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涵再诠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四记忆

2019-11-11 04:03郭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新中国爱国主义

郭辉

关键词:五四精神;历史记忆;新中国;爱国主义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五四运动随着时代变迁,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财富,其历史记忆绵延至今。五四精神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概念,被赋予诸多层面的精神内涵。建国之初的五四纪念持续宣扬革命精神。“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五四纪念将“五四”传统定义为“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而爱国主义历来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现实表达。新世纪以来,创新精神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当下,五四精神被进一步凝练和归纳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中既有五四精神传统的继承,也有新的演绎和引申。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9)05-0117-09

Key words:May 4th spirit;historical memory;New China;patriotism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May 4th movement has become a spiritual wealth with rich connotation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The May 4th spirit,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in contemporary China,is endowed with many spiritual connotations.The May 4th anniversa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tinues to promote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After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May 4th commemoration defined the “May 4th” tradition as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Patriotism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the May 4th spirit,which has different realistic expression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ince the new century,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y 4th spirit of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t present,the May 4th spirit is further condensed and summarized as “patriotism,progress,democracy and science”,which not only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the May 4th spirit,but also has new deduction and extension.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周期性的五四纪念使得五四运动及五四精神被不断阐释,从而“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筑起一条情感桥梁”[1]189。五四精神作为五四运动意义的外在表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嬗变。历史记忆的产生与流变皆因社会而动,其中微妙的机制则值得细细品味。五四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的重要政治文化概念,被赋予诸多层面的意义内涵。不同时代弘扬的主旨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丰富内涵的背后则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理解的历史越来越丰富,附加的意义也越来越丰满。历史书写一直有其特定立场和视角,五四运动也不例外。它将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独特养分和精神资源。随着时间的演进,“五四运动”一词有了比其最初内涵更广的意义,[2]1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五四记忆的意义远大于运动本身。五四精神的历史记忆往往随着五四纪念得以阐发。这种纪念与记忆“是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认识的一种提升”,[3]91有必要对之进行细致而微的考察。鉴于此,本文拟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五四精神的历史记忆进行追述,从而明晰其具体内涵,及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政治目标间的关联。

一、革命精神持续高扬

随着时代变迁,五四精神成为具有丰富意义内涵的精神财富,其历史记忆绵延至今。社会各界对之皆有相当认识和阐述。杨念群论及五四精神的时代演变时,以五四运动中“莫小姐”在后来被“湮没无闻”为据,认为百年来史学界所构筑的“五四解释学”“对五四运动的解读有日趋窄化的倾向”,并提出了“社会史化”的修正路径。[4]但实际上,五四精神历经不断变化,并不适合用“窄化”来形容。何新在阐述“五四精神的真谛”时,就认为五四精神变得越来越丰富:“重大的纪念活动,往往同时是一种重新反思和叙述其意义的阐释活动。”并且“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对于五四精神的强调重点,常以当时时代政治热点的不同而不同。20世纪50、60年代,我们强调的‘五四方向是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方向。70年代末开始,人们重新关注的则是五四精神中的启蒙与民主——‘思想解放。80年代我们纪念‘五四,人们关注的似乎集中于这三点:民主、科学,以及反封建”。[5]不同时代五四精神的历史记忆皆有其侧重点,追寻其脉络则能观察各时代之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革命记忆继续盛行,五四运动纪念所弘扬的五四精神也将革命记忆作为阐述重点。于是,五四运动被视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并具有现实合法性基础。邓拓将五四运动视为“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领导骨干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6]50强调革命记忆的重要性。五四运动的革命记忆并非独特创造,而是自然延续,因五四运动本身即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意味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正是在此意义上,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彰显出强大革命内涵。周扬觉得“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7]但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次革命运动,仅因这一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形态,革命记忆受到重视。郭沫若在首都各界纪念“五四”40周年大会上的开幕词,用极大篇幅阐述了作为革命运动的“五四”,描绘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意义,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革命运动”。[8]五四运动被置于中国革命体系内进行诠释,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作用和地位。

五四运动被视为革命运动,“革命传统”成为该时期五四纪念中的重要流行词汇。纪念五四即为了能够继承和弘扬“五四”革命传统。1950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常委会决定以五月四日中国青年节同时作为青年团成立纪念日,即“青年团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中国青年光荣革命传统的意义”。[9]青年团将五四作为成立纪念日,增添和丰富了五四纪念的意涵,使五四具备了常规性组织纪念的可能。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立意而言,“五四”光荣革命传统有了接班人,并要求青年们努力宣扬“五四”革命传统。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一再勉励青年们发扬“五四”光荣革命传统。[10]革命传统即强化革命记忆,时任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在“五四”3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也强调青年团是“继承‘五四革命传统的”。[11]五四纪念意在重塑五四运动关于革命的历史记忆。

革命传统的阐扬往往与现实有关。革命记忆,促使青年们能利用革命传统不断进行思想革命,并积极服务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1959年,沈阳各界纪念五四,决心发扬革命传统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2]当时首都盛大集会,先农坛广场上3万人的豪言壮语是:“发扬‘五四的光荣革命传统,永远沿着党中央和毛主席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康庄大道,迈着英雄豪迈的步伐,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13]革命传统成了五四运动40周年纪念的主题,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纪念均以宣扬革命传统为主要内容。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五四”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希望青年同志们能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维护祖国的统一。[14]当时,帝国主义与外国反动势力策动西藏叛乱,干涉中国内政,五四的革命记忆有了其衍生的现实土壤。邓颖超将五四运动的40周年纪念日视为“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的纪念日”,五四运动正是在革命引导下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15]历史记忆往往被现实需求所唤醒。

革命精神乃革命记忆凝聚而来,受到特别关注。1951年,九三学社的五四纪念即强调“五四”民主与科学的光荣传统,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16]有的地方还专门举办五四运动革命史展览会,展现五四运动中革命先辈们“最坚强的革命精神”。[17]五四纪念传递和书写着革命精神。1961年,共青团武汉市委书记杜万高在五四纪念会上将“敢于蔑视敌人和战胜困难的无比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视为五四运动留给当代青年最可贵的财富之一,并希望青年们能够继承与发扬“五四”革命传统精神。[18]该年《人民日报》社论也重点阐发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谓:“四十二年前,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的革命精神。”[19]革命精神成为五四精神的重点内容,各种纪念活动皆以弘扬五四革命精神为中心,成为五四革命精神的载体。

五四纪念中革命记忆的极端化则是社会激进化的反映。1964年,五四研究专家彭明从学理角度阐明了“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的革命精神”的重要性。该年首都青年纪念五四,决心“同工农群众结合把革命进行到底”,极力宣传五四革命传统与精神。[20]学习毛泽东《五四运动》与《青年运动的方向》两篇文章发表25周年也成为该年五四纪念重点,宣扬毛泽东所言的五四革命精神。若以“后见之明”观之,这其中不无个人崇拜兴起的征兆。1965年的五四运动46周年纪念,则“决心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加强祖国建设,全力援越抗美”,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与传统,实行革命化、劳动化。[21]共青团甚至在五四青年节还向全国共青团组织发出战斗的号召,以“促进我国青年革命化,使我国青年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成为一支生气勃勃的突击队”。[22]文化大革命前夕,五四纪念已彻底革命化,成为宣扬文化大革命的重要舞台,而1966年的五四青年节,希望“革命的火炬一代代地传下去”,青年们“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积极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特别是积极参加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在这样的革命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23]五四纪念中的革命记忆刻写越来越深刻,逐渐成为“文革”之先声。

二、民主与科学精神再现

五四纪念对五四的精神内核不断诠释,使得“五四”俨然上升为象征符号。涂尔干认为,精神力量依附于象征符号;象征符号又反过来使事实具体化。[24]256因而五四本身所蕴含的民主与科学精神需要依附于五四符号;而经由社会各界塑造出来的五四符号又对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再现及其具体化有着重要作用。文革爆发后的五四纪念基本上被异化的革命记忆所充斥。1967年五四紀念,《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强调知识青年必须同工农相结合,其中有言:“我国青年满怀着革命的豪情,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节节胜利的凯歌声中,欢庆自己战斗的节日——五四青年节。”[25]文革期间的五四运动纪念强调宣传五四运动的革命斗争史,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1976年的五四运动纪念,依旧为发扬革命传统,其主题是“集中火力批邓”。[26]文革期间的五四纪念看似继承了五四的精神内核,实则偏离了理性轨道。当然,关于文革时期的五四记忆只有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才能被理解。[27]28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的五四纪念将“五四”传统定义为“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且“‘五四以来的历史证明,凡是革命的、进步的社会力量,都继承并发扬了科学和民主精神。反之,一切反革命的、倒退的社会力量,都反对并且扼杀科学和民主精神”。[28]是时,《人民日报》还发表五四纪念特约评论员文章《科学和民主》,重新将科学与民主精神视为“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这两面旗帜既是“历史上先进阶级的精神武器”,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9]甚至还专门刊发《“五四”青年节》介绍五四运动历史及青年节由来。[30]五四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精神被重新发掘出来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王震“寄语”青年,要求先进青年在“面临着包括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内的各种思潮的考验”时,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先进青年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中国实际认真思考和选择”。[31]

1989年,纪念五四70周年重点阐述了民主与科学精神,并为推进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服务。中宣部明确提出纪念活动指导思想:继承五四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传统,发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在党的十三大理论和路线指引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奋斗。结合新时期的要求,五四纪念重在阐明和继承“五四”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其精神力量。[32]同时,客观现实要求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旗帜”,更好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能成为發扬民主推进民主政治这一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3]五四纪念所宣传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往往能够为现实社会提供政治文化资源。中国经团联纪念“五四”70周年学术座谈会,参与者一致认为:“今天纪念‘五四,要发扬‘五四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搞好当前的治理与整顿,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34]中国政改研究室也召开民主座谈会,与会同志认为要“发扬五四科学民主精神”,并更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加强“和知识分子的交流和理解,以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共同作出努力”。[35]全国各地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这个伟大节日。广大青年和群众决心继承和发扬五四的爱国、民主和科学精神,振兴中华,实现四化。[36]纪念五四彰显民主与科学精神,显然是现实的要求,如今的“历史条件迥然不同于‘五四,科学与民主不能再停留于一般的宣传与号召,而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在认识上加以深化,并采取积极措施使之转化为现实”,[37]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四精神中的民主与科学越发受到重视。1999年的五四运动纪念,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撰文论述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以及两者对后世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影响。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五四运动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而赋予民主和科学以新的时代内容,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进一步得到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作为五四运动“所开创的优秀传统”被继承和发扬,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具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38]与此同时,民主与科学也不断被重新定义和理解。戴逸论述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和口号,就将之与现实勾连。他认为,纪念五四运动所言发扬民主和科学精神,即要“努力学好邓小平理论,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热爱祖国,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全体人民既富有当家做主的民主意识,又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39]温家宝强调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若无民主和科学“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现代化”。[40]因此,继承“五四”科学、民主精神必须“要身体力行,融入到实践当中去”,以“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41]此后,民主和科学精神即被定为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和口号,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三、爱国精神的现实表达

爱国主义历来是五四精神的重要传统,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的现实表达。1951年的五四纪念专门发布五四青年节宣传提纲,不仅将“五四”定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称之为“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纪念成为爱国与革命记忆的载体,被赋予双重历史记忆。爱国主义的宣传有其国际政治背景,抗美援朝中的中国面临异常紧张的国际形势,很容易联想到五四运动时期诸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于是,当时宣传中还希望青年工人与农民借此参加“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42]抗美援朝作为当时的重要政治背景,成为五四纪念宣传的重点,秉持“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精神,在现在也是站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前列”,于是抗美援朝也成为“爱国运动”。[43]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还发布了《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继续普及深入抗美援朝运动的通知》,希望“全国青年一定要和全国人民在一起,继承并发扬‘五四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精神,继续普及深入抗美援朝运动”。[44]五四纪念、爱国主义、抗美援朝三者联系在一起。历史记忆的传递具有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往往由现实需要决定,抗美援朝让五四精神的爱国记忆得以放大并强化,同时还保留了五四革命传统。

爱国与革命成为五四记忆的一体两面。1953年的五四纪念中,五四运动展示的“革命的爱国主义”,成为“我们所以具有无敌的力量,能够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的精神条件”。[45]爱国与革命被置于一起进行阐述。1954年,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指示,决心“继承‘五四光荣革命传统”;在革命传统的引导下,更好地“鼓舞青年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爱国主义热情”。[46]如此而言,此时的五四运动纪念成为爱国与革命记忆的载体,赋予“五四”符号双重历史记忆,而爱国记忆自始至终皆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涵。

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四爱国主义记忆与各种社会运动相结合,而得以彰显。1952年,共青团发布的《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中,强调“在‘三反和‘五反运动胜利的条件下来纪念‘五四,是有重大的意义的。广大青年在伟大的‘三反‘五反运动中提高了革命觉悟”,如此觉悟下应进行爱国增产运动。[47]1955年,团中央发出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强调“发扬我国青年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提倡国防体育,锻炼身体,加强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积极贯彻增产节约的精神,坚决反对浪费现象;更好地为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解放我国领土台湾而斗争”。[48]五四精神与各种社会运动相联系,爱国主义为之提供精神动力。1957年,则“为着社会主义而劳动”以纪念五四青年节,而“我们广大青年应该进一步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用更大的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而斗争”。[49]1960年的五四运动纪念正值美国入侵土耳其,“美帝国主义从土耳其滚出去”[50]成为五四纪念的口号之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阐扬,新时期五四运动纪念被赋予新内容。1980年五四青年节,在京台湾籍青年举行座谈会纪念“五四”,所宣扬的主旨即“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指向四个现代化进程与祖国早日实现统一。[51]爱国主义精神即要求“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以“大大激发和唤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52]从而面向现实与未来。五四运动70周年纪念之际,全国各地举行各种活动,其目的和主旨为继承五四爱国精神以“振兴中华,实现四化”。[53]五四纪念要求“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去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54]五四爱国主义精神被用以动员全国青年,要求他们“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努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贡献全部聪明才智”。[55]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强调国家统一,“爱国主义作为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的表达和体现,是为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精神”[56]。1999年发生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激起包括亿万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极大愤慨。而“全国广大青年以各种形式表达了最强烈的抗议,体现出维护国家主权、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是五四爱国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的生动体现”。[57]香港青年也表示:“香港的青年团体及青年人应该大力发扬‘五四爱国精神,认真学习推广《基本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加强与祖国内地的沟通,共同为‘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创造香港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58]爱国即要维护国家统一。

五四爱国主义强调广大青年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并为之贡献自身的力量。1981年五四纪念,《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强调:“我们纪念五四运动62周年,我们希望青年同志们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努力工作,沿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进。”[59]个人只有置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追寻中才有其意义与价值。1983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在发言中指出,青年一代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就要继承和发扬“五四”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对人民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献身精神。[60]青年应承担起振兴中华、服务国家的责任。江泽民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奏响的主旋律,就是鲜明强烈的爱国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更需要广大青年实践爱国主义,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61]479488青年要肩负起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

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也是青年们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1980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纪念五四青年节的社论,指出,“当前我国青年的爱国主義精神,特别表现在具有高度的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青年一代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62]该品质的具体呈现丰富多彩,雷颐将之归纳为:“‘五四爱国精神反帝却不盲目排外、爱国却不闭关自守,超越了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达到新的高度……五四先锋们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热烈真诚的爱国激情及在理性与感情冲突中的痛苦灵魂,依然清晰可见”。[63]爱国但不狭隘,激情但不激愤。五四纪念要求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并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青年。对青年一代要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64]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仰为青年优良品质的重要内容。

四、五四精神的不断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五四精神在“民主、科学、爱国”之外,还被不断诠释。1989年五四纪念的主题被确定为“爱国、改革、创业、奋进”。活动“进一步继承五四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传统,发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同时也是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改革、创业、奋进等新的精神理念,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艰苦奋斗”。[65]改革、创业、奋进也需要创新精神,并且青年们要将创新精神服务于改革开放,实现真正的“建功立业”。王丙乾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文章中,也认为五四纪念“不仅仅是一次纪念活动,是要通过这样的纪念活动发扬五四精神,弘扬创新精神,光大中华民族的希望”。[66]创新是保持民族活力的重要源泉。周强也强调青年们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而“五四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精神”。[57]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其中“五四时期留给北大两份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是爱国精神,二是创新精神。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67]五四精神中的创新精神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从历史中发掘的重要精神资源。2000年五四纪念,中国社科院青年学者们举行座谈会。与会者纷纷发言表示:“青年学者要发扬五四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地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进取,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68]创新本身即科学的本质体现,只有创新才能追求科学巅峰,创新精神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的精神品格。

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之际,五四精神被进一步凝练和归纳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中既有五四精神传统的继承,也有新的演绎和引申。《人民日报》在纪念五四运动的社论中强调“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发扬民主,崇尚科学”;“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69]继承与发展是五四精神的品质,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不断诠释。胡锦涛在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将五四精神总结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并对之进行了具体阐发。[70]361五四运动参与者雷洁琼也认为五四运动的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将之放到现实之中则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宏伟目标”。[71]“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五四精神的最新诠释。邵华泽撰文纪念五四运动,认为“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并且不断地呈现新的内容。正是这种不断呈现的新的内容,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主题,构成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从而也就构成了顺应历史进步潮流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而新时期五四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即集中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2]五四精神源于历史,关注当下,面向未来。

新世纪以来,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被进一步阐发和弘扬。2000年五四纪念强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依旧为“中国大学生所推崇”,并通过举办研讨会、音乐会、表彰优秀学生和集体等多种形式,展现“五四”精神。[73]中國青年应该将五四“‘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从而为时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74]青年们应将五四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引,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真挚的民族情感,为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人民的安康与幸福贡献青春和力量,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留下了青春的足迹”。[75]2009年纪念五四9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强调“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而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在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76]先进知识分子“让古老中国从此走向活力充沛的新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矢志不渝的奋斗指南”。[77]

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不仅成为立志为国的指引,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五四精神不仅“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的追求融入民族的共同理想,为五四精神打上时代的印记”,[78]个人命运与民族理想的结合赋予五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五四精神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是新时代人民“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79]新时代五四纪念强调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百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提倡“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同研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他除强调广大青年的责任外,还指出“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了解青年优势和弱点,引导广大青年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引导社会各方面关心青年、服务青年,积极做好青年工作,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80]新时代五四精神更多的强调青年个体价值的实现,使人的存在具有更为丰富的意义与内涵,回归到人的五四纪念将更契合人性的张扬。

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阐发了五四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强调“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阐述了五四“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讲话还特别强调青年要实现个人价值,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81]如此重视和强调青年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新时代五四精神的新蕴涵。新时代的“青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点希望,在新时代发扬好伟大五四精神,一生真情投入、一辈子顽强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就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82]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新时代青年任重而道远。

五、结语

五四精神的历史记忆主要指“集体记忆”而言,并非纯粹的历史记忆。换言之,新中国五四记忆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制作的历史记忆。集体记忆强调“当下的关注决定了我们记忆过去的内容及其方式”,[83]4显然,集体记忆服务于当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四精神的历史记忆即服务于不断变化的“现实”。五四运动的意义在纪念中被建构和延伸,使得五四不单是过去事件的再现,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不尽的意义与力量源泉”。[84]209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四纪念弘扬革命精神,其目的在配合该时期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重新回归,以应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管什么时期,爱国皆是永恒的主题,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持续绵延。进入新世纪以后,五四精神不断丰富,被凝练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尤其是迈入习近平新时代,通过五四纪念强调青年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这些正表明五四精神的阐发和弘扬往往根据时代潮流而变化,时代的需要决定了五四记忆的精神内核。

五四记忆的变幻,意味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不同时代的五四精神其实只是新的话语取代了旧的表述而已。这种变化不是五四精神的“异化”而是“现时化”。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五四精神并不存在“异化”,而只是“因时而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四精神的演绎和诠释皆为政治与现实服务,许多话语结构随着时代前进而发生改变,新旧话语的更替形成了不同的五四记忆。这或许是五四纪念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M].陈永明,张静,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3] 龚育之.纪念五四的历史回顾和当代意义[C]//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文集.北京:学习出版社,1999.

[4] 杨念群.五四前后“个人主义”兴衰史[J].近代史研究,2019(2):424+160.

[5] 何新.“五四”精神的继承与超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N].人民日报,19890324(6).

[6] 邓拓.谁领导了五四运动.[C]//邓拓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7] 周扬.发扬“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N].人民日报,19540504(3).

[8] 郭沫若在首都各界纪念“五四”40周年大会上的开幕词[N].文汇报,19590504(2).

[9] 青年团中央决定“五四”为青年团成立纪念日[N].人民日报,19500411(1).

[10] 热烈庆祝青年节 上海万余青年集会[N].人民日报,19500506(3).

[11] 胡耀邦.立志作社会主义的积极建设者和保卫者——1954年5月3日在“五四”3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19540504(1).

[12] 沈阳各界隆重纪念“五四”[N].人民日报,19590503(4).

[13] 首都盛会纪念五四运动40周年[N].新华日报,19590504(1).

[14] 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五四”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文汇报,19590504(2).

[15] 邓颖超.纪念五四运动40周年给青年们的信[N].人民日报,19590503(3).

[16] 九三学社举行庆祝大会纪念“五四”和社庆[N].人民日报,19510506(1).

[17]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发表纪念五四运动40周年宣传提纲[N].人民日报,19590402(6)

[18] 武汉哈尔滨各界青年集会 纪念五四运动42周年[N].人民日报,19610504(4)

[19] 发扬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N].人民日报,19610504(1).

[20] 同工农群众结合 把革命进行到底[N].人民日报,19640504(1).

[21] 共青团九届二中全会要求全体迅速行动响应党中央号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组织起来活跃起来[N].解放军报,19650504(3).

[22] 充分发挥青年的社会主义积極性——纪念“五四”中国青年节[N].人民日报,19650504(3).

[23] 发扬“五四”的彻底革命和战斗精神[N].解放军报,19650504(2).

[24] 杰弗里·亚历山大.迪尔凯姆社会学·文化研究[M].戴聪腾,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5] 知识青年必须同工农相结合[N].人民日报,19670504(1).

[26] 延安市南泥湾公社三台庄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小组.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光辉道路前进[N].人民日报,19760503(3).

[27] 郭若平.塑造与被塑造——“五四”阐释与革命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8] 发扬“五四”传统 走在新长征的前列[N].解放日报,19780504(1).

[29] 本报特约评论员.科学和民主[N].人民日报,19780504(2).

[30] “五四”青年节[N].人民日报,19780504(2).

[31] 王震.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奋斗——五四青年节寄语青年[N].人民日报,19870504(1).

[32] 中宣部提出纪念“五四”70周年意见[N].人民日报.19890319(1).

[33] 发扬五四精神[N].解放日报,19890504(2).

[34] 蒋映光.发扬民主 尊重科学 推进改革——中国经团联纪念“五四”七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侧记[N].人民日报,19890428(6).

[35] 王礼明.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中央政改研究室召开民主座谈会[N].人民日报,19890501(1).

[36] 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首都集会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N].解放日报,19890504(1).

[37] 汪澍白.中国文化的“再造”——五四运动70周年的回顾与反思[N].人民日报,19890414(6).

[38]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精神[N].人民日报,19990427(9).

[39] 戴逸.五四运动的光辉道路[N].人民日报,19990504(9).

[40] 邹声文.温家宝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青年祝贺节日[N].中国青年报,20060505(1).

[41] 赵承,吴晶.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N].人民日报,20100505(1).

[42] “五四”青年节宣传提纲[N].人民日报,19510419(1).

[43] 抗美援朝爱国运动要和经常工作结合[N].中国青年报,19510504(1).

[44] 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继续普及深入抗美援朝运动的通知[N].人民日报,19510410(1)

[45] 这是青年们发出最大的光和热的时候[N].人民日报,19530504(1).

[46] 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40410(1).

[47] 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N].人民日报,19520413(1).

[48] 青年团中央发出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N].人民日报,19550410(3).

[49] 为着社会主义而劳动——纪念“五四”青年节[N].人民日报.19570504(2).

[50] 美帝国主义从土耳其滚出去![N].人民日报,19600504(1).

[51] 在京台湾籍青年举行座谈会纪念“五四”[N].人民日报,19800504(2).

[52] 王任重.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在“五四”青年节报告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19800505(1).

[53] 继承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 全国各地举行纪念五四活动[N].人民日报,19890505(2).

[54] 上海市委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认真学习江泽民五四重要讲话[N].解放日报,19900505.(1).

[55] 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00504(1).

[56] 倪德刚,李申.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N].人民日报.19990513(9).

[57] 周强.当代青年的努力方向[N].人民日报,19990518(9).

[58] 廖翔.香港青年举行纪念“五四”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40503(2).

[59] 本报评论员.重温历史坚定信心——纪念“五四”62周年[N].人民日报,19810504(4).

[60] 孙笑鸣,何平.首都各界青年代表座谈纪念五四运动64周年[N].人民日报,19830504(1).

[61]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2] 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N].中国青年报,19800504(2).

[63] 雷颐.略论“五四”的爱国精神[N].人民日报,19890508(6).

[64] 丁关根.做好青年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N].人民日报,19910504(3).

[65] 尹燕翔.今年纪念五四主题——爱国改革创业奋进[N].人民日报,19890222(1).

[66] 王丙乾.发扬五四精神 光大民族希望[N].人民日报.19990505(3).

[67] 任彦申.弘扬五四爱国和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19990518(9).

[68] 张大伟.发扬五四传统 推动学术创新 社科院召开青年学者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00426(5).

[69]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N].人民日报,19990504(1).

[70] 胡锦涛.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M]//胡锦涛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1] 袁建达.“让我们共同继承发扬‘五四精神”——访“五四”运动参加者雷洁琼[N].人民日报,19990420(1).

[72] 邵华泽.纪念五四着眼未来[N].人民日报,19990429(9).

[73] 刘江.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五四”精神仍是大学学子思想主旋律[N].人民日报,20000504(2).

[74] 胡果.永远的五四青春的中国——写在五四运动85周年之际[N].人民日报,20040504(1).

[75] 本报评论员.共奋进齐奋斗同发展——纪念“五四”青年节和中国共青团成立85周年[N].人民日报,20070504(1).

[76]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豐碑[N].人民日报,20090506(1).

[77] 本报评论员.在伟大的变革中展现青春风采[N].人民日报,20090509(1).

[78] 为实现中国梦激发青春力量[N].人民日报,20140504(1).

[79] 常江.让五四精神烛照奋斗青春[N].人民日报,20150504(5).

[80] 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光明日报,20190421(1).

[8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82] 本报评论员.在新时代发扬伟大五四精神——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83] 彼得·诺维克.大屠杀与集体记忆[M].王志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9.

[84] 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汪效驷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新中国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还原真实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