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回顾近些年我国高等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建设与改革情况,总结出以往教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课程改革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优化现阶段高校课程结构,使之更好地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校课程改革;改革思路;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105-02
一、往期高校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及问题分析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就高度重视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并提出以项目立项的形式针对性地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进行整改。数十年的高校课程改革为高等院校打造了一批师资雄厚、内容详尽、教学方法先进的专业精品课程,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诸多有用的栋梁之材。当然,高校课程改革在取得上述这些突出的教学成果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课程改革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
从往期高校课程改革情况来看,其系统性和连续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有些学校在对某一专业的课程改革上不能同时兼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使得整个改革效果呈现出碎片化,覆盖面不全,系统性较差的特征。课程改革连续性差主要体现在很多改革措施不能长期有效地执行下去,中途搁浅,这将会使课程改革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无济于事。此外,改革经费资金短缺等问题也是导致课程改革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由于課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很多专业课程在立项审核获批后并没有真正地被执行下去,成了流于形式的表面工作。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并没有触及筋骨,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预期的课程改革目标更是无法实现。
3.辐射面有待进一步延展
对于一些综合性大学而言,其课程开设涵盖了多个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下还会细分不同的专业,每一个专业在课程安排上都千差万别。因此,高等院校课程开设量十分庞大。面对复杂庞大的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若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覆盖,势必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在数十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大批量的专业课程亟待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课程改革依旧任重道远。
4.专业课程立项较为孤立
受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改革经验缺乏以及改革教育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往期的高等院校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专业课程立项孤立等问题。有些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内包含的课程数量高达二三十门,而且教学难度大,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综合性实践环节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课程改革的难度。从目前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情况分析,其孤立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改革大都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对于实验课程、综合性实践环节尚未触及。
二、高校课程改革措施
1.大力推广专业课程标准化建设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标准化建设是指对大学中开设的专业课程,从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计划的编写到课程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估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体系。
2.科学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环节的重组和对教学内容的重设,旨在优化课程教学结构,高效整合并利用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既要顾及课程本身的教学特点,又要顾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既要突出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又要注重单项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之间其他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1]。
3.全面实施专业课程档案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档案管理也是高等院校课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连续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基础性条件。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先前的课程教学档案是其积累教学经验、了解课程教学情况最具有价值性的参考资料,这对于专业特色课程的连续性教学和继承性教学而言不可或缺。一般来说,课程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等相关文件;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学生的结课考试试卷;课堂教案、讲义、课件等教辅资料;教师撰写的与该门课程相关的教育论文;课后习题集、试卷库等;学生的课堂考勤信息记录;校领导听课记录及教学改进建议等。
4.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定期监督评估课程教学质量是确保高等院校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能够及时发现现阶段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积累更多的教学改革经验。在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上,要有所区分,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必修课、选修课等教学要求不同的课程,其教学结果评价标准也不同。从课程评估的内容上来看,要涉及以下两项基本内容:第一,课程档案建设评估,由学校的教务处或教务科对该门课程的档建工作进行评价,重点是对教学目标、教案讲义、教学课件、学生结课考试成绩的考核评估。第二,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检查、听课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纪律、教学特点、学生反馈进行评估[2]。
5.做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的根基,在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结构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像高等数学课、大学英语课、思政课、体育课、文化素养课、创新教育课等都属于公共基础课的范畴,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旨在满足不同学生个人兴趣的差异化需求,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专业基础课因专业而异,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是高校大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上述基础课程改革上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教师要实行奖励机制,以此来保证教师专心教学,投入更多精力用于教学执行和教学反馈;第二,对学生实行教考分离,通过保密、公平、统一的结课考试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6.全力打造专业精品课程
在打造精品课程方面,建议采用时下广为流行的慕课教学模式。慕课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了学术间的交流频率,给学生的学习也留下了更多的选择性与自主性,更适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此外,慕课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减轻教师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输送人才的重任,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直接关乎其教学质量,进一步决定了学生能否在就读期间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高敬媛.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的资源整合优化设计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8):146.
[2]耿雅妮.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1(31):190.
作者简介:陈野(1988—),女,吉林前郭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