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大灾难事件报道是使灾区受灾程度和相关政府部门、志愿组织救援工作为民众所了解的主要方式,也是灾难现场情况得到更及时、快速、明确地进行传递的依据。灾难新闻报道往往是公众获得准确信息的主要途径,要实现准确报道,新闻采访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文章意在通过归纳当前常用的灾难性新闻采访技巧,探讨在新媒体语境下具有可操作性的采访技巧创新应用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灾难新闻;采访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1-0138-02
一、引言
灾难事件常常波及范围较广,具備不可预测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并且会对我们的惯常社会生活造成突如其来的破坏,因此,灾难通常具有广泛并且十分强烈的社会关注度,与此同时,其新闻报道价值也是很高的。对灾难性新闻进行准确的报道是新闻媒体实现其环境监测、满足普通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能属性的体现,而采访恰是获取新闻的基本手段,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新闻记者,如果他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采访,他就不可能做出好的新闻报道。因此,利用采访技巧进行高效的新闻采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灾难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原本就有别于一般新闻,在新媒体语境下,原有灾难新闻采访技巧如何根据媒体环境进行更加合理化应用和创新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当前常用的灾难新闻采访技巧
1.迅速赶赴现场,主动寻求采访机会
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要想较好地完成灾难新闻采编工作,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事故概况以掌握即时信息,面对突发事件,一般能够用来做准备的时间并不充裕,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在赶往现场的过程中梳理采访的思路,单方面做好到达现场后的准备。通常事故现场较为混乱,采访对象的确定和采访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由于新闻时效性的内在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访前初步了解受访人员的身份和所处地理位置,现场指挥者、救援人员、受灾人员不便接受采访的情况很常见。
2.抓住重点进行提问,合理利用现场资源
新闻从业人员一般会在发现线索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且意图寻找灾难现场的救援指挥者、当事人或者现场的目击者有针对地进行提问。在采访中,通常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问,所提出的问题本身的侧重点将对新闻的真实性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3.坚持人文关怀为首,避免在灾难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出现伦理性问题
灾难新闻报道在社会和情感角度都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极大地考验记者实施采访的技巧和履行伦理性规范程度的重要标准的正是“面临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新闻的伦理原则是否得到落实”。
三、与新媒体语境相适应,创新应用灾难新闻的采访技巧
1.维护媒体形象,采用具有亲和力的采访方式
“如果遇到了受访目标抗拒你的采访,或拒绝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甚至想远远地避开你的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在许多采访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常常会面临这样的窘境,抗拒采访这一现象在灾难性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很常见,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股阻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极不配合的现象,是因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过程中使用了不太适宜的方式和态度,而这些不恰当的做法通过新媒体迅速传播,对媒体形象和新闻工作者形象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意识到:对于灾难性新闻的采访,是非常有必要改变方式的,只有换位思考、从事实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得到第一手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我们应当自问:一是我们在实施采访前,是否告知了受访对象我们要进行访问的主要内容;二是是否已经通过沟通减少了双方的距离感,与受访对象达成了相互信任的共识?三是是否做到了通过对受访对象的了解,做到了“说他想听的,听他想说的”。如果以上三点都注意了,要达到采访目的并不是难事。其次,要善于留意体察受访对象的“微”表情和“小动作”,适时地关注他的情绪波动,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取舍既定的采访内容,变换采访的节奏,达到缓解受访对象情绪的效果。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新闻从业人员有必要时刻保持好衣着正式,形象大方,注重个人的亲和力,这些外在的细节有助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2.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创新采访模式
采访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受访对象接受你的采访的方式,在没有进行创新之前,传统的采访方式一般是问答双方的面对面沟通,但是许多灾难事件现场常常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如新闻从业工作者与受访对象可能会因为天气、距离或其他限制条件导致双方没有办法面对面进行交流,在网络新媒体兴起之前,许多此类采访通常转化为了电话采访或被迫放弃取消。
经历灾难过后,一方面许多当事人心理上并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突然来访,另一方面,事故现场还有许多安全隐患需要进行进一步排查,受灾群众经常需要进行转移。处于安全方面和避免干扰的考虑,第一时间赶至事发现场的记者时常无妨直接接触受访者。在新媒体的使用普及程度大大提升以后,新闻从业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手机媒介、电脑媒介等作为沟通的桥梁顺利实施采访。
3.合理借助新媒体工具,创新采访辅助手段
采访辅助手段即为了保证新闻时效性、完整性和真实性采用的各种手段,包括利用无人机采集图片、视频等,而事故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网上的传播速度充分证明了这些形式的新闻采写辅助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新闻本身的可读性和传播效率,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提供给他们直接的现场情况。
比如,深圳那年的重大山体滑坡事故中,遥控无人飞机航拍到的11张照片就比较充分地还原展示了当时事故现场的概况,这些素材对新闻本身起到了关键的补充作用。
四、结语
灾难性新闻的采写难度无疑要远远大于一般性的新闻,对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但是,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下,记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好采访准备、即时挖掘新闻素材、保证新闻的质量也并非难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新闻报道更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换位思考能力,站在受访者的角度考虑接纳它的心理需求和情绪波动,新闻从业人员在努力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也不能太过强调目的性,必须同时采取理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不影响受访对象及公共权益的采访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必要时提倡借助现代化的新媒体工具辅助手段,以实现立体地、全面地报道,还原真实客观的事故现场和传达受访对象的心声。值得探索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能够借助更多可供利用的新媒体辅助手段来获取补充性材料。
参考文献:
[1]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1(4).
[2]程曼丽.什么是“新媒体语境”[J].新闻与写作,2013(8).
作者简介:李慧玲(1993—),女,湖南郴州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