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益民 吴星 林圣存
【摘 要】本文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在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人才缺乏、专业师资技术储备不足、基于传统汽车配置的实训设备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体系不足等问题,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为例,提出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措施:增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能力要求;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解决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不足问题;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标准,构建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061-03
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期待新能源可以解决传统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希望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把握战略机遇,加快本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且多数汽车发达国家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推出了一系列优惠和鼓励政策,这极大地带动了车企在研发和生产的积极性,众多的研究机构和汽车厂商都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投资。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特别是通用、福特、大众、宝马、丰田、本田等主要汽车厂商根据本国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策略,成功研发了多款新能源车型,并实现了量产。在此形势下,本文试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在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为例,提出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和发展的行业。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行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奠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地位。此后,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1年至2018年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如图1所示)。2018年,在几乎不可遏制的下行汽车消费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依然逆势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
对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柳州市而言,作为汽车工业城,柳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柳州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已成为柳州产业升级的主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截至2018年9月,柳州市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出行率已达到20%。
目前,柳州市已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延龙汽车有限公司等汽车生产企业共9款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产品公告目录。除上汽通用五菱的E200外,东风柳汽的景逸纯电动轿车、菱智纯电动多功能商務车、东风乘龙纯电动轻型卡车也已经成功上市。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技术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完整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加之近两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提供了便利,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逐级增长。
二、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大多是近两三年才开设。2017年,全国只有189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至2019年,开设院校达431所,广西高职院校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的院校有14所。总体来说,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处在初级的阶段,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不匹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由于新能源汽车是全新的产业,无论是整车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配套设施企业还是售后服务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都是人才缺乏,特别是汽车调试、整车检测、性能测试和售后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稀缺。
其次,随着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搭载了更多的新技术、新科技,汽车整车与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标准、研发测试等前市场, 汽车维修等后市场技术产生重大变化,需要技术服务人员具有更高专业技术、复合素养、综合解决等能力,对技术技能复合程度也要求更高,专业师资技术储备的不足也凸显出来。
再次,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技术路线是纯电化,其三大核心部分(电机、电池、控制器)与传统汽车存在很大区别,原有基于传统汽车配置的实训设备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需要重新规划、及时更新。
最后,新能源汽车作为的新兴产业,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人才培养规划和能力要求还不够清晰。同时,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能力标准、教学标准、质量标准等。
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加快新能源专业建设步伐,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解决专业建设滞后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窘境,已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二产类”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也是国家汽车应用与维护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院校。“十三五”期间,学院围绕“十三五”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柳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明确提出:重点将面向汽车产业的汽车技术优势专业建成国内一流水平,专业要超前引领,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增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2017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该专业现已成为汽车学院最热门专业,连续两年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均位于汽车学院所有专业前列。同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上汽通用五菱—柳职院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主体,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与教材、组织教育教学、建设师资队伍,联合培养学生和培训员工,校企共同主导,解决产业人才瓶颈问题。
(二)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能力要求
专业经过深入开展调研和分析,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即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研发测试、整车制造、销售和后市场等环节,面向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售后技术服务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装配与调试、性能检测、维护检修、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素养+管理+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学生毕业后胜任以下岗位:
初次就业岗位: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工、动力电池维护检修工、新能源汽车维修接待前台、新能源汽车电气装配工、新能源汽车安全检测员、充电站、充电桩技术员。
发展岗位:新能源汽车高级维修技师、车间主管/班组长、动力电池技术服务主管、新能源汽车电气装配工艺师、新能源汽车整车调试师、充电站、充电桩技术管理员。
拓展岗位:新能源汽车维修业业主、新能源汽车配件经理、服务经理、技术总监。
人才培养规格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三)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解决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不足问题
为了满足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紧缺问题,2017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了“上通五—柳职院新能源汽车发展服务中心”和“上通五—柳职院新能源培训中心”,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整车和核心部件,双方共同搭建集教学、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同时,引入企业研发、制造、售后服务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建校企混编的教学团队,有效解决了实训条件和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标准,构建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体系
圍绕产业发展,紧跟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动态,引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优质资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及时将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双方共同制订了课程标准与教学标准,形成素质与技术并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借鉴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开发了新能源汽车专业职业能力测评标准,制订了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并对企业员工和学生开展职业能力测评,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总之,当前国内汽车产业正聚焦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且与企业紧密贴合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之路。各高职院校只有紧密结合产业的发展、资源、技术等关键,尤其是新兴的产业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汽车专业领域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凯,李正国,贺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培养模式探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2]邓彦波.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7(12)
[3]唐玉,薛秀丽.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高职教育路径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6)
[4]张甲瑞.职业院校“1+N”模式校企合作探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2018(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科协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专项课题(桂科协﹝2018﹞ZB-10)
【作者简介】邓益民(1971— ),男,广西柳城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教学研究与管理;吴 星(1980—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教学;林圣存(1988— ),男,福建福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车身结构设计。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