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雯慧
总有人仰望星空,也总有人耕耘大地。翻开历史画卷,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人扎根沃土,辛勤耕耘,为我国的农业做贡献,为建设美丽乡村做贡献。
李保国、赵亚夫金梅松、关慧明……这一个个在当地老百姓心中闪亮亮的名字……他们或许是大学教授、农业专家、创业者,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来自不同的经纬,却去到了共同的地方—祖国农村基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他们是打通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和发挥科技扶贫作用的一线战斗员,他们将论文写在大地,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田野,带着百姓脱贫致富。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发源于南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科技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
1999年2月,时任南平市林业委员会科技中心副主任的詹夷生被选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下派闽北贫困村温洋村。仅仅一年,村里的栗果产量增长了近十万斤。詹夷生因此名声大噪,服务的范围也扩展到地跨三县的3个村。
1999年的福建南平市,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原有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南平人把破解“三农”难题的第一脚踩在科技上,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引发福建省各级领导和科技部关注。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即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的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在《求是》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指出南平市的这种做法是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同年10月,科技部总结福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实践经验,在宁夏等西北5省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2009年,科技部、人社部、农业部等8部委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层面对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
从1999年到2019年,2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特派员前赴后继,把科技送进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制度也从福建南平走向了全国,他们成为各地助农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之一。
2018年10月31日,浙江省农科院派驻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的科技特派员金梅松因病去世,享年61岁。“梅花冬雪十五载寒暖,松青本色扶贫志春秋。”柳城镇一位老师专程送来挽联,道出了金梅松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的人生价值。
科技特派员黄坚钦在指导农民如何管护山核桃树
2003年4月8日,浙江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踏上征程。他们来自浙江省省农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水稻所等国家及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平均年龄仅38岁。
2008年开始,浙江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法人和团队身份与地方结对、统筹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浙江省农科院蔡为明研究员团队是浙江省首批团队科技特派员之一,位于浙江中部的武义县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当年蔡为明带着团队到了武义后,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入股创办公司,选育食用菌新品种,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和模式,食用菌产业从当地的脱贫产业升级为富民产业。
2015年,浙江省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科技特派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始终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府也都建立了主要领导联系科技特派员的制度。2003年以来,浙江省围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陆续制定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先后印发了《关于向欠发达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政策引导。
截至2018年,浙江省财政持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09亿元;省、市、县三级共派遣个人科技特派员15393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25家、团队科技特派员354个。其中,省派科技特派员3267人次、省法人科技特派员19家、省团队科技特派员125个。
自2002年以来,宁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通过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利益导向机制、项目带动机制、金融跟进机制,强化创业服务,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类人才扎根农村开展科技创业服务的积极性,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农业领域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宁夏科技特派创业行动通过政策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促使科技特派员将科技、人才、资金、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注入农村,与农民结成各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自2013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了自治区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从起初的300万元已经增加到1000万元,支持科技特派员培育建设了枸杞、设施果菜、清真牛羊肉、长枣、奶牛养殖、酿酒葡萄、马铃薯、中药材、水产等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覆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出自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的品牌几乎覆盖了全区设施农业所有优势特色产业。这些以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为主流品牌的产品,引领地方优势特色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带动了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积极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科技特派员赵宝龙给种植户讲解草莓种植管理
同时,为了更好的助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宁夏通过科技扶贫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带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集聚,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从2018年开始,宁夏将利用3年时间,选派170名科技扶贫指导员到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的“五县一片”的170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定点精准帮扶。同时,每年每村至少再选派1名国家“三区”人才,实现深度贫困村科技人才高密度、全覆盖。
在中原河南,科技特派员为脱贫攻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河南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了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的全覆盖,推动科技扶贫工作不断深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河南省以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参与技术推广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为依托,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按照“产业组团、县级组队、服务到点、统筹调度”的组织形式,面向全省贫困地区,实施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工程。围绕“五个一”助力脱贫攻坚,即每个贫困县组建一支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组建一支科技特派员服务队,设立一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立一个科普传播基地,支持一个科技扶贫项目,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地区助力脱贫攻坚。截止2018年年底数据,河南省市县三级联动共选派科技特派员4900多人,其中省选派科技特派员2517名。组建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54个,帮助解决贫困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组建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队105个,开展流动技术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支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05个,建设科普传播基地53个,支持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
河南省科技厅整合人才、项目、平台等科技资源向脱贫攻坚倾斜,2018年投入省科技专项经费1.28亿元。统筹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惠民专项、县市创新引导计划等科技计划,支持科技扶贫项目151项。通过支持光山县 “籼改粳”项目,实现了水稻品种的更新和单产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善了豫南稻米品质,成为当地脱贫的重要手段,帮助信阳地区大约 10 万贫困农民增收。
过去,科技特派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特派员又将发挥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