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林
清朝官场有许多陋规,比如馈赠别敬,地方官员给某些关系紧密的京官派送银两,就是潜规则下你情我愿的利益输送。别敬的名目有许多种,夏天打红包叫冰敬,冬天打红包叫炭敬,给大官夫人、如夫人打红包叫妆敬。地方官员给某些京官馈赠别敬,旨在联络感情,互通声气。倘若官员获准觐见皇上,还得恭送一笔数额不菲的陛见关节费,打点到位之后,主事太监才会放行,否则入宫的官员连风都摸不着,更不知门朝哪边开。
咸丰十年十一月初,在军费极端拮据的情况下,曾国藩汇寄银两给湘籍京官,以为馈岁之资,具体分配方案是:周辑瑞三十两,李寿蓉三十两,熊绍庚二十两,张沄二十两。当时,英法联军入京的消息震惊南北,曾国藩关心湘籍京官的生活,故而有此义举,不同于寻常意义上的别敬。同治元年十一月,南方战事危急之时,也是粮饷紧缺之际,曾国藩汇款给湘籍京官周正郎,用于岁敬,并附信说明:“同乡京官二十三位,兹薄寄菲仪各一封,聊作馈岁之资。”其实,此前此后,曾国藩从未断缺过岁敬,多有书信文字为证。
同治七年腊月,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曾国藩入京陛见。尽管他说过“余生平最怕以势利相接,以机心相貿”,但他还是不得不遵守早已约定俗成的官场陋规.给籍属三江两湖的京官馈赠别敬,给主事太监恭送陛见关节费,单是别敬一项,钱款数目就高达白银一万四千余两,相当可观,列名的京官既拿得开心,也拿得称意。曾国藩出手如此大方,无疑是吸取了往年的教训,被迫在公关上加大力度。任凭你是国家的头号功臣,任凭你倔强清正,依然拗不过清朝的官场潜规则,不得不为它预留地步,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
据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四年九月初九日所记:“……而去冬江阴陈子怀痛诋涤相,以为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其狂吠如是,亦出曹(毓英)之蓝本。盖其人忌刻阴贼,自部曹夤缘恭邸,不数年至军机大臣。涤相之为两江也,军机陋规,一不致送。每年寄都中年好炭金,自非沉滞下僚,不能自活,或寒士振振有声者,无所沾润。当枋者恶之切齿。”以往,曾国藩不依陋规给军机大臣送礼,得罪过曹毓英,此公巴结攀缘恭亲王,青云直上,便指使御史疯咬一气,曾国藩为此吃了大亏,受了一肚皮窝囊气。
左宗棠官居督抚二十余年,心高气傲,但他应付官场陋规,亦无法免俗,炭敬从未间断过,湘籍京官皆得沾润,多者有数百两银子,少者也有二三十两银子。至于陛见关节费,光绪六年,他汇寄养廉银两千两给鸿胪寺少卿徐用仪,托他代办,显见于书信文字。
光绪七年春,左宗棠抵达京城,两宫皇太后垂帘召见,特加褒赏,赐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主事太监心想利市大发,竹杠敲得梆梆响,暗示左宗棠:陛见关节费至少要三千两白银。这岂不是坐地起价,欺负盖世功臣吗?左公秉性刚烈,不肯俯首,眼看此事就要闹僵,幸亏恭亲王奕新顾全朝廷颜面,从中转圜,代付差额,左公才如期入宫。
陛见那天,慈禧太后因忧致疾,未能临朝。慈安太后“谕及二十年忧劳,声泪俱下”。左宗棠奏对称旨,慈安太后对老帅印象极佳,听说他近日视力大不如前,于是灵机一动,将先帝(同治皇帝)的遗物——一副墨晶眼镜赏赐给他。礼物微不足道,人情味却浓得化不开,以此表彰左宗棠的盖世功勋,慈安太后可谓别出心裁,创意十足。陛见完毕,主事太监奉旨颁赐礼品,又找准这个现成的题目来做文章,强行勒索谢仪三千两白银,左宗棠一怒之下,转背就走,先帝的那副墨晶眼镜也懒得要了。恭亲王奕新见状,再次出面打圆场,索性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主事太监看在恭亲王奕新的面子上,谢仪打了个五折,这才高抬贱手,让左宗棠领回“尊贵的礼物”。
大臣也好,功臣也罢,在官场潜规则面前,在阎罗殿小鬼面前,统统被打回原形,只得老老实实地把银票拱手献上,就连恭亲王出面,也无法免单,足见陋规的厉害程度。你有办事能力,他们有让你办不成事的能耐,后者更显神通,这就太吊诡了。
北洋大臣杨士骧死于宣统年间,获谥文敬。坊间以联语诠释其谥号:“戏文曲文,所以为文;冰敬炭敬,是之为敬。”上联讽刺杨某爱看戏,下联讽刺杨某会收钱。陋规与清朝相始终,但它的基因变种之后显然不会轻易在官场消亡。
孤山夜雨荐自《今晚报》2019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