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
黄老师:前段时间,垃圾分类这一话题很是火热,更有“史上最严”的垃圾管理条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成为了强制性要求。这对于上海市民而言是一项严峻的考验,既挑战着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储备,也考验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8月1日起,温州也开始实施浙江省最新发布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如果没有遵守相关标准条例,将会被处200元以下的罚款。面对垃圾分类,你们准备好了吗?
陈奕瑾:当然!作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近些年媒体报道过不少“垃圾围城”的案例,大数据告诉我们,垃圾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从农村到城市无一幸免,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也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广东省东莞市远丰村的村后有许多座垃圾山,在当地只要用水就难逃垃圾毒物,因此这个村庄也被冠以“癌症村”的称号。除此之外,有大量的海洋生物因为人类随手丢下的垃圾而失去生命,所以对于大众而言,養成垃圾分类这一好习惯迫在眉睫。
南力普:但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物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惯性”,面对垃圾的投放,现有“随地一扔”的惯性的阻挠是巨大的。因此,在形成垃圾分类这一习惯上,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这也是这么多城市在出台措施时都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强制性”态度的原因吧。只有先“强迫”大众习惯有标准的垃圾投放,在日复一日的循序渐进中形成“举手之劳”的惯性,才能从思想上、根源上改变大众对于垃圾的认知。
陈羽娜:垃圾分类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不是分外之事,它需要不同的部门分工合作,居民将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分类后投进相应的垃圾桶,那么社区就应该将不同的垃圾运往不同的地方,绝不能出现将分好类的垃圾混在一起的现象。同时,企业和政府也应该鼓励相应的科研人员去研究对于每一类垃圾的“消化”方案。每一环节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互相监督的同时互相协助,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垃圾分类”才会落到实处。
高蕴绮:是的,垃圾分类,应当从每一个个体做起。虽然说目前的相关政策都是强制性的,但很多地方都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方式。比如为了解决乱扔烟头的问题,西安当地设计了一种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放三个烟头收集箱,写上不同的文字。有一种写着“肉丸胡辣汤我喜欢——泡着馍吃、就着馍吃、来丸子不要馍”,喜欢哪种胡辣汤,就把烟头投入哪个箱中。在吸引大家根据特色投放垃圾的同时,也提高了大众对于垃圾分类的接受度与参与度。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垃圾分类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