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2019-11-11 12:55宁彬谷琼曹文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4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学科竞赛创新能力

宁彬 谷琼 曹文平

摘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通过搭建一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引入学生团队或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方式和双导师制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推动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变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计算机类;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130-02

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由专业知识、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三个要素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根本,创新能力是导向。学科竞赛在引导学生深入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实践应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效应。近几年,我院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平台的搭建及其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善,不断摸索大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这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搭建多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依托实验室的开放机制和专业的社团建设,开展国家、省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实现“学生主导,社团助力,团队互助,全面提高”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氛围,从而构筑多维度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以学生社团——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为基础,开展《程序设计》、《互联网创新与创业》实践创新训练课程,有效地拓展计算机类专业的社团活动,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或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

2.通过整合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资源,划分不同的知识模块,鼓励学生自助学习、碎片化学习。基于学生所参加的主要学科竞赛,如“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TI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以及挑战杯、互联网+竞赛,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划分为由程序设计基础训练模块、算法分析与设计训练模块、工程应用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并配套相应的题库和讲解分析,为学生从基础程序设计、算法设计、面向领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提高提供平台支持,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和自助学习。

3.不断整合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学科竞赛的内容,既将学科竞赛的赛制和考评体系应用到课程实验与实训、综合型实践的考查方式上,也将学科竞赛的赛题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以赛促学、以学促赛、学赛合一。

二、依托学科竞赛,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自主建设学习团队或学习小组,这是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单元,打破了传统的统一辅导方式,有助于充分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活力。学习团队或学习小组是以学生个人自愿为原则、以3—6人为一组,小组或团队中没有领导者,强调自主式、协作式学习,学生在“自我约束、自我激励”中学习,自主拟定学习内容、自主监督学习过程、自主寻求解决问题方案,在团队或小组的协作中充分激活合作性思维。依托于学生团队或学习小组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即使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又有助于推动学科竞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和保证学生竞赛梯队建设的良性循环。

2.从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试题库中挖掘实践资源,并延伸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项目、教师开放课题及校企合作课题等活动中。针对不同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团队或学习小组定制个性化的创新实践资源,满足其个体化差异和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从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解决现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缺少连续性,缺乏个性化培养问题。

3.推動“项目驱动式”竞赛训练方法,全面推进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来源于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发现或挖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将其尝试使用专业知识加以分析与解决,从而转化为实践项目,加以引导。

4.健全学科竞赛成果保护和转化机制。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总结或提炼其参赛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或发明专利,达到培养学生对其成果的保护和转化意识,或者帮助学生将其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项目,使其竞赛成果得到二次开发应用的机会。这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推动学科竞赛优质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

三、基于双导师制,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导师制是由建立合作关系的校企双方各自推荐导师,共同辅导参加学科竞赛或实践创新的学生团队或学习小组,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助于整合我校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师资力量,探索新型的合作式师生关系,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丰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1.校内导师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企业导师负责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双导师围绕竞赛辅导开展各类技术沙龙、公开课等常态化师生交流活动,并积极参与到专业教育中,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提供专业实践应用、职业素养培养、知识供给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孵化等服务。这样,由校内、校外导师以学科竞赛辅导为出发点,发挥各自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在分工中协作,拓展了创新能力培养中知识供给的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性。

2.基于校企的双导师制,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从企业引入实际项目,由企业导师全程把控项目的质量管控和进度管理,校内导师参与辅导,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从而达到以实战项目驱动专业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践应用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企业导师将企业的真实岗位职责引入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并将其贯穿于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作为学生实践内容的质量评价标准,由此将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与本专业的行业需求及时接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判断依据。

四、结语

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依托双导师制发挥校内校外资源的深度整合,贯穿于学科竞赛过程;以学生团队或学习小组为创新能力培养对象,采用自助式、协作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搭建一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

[3]高小鹏.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技术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8):53-57.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学科竞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