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研究

2019-11-11 07:18李子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融入

摘要:对国内6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发现高校存在明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象。精心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对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中不良文化的挑战,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中,加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9)04-0007-05

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出了具体部署。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通过对国内6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9.20%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开展过,但比较少”,10.15%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67.3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过此类教育”。从调查的结果看,高校存在明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价值

世界多样文明花团锦簇,文化元素千态万状。理想与信念决定人生方向和事业成败。中国的高等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基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其基本职责,让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情感,唯有此,中国高等教育才能教育好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心尽力。

(一)它是走好中国道路的重要基础

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经过风雨洗涤和开山劈地走出来的,是光明正确的道路,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许多外国友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惊叹不已、顶礼膜拜,中国人民不能有任何理由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基辛格说过:“中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具有连绵不断的悠久文明,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享有来因去果的政治韬略和古老的战略。”[1]当前,经济建设开展供给侧改革,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处于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四风不断加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思想建设不断加强,强化用主流意识统领意识形态领域,正确思想占领主流话语体系;工业信息化智能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发展,国家现代化正在阔步前进;“一带一路”蓬勃开展,国际化深入推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教育的教化作用,把握历史,面向未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组织教学,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国情,正确认识历史,提高道路自信,引领大学生走好中国道路。

(二)它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保障

中国力量是人民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战胜艰难困苦汇聚成的力量,是培育主流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力量蕴含着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品格。在当前改革开放、多样世界观交流交锋交融的形式下,需要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引领和凝集13亿多中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旗帜[2]。因此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主导、引领和规范多元变化的思想意识,为凝聚当代中国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方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蕴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高自己的修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它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是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坚定信念,一个民族才能雄居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有了宏大的精神滋润,一个人才有前进动力。大学生是民族的栋梁、祖国的希望、未来祖国重要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塑造大学生自信、优雅、旷达精神气质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国精神,众志成城,凝心聚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中国人民才有连绵不绝的动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基本内容的精心选择

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发展至今且没有中断的文明。不可胜数的历史典籍,流传久远的诸子学说,云蒸霞蔚的诗词歌赋,利在千秋的四大发明,独具匠心的书画雕刻……每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令古今中外叹为观止,敬佩不已[2]。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该科学地总结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其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既遵从由孝而敬、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观,又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从“家国一体”出发,强调修身、正心、格物、诚意、致知,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自我发展与追求应该与家国的梦想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起[3]。以“修齐治平”的情怀感染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爱国主義更应该成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引导大学生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源不绝的优良传统,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气概,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思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爱国志士和久远传颂的爱国经典,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充分使用这些资源,能够激发大学生济世安邦的报国志、齐国治家的爱国情、唇亡齿寒的兴国心,自愿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富强、荣辱和发展联接起来,承担起历史责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时代使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合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忠恕之道与和合文化,形成了以“和”为根本特征的和合文化。人与人之间,主张忠恕、仁爱,主张和衷共济、推己及人;人与自然之间,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是其精髓;人和社会之间,崇尚善解能容、济众合群,强调人与社会的相互接纳、和合融通;民族和国家之间,倡导天下为公、万邦协和,强调大同社会、修睦讲信;各文明之间,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对个人,讲究宁静致远、修身养性,提倡安贫乐道、见素抱朴[4]。社会、自然、文明、身心、人际等各元素之间应该和谐。高校是大学生的加油站和中转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恕之道与和合文化所倡导的理解、仁爱、宽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等文化理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乐群友善、风雨同舟、仁爱宽容的社会情怀,养成理性、温和、克己、睿智的社会心理,生成大度、文雅、温和、文明的社会行为,使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关系的引领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缔造者。

(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资源及道德修养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美德资源,为中华民族长久不衰、波澜壮阔提供了丰盛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既包含重民本、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尚和合、崇正义等优良传统道德,也包含中国共产党自“五四”以来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和建设新中国中所形成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昂扬斗志,这些优秀传统美德都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倍加珍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普遍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把好人生关,走好人生路。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着独到的道德修养方法。比如,儒家强调个体道德自觉和内在道德功能,认为道德修养是来自于个体自愿自觉的修为,也就是“为仁由己”,通过“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慎独”等道德修炼方法,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崇高道德境界,体现“吾欲仁,斯仁至也”。中华民族这种注重个体内在力量和自觉性进行道德修养,提升其道德水平,在今天对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是要从内在力量自觉进行道德品质的修炼,运用儒家道德修炼方法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提升涵养,完善人格,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民族中具有突出优势,但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输入

在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的交流、碰撞、融合日益频繁,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输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心智尚未成熟,辨别真伪、识别是非的能力严重不足,但对外来文化充满好奇,对西方外来文化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从而表现出过度的青睐和赏识,如“哈韩”、“哈日”、羡慕欧美成为一种时尚,洋节日、洋快餐、牛仔、嬉皮士成为流行元素,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CNN、好莱坞大片、迪斯尼成为日常生活常态,而对中华传统节日却表现出陌生和有意识的疏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妄自菲薄、自惭形秽,甚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些例证,说明了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二)社会不良文化的蔓延与泛滥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涵盖诚实守信、志向高远、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礼貌谦让、助人为乐、勤劳敬业、尊师重教等内容,在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也是大学生遵守和践行的重要内容。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产生了许多良莠不齐、林林总总的不良社会文化,如影视作品中的庸俗情色和泛娱乐化、电子游戏中的血腥暴力凶杀和空幻世界、书刊中完美的美女帅哥、各种选秀选美的一夜成名、漫无边际的财富渲染。诸如此类的不良社会文化现象严重侵害了年轻大学生的心理、思想、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他们产生了许多消极不良的影响。少许大学生也渐渐迷茫,对斑驳陆离的不良社会文化陶醉不已、趋之若鹜,而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却表现出隔离和冷漠,在认同和践行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兴旺

作为现代社会消费的产物,畅销书、通俗诗、流行音乐、网络小说、电视剧、电影、广告、短视频等大众文化表现出对财富的炫耀和对物质的追求,带着浓郁的消费主义色彩和短平快心理。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消费文化日趋张扬和凸显,其结果是消费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恶性蔓延,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讲排场、摆阔气、浮华、露富、炫耀靡然成风,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劳动光荣却被视为陈旧过时。大众文化目前正以强烈的同质化作用影响着大学生,单方向地塑造着他们的灵魂,使大学生人文精神弱化、价值观淡化、理想追求世俗化。

(四)网络流行文化的盛行

大学生出于求变求异求新的心理使然,把各种斑驳陆离的网络文化以及叶影参差的流行文化当作新生事物来欢迎和接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时了,是老古董,缺乏生命力和活力。部分大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诸子百家和歷史典籍显得陌生,即使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效果与影响在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不断消解。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路径选择

精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虽然不能全面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但却是高校教育最宝贵资源,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高校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要应对各种挑战,从党中央的要求、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教育[3] 。

(一)融入高校课程体系

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不仅担负着系统的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也担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创新与转化的历史责任,对提升大学生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图画、曲艺、文字、语言、习俗等多种文化形式,同时也蕴含了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和谐精神、进取精神、诚信精神等诸多精神,其世代相传、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特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完备的思想来源和优质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提升个人道德素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效形成良好的高校人文场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 “ 文化化人”、 “文化塑形”功能,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5]。

其次,重视发挥通识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作用,开设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加入《周易》、《诗经》、《孟子》、《论语》、《大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选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等课程。开设《书法》、《国画》、《京剧》、《太极和武术》等实践性强的课程。

最后,创新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方法。通过解构、解读、重构、融合、整合等途径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披沙拣金、滤粗取精,摒弃不良内容和成分,与时俱进,重视与现代文明交流、融合与创新,用心规划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精心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突破单一的教育模式,创造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讲座、文艺表演、艺术比赛与展览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推动大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规律和内容,深刻理解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和精髓,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并自觉践行。

(二)融入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育人是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措施,最具活力和生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育人体系,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育资源。实践育人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理想品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实现人文精神提升与人格完善。实践育人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围绕主题,设计实践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行动。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集中与分散、团队与小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社会调查、大学生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同时,体验、感悟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爱心公益、志愿服务、新青年走基层、扶贫支教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将服务精神、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培养融入社会实践,通过情境体验、亲身参与、角色扮演等形式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包含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设施设备建设、规章制度制定与遵循等 [6],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重要载体。调查发现,超过55%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能很好的学习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要進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校园环境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熏染。

校园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它具有耳濡目染的内隐性教育效果与教育功能,由校园内部雕塑、建筑、设施、绿化、规划格局和校园外部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物化环境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价值底蕴,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耳濡目染,提升文化品格。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沉淀的群体精神风貌和价值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办学思想、理念以及价值观的体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有助于形成文明和谐、文雅谦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高校应充分挖掘校训、校徽、校风、校歌等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理念,有计划的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宣传、展演、展示活动,依据本校校园文化内涵,有目的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制度文化是以语句表达的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固定的体制机制所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订的章程、规定、条例、公约、办法、实施细则等。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高校需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比如,首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养机制,完善教学研究机制;其次完善课程设置机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所占的比例;第三,在课外活动制度上,建立和完善横向联动和纵向领导机制以及全体师生参与机制。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与实施能够确保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确保师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从而达到有效遏制师生产生错误行为的目的。

(四)加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

加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意识、民族情怀和社会规则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7]。对公民的国家观念意识教育,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比如,新加坡制定了“社会为先,国家至上”的价值准则,对青少年进行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教育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民族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中华民族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高等教育应该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应该站在国家和民族高度,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胸怀报国志,同时学好扎实的技术技能和知识才干,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大学生要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团结一心,矢志奋斗,不断进取。在学习和生活中从容面对挫折和困难,抓住大学大好时光,努力学好本领,储存为祖国奋斗的能量。面对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中的不良文化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积极参加公益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生产劳动,树立奉献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主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 結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演进,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凝练成浑然不觉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和历史必然,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根本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灵里,为大学生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亨利·基辛格. 论中国[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2: 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N]. 人民日报,2014-08-21(20).

[3]李国娟.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5(2):64-690.

[4]张立文.和合文化与商道——21世纪经济活动的有效路径[J].探索与争鸣,2005(2):4-6.

[5]程为民,熊建生.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68-71;87.

[6]李子云. 国际化视野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挑战与策略[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8):10-13.

[7]骆郁廷,等.文化软实力战略、结构与路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8.

Abstract:A survey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in six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phenomena of lack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of great value. It is important to carefully select the basic content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education.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network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o university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ampus culture education system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Universitie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融入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