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昊
【摘 要】本文论述“文创”视阈下广西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在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广西民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现有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建设相配合,构建与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民族工艺 艺术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72-02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产,是推动国家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柱。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从最初的“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延伸拓展为包括视觉艺术(如绘画、工艺美术、造型艺术)、影视表演艺术(电视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建筑艺术、广告出版传媒以及当前最新的数字艺术等多领域、多产业交融的,体现出“文化+创意(造)+产业=财富”本质的核心内容。
与目前我国迅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创意设计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严重不足。高等院校是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此前提下,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创意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建构融入广西民族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相关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尽快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备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素质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是广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广西民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活聚居着以壮族为代表的11个主要世居少数民族。在历经数千年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相互影响融合,孕育出璀璨辉煌、艳丽无比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特色工艺。据来源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西目前已有49项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遗产名录,56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9人。在这里面,最能代表广西优秀非遗手工技艺传承的项目和传承人有坭兴陶烧制技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李人帡,陆景平)、壮族织锦技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谭湘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第一批遗产目录,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杨似玉),以及其他众多民族民间优秀手工技艺传承,如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瑶族刺绣技艺等,无不体现出广西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以及思想、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与此同时,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新兴的以信息化技术、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变异或消亡。主要体现出以下现实困境:
一是传承路径束缚,传承队伍薄弱。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大都以师傅带徒弟,“手口相授”的传承路径,依靠工作室、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存在着极明显的狭隘性。由于工艺制作周期长,程序复杂,经济回报较低,在当前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下,对年轻人越来越失去吸引力,导致非遗传承接班人的培养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以融水苗族竹编技艺为例,省级非遗传承人贾茜萍在近五年来试图以组织开办竹编技艺培训班来传承这门手工技艺,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讲习班也基本陷入停顿状态。而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非遗手工技艺传承所受影响更大,已经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如“忻城壮族织锦技艺”,除了现存不足10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艺人还在维持外,已无年轻人来学习传承了。
二是缺乏创新意识,作品缺乏活力,导致生存艰难。如三江侗绣,直到目前制作的手工艺品大都还是侗族自身传统的民族服饰如衣帽鞋、背带盖等,对民族文化的创意创新市场反馈信息不敏感,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被普遍大众市场所接受和青睐的优势产品。
三是传统手工艺品的“山寨化”“抄袭化”问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自律和规范,不可避免地出现产品模仿抄袭等恶性竞争行为,作品雷同化现象严重。如省级传承人马贵兵大师的融水苗族银饰手工艺品,由于没有作品保护标识,产品极易被别人模仿、抄袭,同时又给社会大众带来了民族手工艺品等同便宜货的负面认识。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广西高职艺术设计类教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人才。而早在2013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提出“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由此可见,继承与弘扬、发展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检验的民族传统工艺,是现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尽管近年来我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不少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我区创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主阵地,但在艺术设计类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
(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没有真正做到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接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艺术设计创意与知识技能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艺术设计教育产出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错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行业需求,传统闭门造车的创意人才培养方式无法跟上时代要求,供需出现断层,质量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缺失已然成为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短板。
(二)教学模式滞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类课程缺乏。广西高职现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分科大多还是基于传统的产业专业划分,面对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新兴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显得较为落后及不适应。同时在对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类的传承方面,相关专业课程资源缺乏特别是实践课程缺乏,授课内容方面大都为赏析式的理论知识点讲授,教学模式滞后性问题突出。
(三)现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水平亟须提升。目前大多数广西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实的需求,此外自身也缺乏对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度理解,特别是缺少传统手工技艺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教师自身“双师”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低下。
三、文创视阈下广西民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应用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工艺美术资源恰当地融入课程中,建构符合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程特色,着重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广西传统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品设计课程。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一是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如设计色彩、平面构成、图案基础等课程中引入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壮锦、苗绣等)中的图案元素,让学生一进校就开始接受艺术设计教育,就能学习和接触广西少数民族优秀的工艺美术资源。二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方面,开展主题性实践教学,以本土民族文化为基础设定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设计实践训练教学。如民族陶艺、民居建筑与装饰等课程中,以文化传承创新创意的视角,将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坭兴陶烧制技艺及侗族木构建筑營造技艺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单一课堂授课形式,利用“互联网+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信息化课程平台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制”等教学手段,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2017年启动了“中华茶文化+非遗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通过超星平台、微知库、智慧职教等数字化学习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华茶器:坭兴陶技艺”“壮锦技艺”“侗绣技艺”“花竹帽制作技艺”等16门融入了广西传统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标准化课程,作为公选课供学生学习,充分实现了广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普及。
(三)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建设相配合,构建与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院校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建设一支学术与实践并重,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兼顾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训基地以及民族技艺大师工作室建设,通过“引进来”策略,引进民族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李人帡(坭兴陶)、谭湘光(壮锦)、利成世(贝雕)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和民族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本院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采取“走出去”措施,每学年都固定安排4至8名骨干教师前往民族文化产业单位及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如广西坭兴陶艺有限公司)顶岗挂职,学习与实践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及民族传统工艺的制作工艺流程,从而建立起民族文化师资的内生机制。
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并通过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及民族手工技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并将其运用在当下的文化创意设计中,更好地推动广西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快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屹,王立高.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中职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特色项目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文创视阈下广西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7C534);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民族文化传承双重视域下的高职艺术类‘三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011);2016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162205)
【作者简介】郑 昊(1974— ),男,福建永春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设计学,工艺美术。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