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创新合力畜牧业现代化快步走

2019-11-11 05:12王小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畜畜牧业畜禽

王小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孙康泰 张建民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畜牧业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下,中国畜牧业实现了养殖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巨大突破。

数说畜牧业成就

中国畜牧业承担着满足国民对畜牧产品的消费需求的重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及: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同时,要加快畜禽良种繁育。根据历史数据来看,1978年到2000年间,畜牧业产值由209.3亿元增长至7393.1亿元,在这二十年间,畜牧业产值完成了34倍的飞跃增长。由此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大致可以分为恢复起步时期(1949年~1989年)、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1995年)、优化发展时期(1996年~2005年)、转变提升时期(2006年至今)。

在不同的时期中,畜牧业在国民生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1978年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与粮食短缺,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居于副业地位,普通家庭难以承担饲养牛羊等大型家畜的成本,直到1980年后,畜牧业逐渐复苏并快速发展,决定了其在中国农业中的支柱地位,在这四十年间,中国畜牧业攻克了中国人民“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题;从1990年起,我国畜产品生产模式逐渐得到转变,由小户散养的半自给半商品模式转向规模化饲养,中国畜牧业开始出现现代集约化饲养的雏形,普通小农户家庭畜牧生产比重下降,专业的养殖企业生产比重持续上升;1996年开始,我国畜牧业结构得到明显的调整与优化,畜牧业产值年增长率达4.11%,劳动用的役畜数量持续减少,畜产品中的肉类、禽蛋类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牛、猪的饲养比重下降,羊的饲养比重出现上升势态,中国畜禽养殖规模化比例迅速上升,至今已有超过56%的畜禽养殖做到规模化。我国畜牧业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完成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转变。

目前,中国畜牧业产值已经达到3.17万亿元,成为了“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中的中流砥柱。

在过去的七十年里,中国畜牧业经历了漫长的复苏时期,并在改革发展后保持迅猛的势头不断前进,其结构与方向都得到了适当调整,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民膳食结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创造就业岗位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我国畜牧业从业者不断努力,对我国现有的畜禽品种进行改良,以谋求其在农业生产中更高更好的生产表现。从种质资源保护创新与畜禽传染病防控方面来看,中国畜牧业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突破。

保护现有遗传资源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居世界前列,而畜牧业的飞速发展正建立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与纷杂繁多的种质资源基础上。畜禽遗传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在畜牧业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独特的地理与生态、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不仅物种齐全,而且具有多种种质特性。我国畜禽资源主要由猪、鸡、鸭、鹅等20个常见家畜家禽物种组成,共计576个品种,为畜禽育种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被纳入财政预算,明令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畜禽遗传资源。1970年-1980年,我国开始着眼于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力求培育地方遗传资源、形成地方品种优势产业体系。1976年、1955年、2001年、2005年,我国曾进行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同时,着力于梳理家畜遗传资源目录。

经过我国各界学者的深入探讨,当代畜禽资源保护应包括以下方面:保持孟德尔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保持孟德尔多样性的基因组合体系;保持特定位点的基因纯合性、基因组合体系的稳定性。为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我国畜禽保护工作需要在选择合理的保种方法的同时,积极建立DNA基因文库,以达到长期保存畜禽基因的目的。

1950年,我国第一批种畜禽场投入建设。1980年,投入上亿元的优良地方品种保种场和种公牛站落成。七十年间,我国农业部不断认证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同时划定保护区、制定育种方案,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在农业部制定的计划下得到有条不紊的实施。“九五”期间的“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又建立了100多个重点资源保种场和基因库。畜禽保种场遍地开花,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除进行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以外,1997年,我国的“国家畜牧基因库”更名为“全国畜牧总站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主要采用现代先进生物技术对国家畜牧遗传资源进行妥善保存。在全国畜牧总站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保种生物技术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更新,针对不同的畜禽品种制定了不同的保种方案,更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成本低、效果好的地方家畜遗传材料保存技术体系。在强大的技术体系支撑下,我国家畜遗传材料保存品种和数量持续上升,2017年,以冷冻精液、胚胎、体细胞等方式保存的遗传材料多达39万份,覆盖86个家畜品种,包含了绝大部分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同时,基因库的库存安全性能也得到了巨大改善,通过应用数字化设备实现智能管理,有效确保了遗传材料的安全。

目前,我国的低温冻存奶牛、肉牛精液技术发展迅速,配送网络已经遍及全国,其余各种家畜的精液冷冻技术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在过去的七十年中,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得到了较为良好的保护,但长期以来对畜牧业发展的追求,使得人们忽视了畜禽遗传资源的生态意义,造成了“重引进、轻培育,重改良、轻保护”的现象,导致畜禽遗传资源数量急速下降,并使我国许多优良的畜禽品种正由于外来品种的冲击而消失。同时,保护与开发并不能完全适配,造成资源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局面。

改良现有畜禽资源

畜禽的优良种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畜禽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适应生产条件与市场需求、具有高生产性能的畜禽品种却不多。我国许多畜禽品种具有繁殖力高、成熟早、肉质好、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为避免“北京鸭与樱桃谷”的案例重演,我们只有加强对现有遗传资源的开发工作,才能保证本土品种的留存与竞争地位。要将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我们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手段,形成专门化家畜品系,在保持畜禽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其生产性能。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畜牧业者就着眼于畜禽改良工作,地方性家畜改良中心陆续建成。针对于牛、马等大型牲畜的改良工作开展于70年代中期,而猪、禽改良工作开展于80年代中后期,羊的品种改良工作开展于21世纪初,是最晚得到改良的家畜。

我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畜禽良种化比例提高:国内生猪良种化比例已达95%以上,肉牛良种化比例达60%,绵羊、山羊良种化比例达80%,家禽良种化比例达到95%;二是畜禽良种供种能力显著上升:家畜改良机构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牛冻精10万剂以上,家禽20万羽以上;三是新型生物技术被应用于畜禽改良工作中:20世纪70年代的畜禽杂交改良技术大幅增加了我国畜禽储量,缓解了国内市场上畜禽产品的供需矛盾,80年代的家畜人工授精技术使得我国畜禽生产力迅速提高,基本满足市场供给,90年代的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再次加速优质家畜的推广速度,而21世纪新出现的分子标记育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家畜育种工作提供了新型工具,胚胎移植、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的结合更让畜牧业者看到了定向改良家畜生产性状的曙光。

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9.9亿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全国畜禽品种改良。这些资金都用于对畜禽良种的补贴项目,其中,生猪良种补贴达6.5亿元,奶牛良种补贴2.6亿元,肉牛良种补贴2000万元,绵羊良种补贴6000万元。良种补贴这一项目的发展,使专业化种公畜站迅速发展,人工授精技术得到大力推广,畜禽生产力稳步上升。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良种开发工作捷报频传,陆续开发出如中国荷斯坦、中国和牛、西农萨能奶山羊等优良品种并加以推广。但我国畜禽育种工作长期以来仍处于世界“跟跑”位置,缺乏大型科研平台与强力科研系统支持。2019年,中国农科院启动畜禽良种化科研攻关计划,力求攻克畜禽育种关键技术、加快破解难题,在畜禽育种工作中做大做强。

畜禽品质改良工作的开展,同时促进了我国对优良品种的推广:生猪方面,积极推广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品种,用于对我国地方品种改良;家禽方面,樱桃谷鸭、黄羽肉鸡新品种等得到大力推广;肉牛与奶牛方面,我国分别推广利木赞牛和荷斯坦牛等;绵羊方面,萨福克、无角道赛特等品种被用于改良我国地方羊种资源。

21世纪初,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出现,我国畜禽改良工作走入了新的篇章。DNA重组技术与经典育种手段相结合,转基因育种与基因组育种将成为未来畜禽品种改良的主要工具。同时,分子育种为人们提供了利用畜禽生产非常规性畜牧产品的可能性。

2012年,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奠基仪式在北京举行,这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畜禽资源开发利用及共享平台,承担着国家动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动物种质特性的遗传机理研究、优质基因挖掘、动物分子育种及分子设计等研究工作,投资达2.38亿元。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的落成,标志着我国畜牧业对遗传资源改良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代表着我国畜禽改良工作的光明未来。

加强饲料生产

我国畜牧业产业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畜牧生产过程中,动物养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动物养殖过程中,饲料生产又是最为基础的环节。饲料生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的原料,饲料的配方,饲料生产的设备以及工艺流程等。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初创期、1983—2000年快速发展期、2001—2010年快速扩张期、2011年至今的稳定增长及整合扩张期。纵观40年的发展,我国饲料工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至2011,全国饲料产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饲料生产大国。

在过去,我国饲料产业刚刚起步,相比较其他畜牧大国,我国的饲料生产存在着生产体系不完善、技术落后、饲料原料利用不当等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其他行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人畜争粮、环境污染等问题。1984年,国务院颁发的《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对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布署,即1990年前主要是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后十年要健全饲料工业体系,使饲料工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经过后来实践,结果表明,《纲要》第一阶段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基础打得很好,第二阶段的前五年(1991年~1995年)又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其中具体如,我国配合饲料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万吨以上的饲料厂也大幅增加,为了节约饲料,饲喂配合饲料的比例也大幅上调,减少了单一饲粮的使用,同时还包括其他如新技术的应用、饲料工业体系的完善等。

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的饲料工业奋起直追,其实在2011年我国的饲料总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与之相应的是畜牧业的发展,如2017年,我国肉蛋奶的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其中饲料工业的飞速发展是多方面多区域协作的结果:一是国家在政策和科技方向的保证,推动了农业科学的发展、鼓励产业创新、引导有序竞争。二是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营造良好的行政杠杆调节作用,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市场活力。三是加强产业多环节的衔接,将种植业、畜牧业、食品加工、服务产业等多个行业连接在一起,积极的促进了多行业的发展,如畜牧业3万亿元的产值、草业8000亿元的产值和水产3万亿元的产值等等。四是调整饲料结构、合理利用国内外饲料资源,解决了我国蛋白类饲料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我国部分饲料添加剂不仅运用于国内畜牧业同时也在国外多国出口畅销。

七十年建设历程硕果累累,新世纪创业道路前程似锦。经历了漫长的风雨洗礼,中国畜牧业必将取得更好、更强、更快的发展,为中国,为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家畜畜牧业畜禽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映像畜牧业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