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澜
九百年前,陆游有感于诗艺的玄妙,写下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九百年后,张执浩坦承:“真正的诗歌并不是诗人能刻意写出来的。”两位诗人跨越时空,在诗歌发生学的思考和表达中达成了共鸣。诗是什么,诗意是什么,诗人如何捕捉那缥缈难觅的诗歌灵感,诚如张执浩所言,这是百谈不厌,然而又难以真正说明白的话题。要解答这些难题,诗歌创作者们尤其是优秀的诗人们最有发言权。作为诗歌忠诚的读者,我不敢妄言诗歌从何处而来,但我清楚了解诗歌能带领我往何处而去,那就是:去往一个被提纯和重构的世界。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看来,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和向内探索性灵世界,是全人类个体生命中的长征,且两者共时同在。而无论是外在的物理时空还是内在的私人领域,本质上都是零碎、琐细的。即使若干年后回头看,曾经有宏大的框架或脉络存在,在历史发生的那一刻,依然是由无数碎片组成。诗就存在于这碎片化的生活中,我们所有人都被诗包裹着,却只有诗人们具有发掘、选择、重组它们的能力,将碎片描摹、记录、还原,从无意义的琐碎和虚空里,提炼出整體性的有意义的诗歌,打通内外两域的壁垒,重构整个世界。
诗人从生活中看到诗的慧眼,从何练就?摄影艺术家们在讨论技艺时,常常强调镜头意识。他们所说的镜头意识,不仅仅指对光线的把控、对构图的设计、对角度的考量,更重要的是指向一种对生活高度敏感的观察力。要保持如初生婴儿般好奇探究的目光,摄影师们须要时刻保持警惕。从这一点上看,诗歌和摄影有着相通之处,真正杰出的诗人们,往往也有着强烈自觉的镜头意识,张执浩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会“一直警醒着”“等待上帝的提示音”。在长期职业写作中练就的这种熟练的、已近乎本能的镜头意识,使他擅长于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点滴感受,品味他人视若无睹的寻常景物,把瞬间转化为不朽,把平淡无奇转化为余味悠然。譬如他近期创作的这首《跳出油锅的鱼》:“它从滚烫的油锅里跳了出去/——在我目瞪口呆的瞬间/鱼鳞、腮、内脏又迅速长回身体”。诗中的时间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回放一样,逆向流动,读者们也由此领略了诗人头脑中波谲云诡的想象风光。又如《汇合》中的这一段:
“如果没有风/玉兰树的叶子永远没有机会/与香樟树的叶子在大地上相逢/当它们在暮春的清晨/被两把笤帚扫到一起/如果不是因为身处困境/笤帚的主人可能不是他们/每天清晨我听见楼下传来/笤帚划过大地的刺啦声。”
诗人的取景从地上的落叶开始,转向正在清扫落叶的扫帚,再转向使用扫帚的人,进而转向正在注视这一切的“我”,最后转向楼上的“我”和楼下扫地的人所共处的区域,仿佛不断上提的引导发现式镜头,以小线索引入大环境,强烈的叙事感由此而生。还有《维苏威火山别说话》:“我来到火山口,忐忑地/朝深凹的地表里面瞅/总能看见一个不死的怪物/从深渊往上爬着”,镜头先对准作为游客而客观存在的“我”,进而跟随“我”的视线而转向火山口,截取出“我”脑海中想象出的画面,为读者创造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更妙的是张执浩诗歌中那些空镜头的运用。《抱树》一开始描述了热闹有趣的青春画面:“三个男孩子合抱一棵银杏/短缺的部分由一位女孩补上/四张脸蛋仰望树顶/四双眼睛顺着树枝往上爬”。此时,不断提高的镜头突然下落:“密密匝匝的银杏叶为他们撒落了一地”。金黄的银杏落叶唯美却静寂,和前面几句中欢腾活泼的氛围形成对比,为后文中略带伤感的结局进行了预示和铺垫。刻画静美画面的空镜头穿插于诗中,像是一首开头轻快的旋律突然中止停顿,之后便转向缓慢平和,创造了韵味无穷的幽深意蕴。《玫瑰和月季》的言说路径与《抱树》相似,由人到景:“当一个诗人无法说出/诗是什么的时候/玫瑰与月季在一旁竞相开放”,个人感思难以描摹,转而向自然世界寻求答案。肆意开放的花朵更衬托出人类语言的苍白单调,空镜头的使用在这首基调愉悦的诗歌中,甚至有几分幽默色彩。《雨没有下透》和《来访者》则是从日常对自然景色的亲近中,触发诗思,发散感受,因此都是一开篇就描述所见,空镜写景。《雨没有下透》:“牛尾在午后的田埂上来回甩动/这自我鞭策的活物/总有一天会走远走出我的生活”,诗人旋即又通过一个空镜头,把所思拉回到现实:“但在此之前,泥泞依然/天地严丝合缝”,远景和近景交叠,所思所感轮换穿插,诗人的感悟仿如画面音。《来访者》开篇写:“来访的斑鸠在窗外/的樟树上探头探脑/来访的鸽子站在窗台上/朝我的书房里面瞅/来访的风掀了掀窗帘/却不进屋”。空镜头之后,才转向和景物交融的“我”:“我伸出手恰好遇到了来访的手”,遵循着从眼到心的思维规律,诗人用一个极有新意的比喻,形容细微的心理感受:“从门外递进来的光/我握住它的时候感觉到/它正在往回抽”。用“往回抽”的“手”,比喻消退的光线,诗人思维进入的角度令人拍案叫绝。全诗意蕴悠长,最后一句无疑是全诗的诗眼,于平凡中出巧意,于日常里见哲思。但如果在诗眼之前,没有前面两句类似空镜头效果的写景铺垫,全诗也无法达到意象连绵、逐句推进的效果。
张执浩在多年的诗歌实践里,领悟到“当我终于有了爱的自觉,诗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玫瑰与月季》)。其实诗人不仅仅有了“爱的自觉”,还有“诗的自觉”,像时刻待机的镜头,随时捕捉庸常世界的诗意闪光。在近期这组诗歌中,诗人完美展示出他如何运用这种自身对爱和诗的自觉,突破语言的限制,用无声无色的文字,创造出声光音色齐具的影像化效果,为读者呈现虚与实相间,思与境交融的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