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酒店掌柜更是社会群生像中的一个精妙存在。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解读掌柜这一形象:
一,在人物的行为对比中显示其性格;二,在人物的正面刻画中丰富其形象;三,在情节的发展进程中体现其作用;四,在作者的主观意图中探究其意义。通过这四方面的剖析,还原掌柜在小说《孔乙己》中的作用与地位。
关键词:掌柜;孔乙己;性格;情节;环境
《孔乙己》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要紧人物——咸亨酒店掌柜,此人在文中虽着墨不多,可点到之处却必定是字字精准,如同瘦金体般,每一笔都凿去了那多余拖沓的成分,留下最真最精最妙的骨骼。
一、 在人物的行为对比中显示其性格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就介绍了人物活动的场所——咸亨酒店,勾勒了一贫一富两类主顾喝酒的不同肖像;同时也从侧面间接地显示了掌柜的性格。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这段文字交代了“我”在咸亨酒店打工时陷入了职业的尴尬境地:模样太傻,侍候不了长衫主顾;脑笨手拙,不能在短衣主顾的监督之下酒中羼水。幸而介绍人情面大,便专职温酒了。从中可以看出掌柜对待店中两类主顾截然相反的态度。对待长衫主顾,唯恐侍候不周;对待短衣主顾,则能欺则欺,分明是个唯利是图的奸商。这种奸诈狡猾是其爱富嫌贫媚上欺下奸猾势利性格的写照。当然,此段文字可以看做是作者对鲁镇——当时社会缩影的一笔勾勒,不仅为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也为主人公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
二、 在人物的正面刻画中丰富其形象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对掌柜这一人物的刻画具体而不失个性,传神而不漏痕迹。
(一) 从掌柜的经典台词说起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在小说中共出现了四次,均是出现于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是个高频句,透露出耐人寻味的深意。
第一次:中秋前两三天结账时。
掌柜在结账时因十九个钱的欠款而“忽然”提起了孔乙己,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十九个钱的欠款,掌柜恐怕也未必会想到孔乙己此人,长期的无视与取笑使得孔乙己在其心中无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孔乙己到店,无非是被大家一起取笑,给穷极无聊的生活增加些笑料;孔乙己不来,于人们也无妨碍,谁也不会去正视他、关注他,正如文中所写:“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掌柜此时面对着粉板上孔乙己的欠款,这才恍然大悟似的判定孔乙己许久没来了,“忽然”两字的使用有两层含义:从时间上讲,孔乙己已经许久没有被人提及了,这会子掌柜的提及倒是让人意想不到;从空间上讲,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应是沉寂而缓慢的情境,而掌柜的话语无异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枚石子,响亮异常,打破了时空上的停滞,让人猝不及防。基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这十九个钱的欠款就显得更加突兀,它凸显了一个精明又冷酷的掌柜看待孔乙己的全部意义。
第二次:当孔乙己断腿后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
此刻的孔乙己身心俱残,双重的摧残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脸上腿上手上衣着上……而掌柜却依然敬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竟忙不迭地当面问起欠款的事来。他大概担心的是孔乙己如今这般模样处境,这十九文钱该如何了结,怕是没了着落,要是再来赊账可就不能通融了。这分明是对孔乙己“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的怀疑与提醒。况且名字记在粉板上的时间业已超过了一个月(衣服都从衫换到袄了)怎能不让人时时警醒呢?人与人之间的客套寒暄温情一概没有,赤裸裸的问话不需要任何虚伪的装饰,冷酷的人心直截了当得让人心寒。我想当掌柜在追问孔乙己十九个钱的欠款时,那声线必定是又细又尖的,那语气必定是又散又懒的,那音调必定是又长又拖的,这一声追问必定氤氲在深秋的空气中,寂寥又冷酷,凌厉又干脆,让这秋风更凉了。
第三次:年关结账时。
第四次:次年端午结账时。
旧社会中,中秋、年底和端午都是结账的期限,掌柜每每在结账时提及孔乙己,不过是由于十九个钱这种特殊的媒介催化造成的,十九個钱成了孔乙己被打断腿后一枚新的标签,它维系着孔乙己与咸亨酒店与这个社会的某种联系。或许掌柜还希冀有一天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来咸亨酒店,又能让他取笑一番,并用这种方式来打发他的空虚无聊。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年月终究说着同样的话,在掌柜的心目中孔乙己还不如这十九个钱呢,孔乙己的生死与他何干?自私冷酷已深深地烙在了骨子里,生活中缺失温情是常态,冰冷僵硬的人际关系折射出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十九个钱的情节设置真切又巧妙地丰富了掌柜的形象,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二) 从掌柜的习惯举止分析
1. 算账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孔乙己许久未到店里,掌柜从酒客口中探取信息,此处的描写颇为精妙。“哦”表明掌柜知悉了孔乙己长久没来店里的原因;“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么样呢?”连续三次追问,表明掌柜急于探知后情,以满足自己窥探他人的猎奇心理。“谁晓得?许是死了。”一个冷酷又无情的答案,让掌柜顿失兴致。于是乎“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仍然”表明继续先前算账的事情,“慢慢的”体现其账算得仔细慎重,心境自然平和,丝毫不受刚才对话的影响,与上文“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巧妙地呼应,足见掌柜对孔乙己的遭遇无动于衷,为人的冷漠可见一斑。
2. 取笑
如果说耳听为虚,不足以引动掌柜内心的波澜,那么眼见为实,掌柜会被触动吗?请接下去看小说: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面对惨遭断腿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孔乙己,“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这是在对掌柜的正面刻画中第二次使用“仍然”一词,作者的用意十分明显,即掌柜对待断腿之后的孔乙己和对待平常时候的孔乙己是同一种态度;“笑着”是一贯的取笑神态;“又偷了东西了”则是老生常谈的取笑话题!彼时彼刻,此时此刻,孔乙己自身哪里是同一副光景?掌柜亲眼目睹了孔乙己身上的变故,却依然一如平常,毫无心肺地继续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其人性何在?灵魂的卑劣,思想的冷酷在作者近乎白描式的写作下,在寥寥数语中传神而不漏痕迹地凸显了出来,笔调深沉冷峻。
结合以上两小点不难看出,在不同的情境中,掌柜始终操着同一副嘴脸,说着同一种话语,做着同一件事情,孔乙己好喝懒做也罢,穷途末路也罢,对于掌柜来说终究不过是一场笑话,何其凉薄!就连“孔乙己”这个称呼也是从描红纸上杜撰而来,仅是取笑对象的一个符号罢了,何其悲哀!
三、 在情节的发展进程中体现其作用
在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是以孔乙己的活动为核心,辐射至酒客的揭短讥笑、小伙计的厌烦嫌弃、邻舍孩子的快乐无邪,掌柜在此部分仅是一笔带过:
“在这些时候……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这句话约略交代了掌柜对孔乙己一贯的态度——取笑,并以此为乐。“也”表明与酒客态度无异;“这样”表明取笑的内容也相仿;“每每”表明通常情况,向来如此。在这个阶段,作者创造的掌柜这一人物是和众人混同在一起的,没有特写镜头,亦无出格之举。
但是到了小说情节的高潮、结局部分,掌柜这一人物就浮出了水面,其言、其行、其态、其势均在作者笔下慢慢铺展晕染开来。前文已在经典台词和习惯举止两方面展开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对于该人物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作者不同程度不同方法的刻画塑造,文中有句话作了简单的铺垫:
“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没有其他顾客的情况下,那么这最后一场戏只能由掌柜来敲锣打鼓开演了——以他的活动为辐射核心,探秘孔乙己折腿案件的本末、取笑孔乙己因偷致残的行为。这是掌柜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的客观原因。
情节上的这种安排,人物塑造上的这种变化,不仅是时空概念上的一次偶然落脚,更是出于小说作者对情节的掌控和对人物的把握,是有深刻用意的。依我之拙见,孔乙己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透露出的是众生群像:穷人笑穷人,何其凉薄,何等麻木!这种冷漠缺乏关爱之心的社会环境为孔乙己的不幸增添了一层悲凉的意味,又加剧了孔乙己的悲剧,使得情节的推动发展都在情理之中,毫不突兀。以致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中,悲剧的双向轨迹愈发清晰深刻。一方面,悲剧载体孔乙己双腿残疾精神世界轰然倒塌,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下,孔乙己潦倒悲惨每况愈下,将小说的悲剧情节推向了高潮;另一方面,孕育悲剧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掌柜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促狭卑劣,将人性的阴暗丑陋推向了无境之深渊。主人公愈悲惨,世人愈冷酷,愈见主人公不幸之甚,形成一股令人窒息的荒凉感。于是乎孔乙己在人情荒芜如一片沙漠的世道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进了坟墓。多么完美而沉痛的悲剧!无疑,掌柜不仅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更深化了悲剧的意义。
四、 在作者的主观意图中探究其意义
在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支配下,为什么独独选取掌柜来完成这种集体无意识呢?我想有这么三个原因:①掌柜毕竟是个商人,在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也不高,加之前文中所交代,掌柜还是个欺下媚上的势利小人,待人看事不免庸俗市侩奸猾阴冷。②虽然掌柜的社会地位不高,但他的经济地位较之一众短衣帮就高出了许多,似乎这样的身份就更有资格去践踏孔乙己了。③小说中为孔乙己的“大约”“的确”死了埋下了一条暗线,前文交代“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而下文中则一直在强调孔乙己长久未还的“十九个钱”,前后比照不难推测出孔乙己的最后结局。这样,有关算账的人选就非掌柜莫属了。④如果在众酒客中另外再塑造一个类似的人物,内容上不够集中,造成一种横生枝节的感觉;且形象上也不够符合。就这样,掌柜一角担负起了这个“重任”,从隐没在众人的笑声中走到了前台,由默片时代进入了有声电影,开始了极为冷静单调而隆重极致的表演,将孔乙己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作者在小说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强化掌柜的形象,将孔乙己的高度不幸与世人的高度冷酷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缔造出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经典片段。人与人的关系僵化冰冷到如此地步,如同一间四面铁壁的屋子,难怪乎鲁迅要用十二分的力气呐喊了。可见,在掌柜这一人物身上作者主观意图明显,借这一形象唱尽世态之炎凉。
俗话说画人画皮难画骨,而掌柜这个人物正是画骨的典型,作者笔法高妙匠心独运——此人不显山不露水不喧宾夺主,文字虽少,但深入骨髓,皮相皆显,将人性的卑劣、社会的病态集中反映了出来,一笔写尽了这个噬人血杀人于无形的黑暗社会。
作者简介:费莺莺,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