体拍摄制作,官方平台播出的方式,虽然在一段时间、一定区域内也吸引了不少眼球,但是要想把这种传播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却是困难重重。1994年,在英国4频道播出的《云之南》,是一部纪录我国云南丽江小镇的7集纪录片,在专访时,导演菲尔·阿格兰德说,他时常把摄像机用双手捧在腰部,放低姿態纪录他的被摄者。后来这部纪录片不仅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还吸引了无数的外国游客来到丽江观光旅游,以致全世界的很多城市都想请阿格兰德为他们拍摄纪录片。所以广西在进行区域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时也不妨放低姿态,秉持“广西故事,全球传播”的理念,说不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提升民间话语权,讲好“广西故事 ”,还需要在取材上面向平民生活。广西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最大省份,拥有12个世居民族,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等史诗资源十分丰富,广西在进行区域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时可以尝试以民间活态传承的史诗为取材对象,在拍摄中以一位或一组艺人为主线,既可以抢救和挖掘濒危的第一手史诗资源,也可以丰富影视作品的素材,一举两得。 (三)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立体多元的传播格局 2019年1月26日,广西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对“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进行工作安排时指出:启动“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建设“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融媒体是一种既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又融合自媒体、互联网、VR、AR和MR等新兴技术的媒介理念,“广西云”就是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搭建而成的全新媒体平台,其构建“1+14+111”的传播矩阵,不仅可以立足国内,还可以辐射东盟各个国家。随着“广西云”融媒体被写入新一轮政府工作报告,广西在进行区域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时,就可以顺势而行、借势而为。既可以官方牵头寻求与国外媒体频道的互助合作,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微博端、微信端、抖音、快手微视频等自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这样就可以拓宽广西区域形象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通过彰显广西元素,讲好广西故事,发出广西声音,逐渐打造多层级、多角度、立体多元的传播格局。
三、小 结
无论是在“一带一路”的国家设想下,还是在中国——东盟的战略格局中,广西都承担着区域形象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不可推卸的重任,其也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传播的路径。广西区域形象影像构建不仅可以拉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距离,相信也可以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沈悦,尹如歌.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2):31-38.
[2] 薛楠,潘燕萍.城市定位理论思考与武汉城市定位战略[J].法商论丛,2007(1):101-102.
[3] 孟建,董军.软实力视域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126-128.
[4] 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4):5-24+126.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