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原因与途径

2019-11-11 09:03潘丽敏张强刘芳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

潘丽敏 张强 刘芳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需要有责任感的人才。在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社会责任”素养放在了六大素养体系之一的“责任担当”素养第一项;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又将“社会责任”作为四个维度之一提出。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教育对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对社会责任素养的要求,阐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渗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社会责任; 原因; 渗透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77-02

一、引言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社会责任”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启发学生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对生物学社会议题做出理性分析,正确认识生物技术,崇尚真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二是鼓励学生向他人宣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做健康、美好生活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三是引导学生树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意识;四是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将生物学融入自身生活中。

为何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生物学被定义为是一门来自生活的自然科学。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与生物学相关的信息扑面而来,如各种遗传病、对转基因的恐惧与争论、对生态平衡的维护以及各类虚假广告等。而高中生正处于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重,但理性思维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意志基础不够坚定、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加强等。基于高中生的自身特点,教师在帮助其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实性时就应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指导学生提升辨别真假科学的能力,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由此可见,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和校内外活动中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渗透呢? 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二、抓住课堂时间,合理利用教材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舞台”,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教材资源等对高中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教材中除理论知识外,也纳入了很多紧扣正文内容的有意义的材料,但大部分教师常常因为教学时间紧张等原因将其忽略。倘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便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眼界,升华理论知识的价值,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将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列为选择性必修,《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列为必修课程,三本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了高中生通过学习生物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首先,这三本教材在目录后面都附有一篇“科学家访谈”,将其融入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科学家在探索生物大分子奥秘、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维护生物与环境的统一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不是所有的成功都依赖于优越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敢于遇难解难、持之以恒。另外,具体章节的正文部分以及插入的“与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和“与生物有关的职业”等栏目也分别从不同方面渗透了社会责任教育,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几个方面。

(一)关注社会议题,做日常生活的理性者

例如,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中介绍了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上千万人的粮食问题;在“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后面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通过7个事例介绍了应正确评价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

通过这些材料,学生可以意识到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积极效益,但同时也存在某些弊端或争论,比如激素类药物、基因治疗等。使正在学习生物知识的高中生具备理性看待生物技术带来的社会议题,不盲目夸大或贬低其积极作用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宣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做健康生活的宣传者

例如,在“细胞的癌变”一节后的“资料分析”栏目中介绍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提到了不当的饮食或者经常食用发霉、熏制、烤焦以及高脂肪的食物,长期吸烟、酗酒和心情抑郁等都是引发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在“免疫调节”后面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介绍了艾滋病以及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突显了远离毒品,洁身自爱的重要性等。

通过列举各种事实材料,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关愛生命的观念并积极向他人宣传,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这也是新课标要求高中生需要具备的社会责任之一。

(三)树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建设绿色家园的推进者

“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内容直接涉及该问题。例如,在“群落演替”一节中讲到了人类的滥砍滥伐、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行为会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说明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在该章节最后还介绍了“生态伦理道德”是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地球村”所必须具有的品质。此外,教材中还展示了生物学理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群落空间结构原理发展起来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可以使空间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等。这些资料的展示都有助于高中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了解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做有准备的学习者

例如,在必修一最后介绍了如果想成为一名医院里的检验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以及职业乐趣等。在选择性必修中介绍了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职业都与生物学息息相关。教师通过介绍此方面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如果自己以后想从事相关方面的职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和素质,上升到学生应该对自己未来负责的层次。

教材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的这些来自生活的生物学问题,既可以给学生带来知识上的亲切感,丰富学生认知,也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运用归纳与概括、批判性思维等将习得的知识用于解释生活中的某种特定生物学现象,在形成正确社会意识的基础上树立社会责任感。

三、整合课余时间,开展相应校内活动

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生物知识体现出的“责任教育”,因此可以通过举行辩论赛、办板报、宣传栏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们大胆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在更具体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以做宣传栏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选择一个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并且已学过相关内容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如“核酸保健品功效大吗?”学生们可以课下到医药商店做调查,统计其种类,收集说明书,结合已有知识对核酸保健品的功效做评价,然后以宣传栏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科学的观点。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核酸的认识,有效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切实地运用所学知识,向他人传达科学生活的理念。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学生也会更深入地了解该议题会对科学发展、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增强学生关注社会议题并参与讨论、做出理性解释的责任意识。

四、充分利用校外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物教学不仅局限在校内,也体现在校外。新课标中也提到教师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要注意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问题的处理中。

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被提出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市都针对本地区自身环保问题做出了很大整改。高中生物教材的最后一节内容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介绍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因此在学习之前,教师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自己所在地区存在怎样的生态环境或资源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处理方法来改良,效果如何等。上课时将其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分析、整合材料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新一代青年,可以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做出哪些贡献。

此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如到医院爱心献血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生会认识到血液对于维持生命的重要性,适当献血对身体有益。并且很多情况需要输血救命,如急性大出血、急性发作的溶血性贫血、严重贫血等,但是血液至今仍无法人工制造,只能依靠爱心人士提供。当人们自愿无偿献血去换取他人生命的延续或新生时,我们的社会就又多了一份关爱,倡导无偿献血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五、结语

社会责任教育对于提升高中學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理论知识在情感上的一种升华,是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社会责任教育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将知识真正带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惠惠.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8.

[3]任守运.基于教材资源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生物学教学, 2017,42(4):13-14.

[4]魏志琴,刘 晟,刘恩山. 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生物学通报, 2017,52(10):15-18.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教学社会责任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