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渔港建设探究

2019-11-11 08:20王刚王新鸣王占行刘肖汉王远宏
中国水产 2019年10期
关键词:渔港经济区渔业

文/王刚 王新鸣 王占行 刘肖汉 王远宏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渔港建设在渔业发展中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我国渔港基础设施避风、生产、补给及辐射带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加快现代渔港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我国渔港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从依托渔港推进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渔人码头、特色渔业风情小镇和渔港经济区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助力乡村振兴,并对渔港经济区建设支持体系进行了思考。

一、我国渔港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大陆岸线1.8万公里),自北至南分布有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烟威、连青石、海州湾、吕四、舟山、温台、闽东、闽南、粤东、珠江口、粤西、北部湾和西南中沙等17个主要渔场。据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拥有海洋渔业乡392个,海洋渔业村3500个,海洋渔业人口550.93万人,拥有海洋机动渔船23.31万艘,各级各类沿海渔港1292个(2016年农业部渔港调查数据),我国渔港分布地区情况如图1。

图1 我国渔港分布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关注和支持渔港建设,如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发〔1991〕29号文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群众渔港建设报告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等。2018年4月,为进一步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渔港经济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拟推动形成十大沿海渔港群,建设形成93个渔港经济区,推动产业集聚、人流集聚和各种资源要素集聚,进一步繁荣区域经济,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截止2017年,中央累计投资近40亿元,建设了中心渔港66座、一级渔港82座,为10.2万艘海洋渔船(占全国海洋渔船的43%)提供了避风减灾服务。渔港的建设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近50亿元,保障了850万吨的鱼货装卸交易和85万吨的水产品加工,提供了15万个就业机会,综合经济效益超过240亿元。我国渔港的发展为保障渔业安全生产、国民水产品供给安全、渔政执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港经济区形成与发展、推进乡村(渔村)振兴等方面作用日趋明显,涌现出了江苏南通吕四中心渔港、浙江宁波石浦中心渔港、广东阳江闸坡中心渔港等一大批“依港兴镇、港镇融合发展”的典型。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渔港建设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渔港建设要紧密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全面对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加快现代多功能渔港的建设步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沿海渔港发展未来将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一)渔港的避风减灾功能不断加强。

这是建设渔港多元化的安全基础。面对近年来天气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严峻形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对现有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和避风锚地进行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加强沿海渔港防浪减灾设施建设,增加中央投资渔港建设密度,提高渔港安全避风停泊容量,仍将是沿海渔港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渔港的综合管理功能不断提升。

以沿海渔港为节点,不断促进“依港管港”、“依港管船”、“依港管鱼”、“依港管人”,推进治理有效。

(三)渔港的产业融合发展功能不断强化。

以渔港为中心吸引和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巩固和提升传统功能,带动加工贸易、冷链物流、休闲渔业、海洋牧场、滨海旅游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地就业岗位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渔民转产转业,支持和鼓励渔民就业创业,实现渔民增收致富。

(四)渔港的生态环保功能不断提高。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渔港建设提出了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设和改造有利于海洋生物生息、繁殖的水工建筑物,注重港内水体交换、配套防污治污设施、完善休闲景观设施,建设美丽渔港、文明渔港、生态渔港、宜居渔港是必然要求。

(五)渔港文化传承功能不断拓展。

渔业渔村文化因存在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它也是造就每个渔港多元化发展独特性的必备条件,通过对渔业文化、渔村文化、渔民民俗文化的保存与发扬,推进渔港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展,进而盘活渔港的休闲旅游功能。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渔港建设经验

发达国家(地区)非常重视现代渔港建设,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下,渔港功能从单一的避风装卸向功能多元化转变,港村(港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日趋完善和成熟,充分发挥了彼此相辅相成的优势。

日本早在1950年就制定了《渔港法》,把渔港建设纳入了法制的轨道。日本从1951年至今,实施了9次渔港建设规划、4次渔港渔场建设规划,日本政府对全部2909个渔港都给予资金扶持,中央累计投资约合人民币5000亿元。日本渔港在不断加强渔港防灾减灾和生产服务能力的同时,将渔港的功能多元化作为渔港规划和建设的长期目标,建设集生产、餐饮、旅游、娱乐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渔港渔村,早在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渔港功能多元化发展已相当成熟。2006 年又提出“渔政、渔港、渔场、渔村、渔民”五位一体的“大渔业”建设蓝图,渔港功能进一步拓展。国家投资建设内容已包含渔港渔场建设、水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水产品供给基础设施保护、渔港设施功能强化、水产资源环境修复、渔港渔村环境整治、渔村振兴等多方面。

美国的旧金山渔人码头是世界著名的休闲渔港,附近有恶魔岛、金门大桥等世界著名景点,港区内拥有很好的自然生态资源、良好的人文资源,旅游设施完善,且配合旧金山市区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渔人码头的发展得天独厚,造就了世界闻名的休闲渔港。美国巴尔的摩渔港以渔港为平台,充分打造游艇码头、科学教育馆、空中走廊、剧场、购物商场、古帆船博物馆、美食餐厅、水族馆、历史建筑、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步实现了渔港和城市的振兴。

台湾地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配合休闲需求不断改善渔港周边环境,整合渔港周边的休闲、观光、文化资源,积极进行渔港功能的多元化发展,从1997 年起,有计划的开展渔港功能多元化建设,并将渔港功能多元化列入渔港建设的四大目标之一,2009 年又制定“加速渔港多元化建设”目标,加速推动渔港休闲及观光多元化的发展,推动建设了一批功能多元化渔港。

三、新时代渔港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作用

(一)依托渔港择机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渔业加工园区)

目前我国现代渔业产业园区遍及全国渔业强省市自治区,各省市对现代渔业园区的投入力度也相当大, 并且园区的投建数量仍有不断增加之势,为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引领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渔业渔村现代化,通过依托一批中心渔港、一级渔港,聚集生产要素、吸引龙头企业,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并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支持体系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渔港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渔为本,创新发展、多方参与、渔民受益、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原则,优先选择地处城市、毗邻巨大消费市场的渔港,重点加强水产品交易、加工、配送、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建设与配套。把握当前国内外冷链物流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建立区域性冷链物流及商贸中心;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培育生物研发、制药等绿色现代海洋产业,建设国家新兴海洋技术研发基地;依托冷链物流推进食品安全工程建设,建立以海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高端食品加工基地。将现代渔业产业园打造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的孵化区、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

(二)依托渔港择机打造“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的概念源自欧美,原是意大利渔民聚集的渔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渔获量减少,才逐渐演变成观光景点,现已成为亲水性综合旅游项目的代名词。渔人码头通常会有各式海鲜市场、特色商店、海鲜餐厅及酒吧等等,让游客以不同方式体验传统、淳朴的渔港人文风情。渔人码头实质上是渔港功能多元化中休闲旅游功能的体现和最终发展结果。渔人码头的建设,不仅为区域经济的注入了活力,而且延伸了沿海城市特有的海洋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著名的渔人码头有:美国加州的旧金山、加拿大的温哥华、英国的利物浦、日本的神户,以及我国台湾等地。

以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建设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心、一级渔港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新型海洋经济板块——渔人码头,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放大旅游业对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虹吸效应,打造一个具有产业支撑、旅游支撑、生态支撑,融创意、产业、居住、文化、旅游、娱乐、度假于一体,相互依托、共生共存的新港区,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是加快推进渔港振兴的重要途径。

(三)依托渔港择机打造特色渔业风情小镇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村镇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抓手。当前,渔港建设走向港城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新渔港时代,要把渔港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将渔业与文化结合,依托渔港打造特色渔业风情小镇。

从世界渔港小镇发展经验来看,无一不是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完善的旅游设施。特色渔业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推动当地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为当地的建设开发创造机会,尤其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各种就业的机会,从而带动整个小镇的健康休闲经济。但是,打造特色渔业风情小镇,要做到立足自身特色,在“一镇一风格”中提升特色渔业风情小镇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围绕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发展理念,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立足自身特点,以“休闲渔业+”为发展方向,挖掘和创新特色渔业文化,积极创建颇具当地特色的渔业风情小镇。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渔业风情小镇,来真正带动渔港周边的发展,增强当地的渔业实力,提高经济活力,增加渔民的收入,为当地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依托渔港全力打造渔港经济区

渔港经济区是在建设现代渔港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使之形成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为基础,集多种功能为一体,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渔业经济区。渔港经济区是在多功能渔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渔业经济区,落脚点是重点加强渔港功能多元化建设,可以依托一个或多个渔港,形成整体效应。

要把渔港经济区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体系,就要在提升传统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港城联动、传承渔业文化方面下功夫、破难题。以渔港为中心吸引和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巩固和提升传统生产避风、物资补给、综合管理功能,带动加工贸易、冷链物流、对外贸易、远洋渔业、休闲渔业、海洋牧场、滨海旅游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把渔港建设纳入城镇统一发展规划,实行“多规合一”、“港镇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以港兴镇、港城联动;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底蕴,改造升级传统渔港设施、渔村景观,传承和维护渔业文化、渔村文化、渔民民俗文化,依托渔港周围的观光旅游资源,创新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特色品牌;利用自由贸易区规则和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建设,尽快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海洋渔业综合发展平台,把渔港经济区建设成为海洋渔业服务与管理的先行区、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渔区城镇化发展的创新区、海洋渔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样板区。

四、新时代渔港建设支持政策体系思考

(一)继续发挥好政府资金的主力军作用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渔港在渔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到渔船柴油补贴调整资金,给予了渔港建设大力支持,各地各级政府多方努力,有力的推动了渔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情况下,渔港已经从原来单一的渔业避风和生产功能,逐渐向功能多元化发展,渔港的建设资金需求规模也更加庞大,继续发挥好各级政府资金在公益性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以及对水陆域多元化设施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对于推动现代渔港建设显得更为重要。

(二)适当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示范试点

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涉及面广、资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单一的政府资金支持规模、支撑能力有限,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将会为渔港经济区建设带来契机。一是PPP模式充分的发挥了政府的政策优势和社会资本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二是PPP模式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提升服务质量,在减轻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的同时,撬动巨大的社会资本投入,可以有力的推动渔港经济区的建设。要鼓励地方和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行先试探索渔港经济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运作模式,科学确定开展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方式方法,加强经验总结和案例推广。

(三) 鼓励渔港所在市、县、乡镇充分利用政策灵活性,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渔港是区域渔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渔港后方的产业是个巨大的市场,从渔业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到特色村镇、特色旅游、特色饮食等,都对社会资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渔港所在地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政策灵活优势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强大合力,推动渔港经济区(特色渔业风情小镇)建设,助力乡村(渔村)振兴。

猜你喜欢
渔港经济区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渔港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开渔后的博贺渔港总是忙碌而又充满生机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静静的渔港 远航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