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学方法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教学方法,它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要创设和运用情境教学,需要教师情境教学的运用要求与时机,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创设情境,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要较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需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对创设和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 情境教学法运用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对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等教学方式来创设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信息,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二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欲望,也能使學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三是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运用情境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要求
要发挥好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需要教师掌握情境教学创设与运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一是情境的设置要体现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由于许多历史事实或事件包含着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在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上,这样有力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果过多运用教学情境,则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相符合。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理解教学难点问题,如果情境的创设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就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创设教学情境;三是既要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又要走出情境升华知识。教学情境是联系学生、教材知识、教师之间的桥梁,只有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创设多种历史情境的策略
(一) 创设语言情境“说”历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简单易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在创设语言情境时,既要注重语言的规范使用,又要保持语言的诙谐幽默来增强趣味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与其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结合使用,就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的“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创设语言情境,运用慷慨激奋的语言对整个大屠杀事件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此事件有详细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大屠杀的愤怒情感。同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图片,或是运用南京大屠杀的有关影视资料配合讲解,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南京大屠杀是多么惨无人道,就能让学生深刻地记住这段永远难忘的家仇国恨,能让学生牢固地记忆这个知识的内容。在讲解结束前,再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励志歌曲《我相信》,为学生展示今天的祖国是多么强大,就能激发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二) 创设表演情境“演”历史
通过创设角色表演情境,让学生亲身表演历史事件,既能加深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又能让学生对历史事实产生独特的理解,是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创设角色表演情境时,要注重以教材为基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最大可能地将历史事实还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多人的表演与互动,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角色表演情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角色,不能随意安排角色。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表演练习,让学生仔细体会和品味角色的特点,这样才能形象逼真地为大家呈现出符合历史事实的情境,从而通过情境的表演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第23课“内战爆发”中的“重庆谈判”这个重要历史事件时,虽然教材并没有更多地讲述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政治判断的内容,但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要让学生掌握其历史意义,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重庆谈判的表演,通过表演来体会毛泽东惊人的胆魄和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就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节知识。
(三) 创设问题情境“思”历史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应用较多的教学方式之一,运用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设置的问题难易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相符合,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较高的探究价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有语言和史料的铺垫,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欲望,进而通过问题的探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9课中的“武昌起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学习。可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武昌起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领导人物是谁?(2)武昌起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自从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的形势怎么样?通过让学生以这三个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既能较好地掌握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物、成功的原因和起义成功后全国的形势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和深刻记忆,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武昌起义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而教材对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较少叙述,为了加深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才能让学生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武装斗争的推动、四川保路运动、起义充分的准备与严密组织、士兵英勇无畏的战斗等这些起义成功原因有所了解,从而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
(四) 创设体验情境“悟”历史
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自参与教学活动而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把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除了教师精心讲授外,在情境中体验是一条重要途径。创设体验情境要注重设计好体验角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体验的引导,为此可用如下多种方法创设体验情境开展教学。一是创设合作探究体验情境。教师为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通过合理分工,运用阅读、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来探究问题的结果或答案,通过相互交流来感悟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通过让学生探讨夏、商、西周的产生和灭亡原因,就能增强学生对“家国”起源的理解與体验,进而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二是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体验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体验情境开展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教学信息,较好渲染课堂教学氛围,能把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营造出良好体验氛围,进而提高体验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认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屠城血证》视频资料,能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震撼,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体验教学产生良好效果。
(五) 创设实践情境“做”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可运用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实践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亲自观看、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历史,可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一是在参观访问中创设情境。学校和教师应利用多种时机,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英烈纪念馆、历史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址、考古现场等场所,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遗址或场景,增加对历史知识的体验。还可以通过访问老红军、老八路、抗日英雄、抗战老兵等人物,来了解真实的历史,更好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可通过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来让学生体会感受抗战历史,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绝佳场所;二是在阅读活动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推荐一些历史题材的课外读物,在开展课外阅读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开展阅读,能有效丰富拓展教材内容,激发历史学习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中外知名作家的著作,能让学生详细了解长征的艰苦与红军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对学生产生深刻教育作用;三是在观看影视资料中创设情境。通过运用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或是历史方面的纪录片来创设情境,以此丰富学生历史知识,能陶冶学生情操,能起到对教材知识的重要补充。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课外观看电影《林则徐》,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历史,并能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较高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较好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充分认识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掌握教学情境的运用时机,采用多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情境、生活情境等,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感性与记忆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郁树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面面观[J].学苑教育,2015(12):26-27.
[2]杨超.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及创设策略[J].高考,2016(24).
[3]朱文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636(6):91.
[4]朱明宇.乡镇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陈荣圣,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