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胜
游记散文古已有之,《洛阳伽蓝记》和《徐霞客游记》可为代表。然而,长期以来,游记散文却备受学界冷落,沈从文在《谈“写游记”》中感叹:“游记文学历来不列入文章正宗……近三十年很有些好游记,写现代文学史的,也不过聊备一格,有的且根本不提。”另外,当下的游记散文众多,但普遍缺乏文体的自觉意识,可谓佳作难觅。因之,在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中,应找到它的发展和提升之路。
游记散文须先有“游踪”。这似乎是常识,也是“游”之要件。然而,許多游记散文淡化了“游”,有的则有“游”无“踪”。如不能很好展示“游踪”,就很难写好游记。不少现代游记过于强调社会思想意识,往往淡化了游踪。余秋雨《文化苦旅》虽有游踪,但并无“游”之波澜,过于沉重的文化思考和大发议论往往将游踪冲淡了。苏东坡、徐霞客游记常有游之奇谲,郁达夫、艾芜、沈从文的游记亦不乏“行”之曲折,但到当下游记则游踪不显,常被各种风景遮蔽和覆盖,使游记变得平淡无奇。某种程度上说,游踪不是可有可无,也非草蛇灰线,而是除了导游之功,更是故事、情绪、意趣和审美的牵引,就如小说的故事和悬念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如苏东坡《石钟山记》以夜游之行踪统摄作品,颇得奇幻和神妙。
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相,但唯独无“我”,缺乏由作家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郁达夫曾说:现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几乎每个作家的每篇作品都包含个性,都离不开由作家生发的独特的“这一个”,即现代的人格与精神。时至今日,游记散文可谓多矣,但其中往往无“我”或少“我”,无独特的这一个“我”,缺乏由“我”呈现的时代、社会、思想、文化,更少有将现代与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融通后再造的“我”。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我们往往看不到瞿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那种大写的“我”,也不易见到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对世道人心的体悟,更难见沈从文《湘西散记》中“我”对包括水手和妓女在内的底层人生的心领神会,更不要说对于天地道心的参悟。于是,许多游记散文没有个性、灵魂和精神。
游记散文应树立审美高标。与小品文、抒情散文相比,游记散文往往比较枝蔓驳杂,尤其是在注入更多社会思想文化内容后,就易变得沉重呆板。太多的游记散文变成知识实录,沉溺于历史、风俗、文化的考察,近于考古式的探索。一般说来,这也是游记散文所需,但却不能因此堵塞了审美的气孔,更不能伤害审美的灵动。否则,就把游记散文写死了。其实,自古及今的中国游记散文都有审美诗性传统,徐霞客是如此,李大钊、冰心、郁达夫、朱自清等也是如此,即使像瞿秋白这样社会性很强的游记散文也不例外。
常言道:散文易写而难工。作为散文的门类,优秀的游记散文的写作要求往往更高。除以上所言,视“游”如命的精神恐怕是游记散文更深刻的灵魂。徐霞客曾说:“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这恐怕是他数十年如一日,以游侠般的情怀,用脚步跋涉于山川江河,写出佳作的更内在原因。今天的游记散文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玩、匆匆的草录、心不在焉的随性表达,最缺的就是徐霞客这样的生命品质与精神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17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引证法支撑“游记散文双重困境”论,确立论题背景
作者开篇阐述论题背景时,引用了游记散文大家沈从文的一段“感叹”,其中的“聊备一格”“根本不提”等语句很有分量,成为阐述前一个“困境”的有力支撑,显示出作者提出“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这一论题的针对性和重要性。
2.引证法支撑三个分论点,剖析“困境”,指明“出路”
文章主体部分三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表现了作者娴熟的引证技法。一是较多地运用概述性、简评性的引用证明论点,论证重视“展示游踪”时,作者列举了古今名家游记散文的“‘行之曲折”“游之奇谲”,又引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直率地指出其“过于沉重的文化思考和大发议论往往将游踪冲淡”这一缺憾,这种简评性引用具有“短平快”特点,新颖独特,令人信服;二是远离引而不析、引与论脱节的弊病,建构“引用——论析——再引用——再论析”的接续推演式论证结构,引用与论析说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三是选用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名言。
3.引证法支撑“游记散文深刻灵魂”论,提升立论高度
文章第五段揭示写出优秀游记散文的“更内在原因”——视“游”如命的精神。为了支撑这一新论,作者引用徐霞客的名言,以一个“不惜”、两个“必”,与“走马观花”“匆匆草录”“心不在焉”的创作现状构成鲜明对比,使立论升华至“生命品质与精神境界”的高度,引证法强化论证力度的作用凸显。
思维导图
阐述论题背景,提出论题“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并说明其针对性和重要性。
分论点1:游记散文须先有“游踪”。
分论点2: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
分论点3:游记散文应树立审美高标。
进一步对三个分论点进行由外而内的分析,揭示写出优秀游记散文的“更内在原因”——视“游”如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