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剑雄,汪海波,丁明珠,耿文浩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数字化展示设计是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设计手段之一,其具有的交互性、灵活性和新颖性特点,使数字化展示设计快速地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展示中。龙川胡氏宗祠是徽州祠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有着“江南第一祠”“木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目前,国内文化遗产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研究表现出 “重保护,轻传播”的现象。且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众对于文化及其传播媒介、表现形式的要求明显区别于传统。导入叙事性设计概念后,数字化展示设计更具有叙事逻辑性,有助于帮助受众理解展示中的复杂内容,提升数字化展示设计的传播效率。
“叙事性”是指“叙事的特性”,包括“属性”和“程度”两个方面的含义[1],两者在数字化展示中都得以充分体现:一方面,以叙事性引导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必须包含叙事的属性;另一方面,数字化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其展现的叙事程度因其目的而有所侧重。
叙事性导入数字化展示设计中,为数字化展示提供更具条理性、易于理解的演绎方法和设计思路。首先,数字化展示以图文、动效、视频、交互等多维方式营造特定情境的时空语境,以此来传播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叙事空间和叙事内容的数字化设计,有利于增强数字化展示设计的目的性,提升对数字化展示内容的识别性。其次,数字化展示设计作为一种连接人与展品交流的动态媒介,在传达文化内容、历史演变、空间环境等信息的同时,还会在受众的脑海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形成记忆。设计者将展示对象中有关人物、事件、空间、文化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有步骤地形成有主题性的故事,与受众进行身体和思维的互动交流,获取受众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加深受众对展示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叙事性设计的导入,使数字化展示设计在追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设计的人文色彩,关注受众的认知方式,使流畅的展示过程更加匹配受众的体验逻辑,丰富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叙事模式,提升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传播效率,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和促进文化认同。
叙事强调叙述的“事件”,“事件”又是意义的载体,也是叙述的主题[2]。胡氏宗祠中的叙事主题是将优秀的祠堂文化进行提取,将提取的元素以事件的方式组织整理,并通过数字化展示设计的方式,将文化遗产中的核心内容和相关资料有组织、有条理地存储和流传下来。以事件为导向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让受众理解,进而形成可供检索、学习、传播和利用的数据资源。
通过对胡氏宗祠的实地调研,将其文化基因进行提取,并以事件的方式进行组织,呈现出不同的叙事主题(见表1)。
叙事主题影响着人们对祠堂文化的认知,同样也影响着祠堂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方式。受众在观看和操作带有主题特征的胡氏宗祠展示作品时,能够更加直观地通过核心事件感受到胡氏祠堂的文化内涵,实现对胡氏祠堂的文化识别。
表1 文化基因、事件内容与叙事主题
叙事结构是叙事话语的基体,即文本呈现的外在形式与主客体共存的内在结构两部分[3]。胡氏祠堂文化本身具有故事性,角色、场景、情节等构成了故事的叙述元素,借助数字化展示技术与设备,将祠堂文化的展示方式从传统的静态模式中解救出来,加入互动性的设计,使受众对祠堂文化的理解更具深度,故事呈现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一方面多元的数字化展示设备能够根据展品的不同属性营造全新的呈现方式,受众在与设备交互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叙事结构,例如视频展示可以让受众感受到线性的叙事结构,三维立体投影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多视角的叙事结构。另一方面,数字化展示使受众感受到胡氏宗祠不同的叙事结构,进而形成丰富的叙事体验。受众在数字化展示的互动过程中,从沉浸式体验到反思层感悟的来回切换,逐渐形成对完整事件的认知。多元的叙事结构切换能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削弱长期浏览的乏味感,受众在多样的叙事体验和不断反思感受中,易于形成对胡氏宗祠的文化记忆。
叙事产物(故事)和叙事过程(语境)构建叙事的基本框架。传统意义上的叙事语境通过事件的呈现来对行为进行解释,多以静态的概念为主。对于胡氏宗祠来说,数字化展示使文化的展现方式、叙事语境呈现一种前进发展的叙事状态。“关注当下语境的学者则认为叙事本质是互动性,强调语言的建构功能以及它对与认同在当下互动中‘如何形成’的作用。”[4]胡氏宗祠的数字化展示在于人与设备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宗祠展示的叙事语境,进而对宗祠文化进行有效传播。胡氏宗祠数字化展示的叙事语境主要呈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下语境的流动式传播,受众可以亲自到所在地感受宗祠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数字化展示进行文化互动交流,以此来传播胡氏宗祠的祠堂文化。另一方面,社会文化语境的克隆式传播,胡氏宗祠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完全移动,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祠堂特征同比例进行数字化处理,呈现在多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方式灵活性较大,可因社会文化的主导作用,展现为教育式、思政式、旅游式等不同类型的数字化展示作品。这也是宗祠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信息化时代构建新时代标杆和新风尚的必然选择。不同叙事语境下胡氏宗祠的数字化展示给受众丰富的叙事体验,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既实现祠堂文化的输出式传播,又使受众对祠堂文化的精华部分达到接受式认同。
“胡氏宗祠数字化展示设计”是笔者主持的一项徽州祠堂文化叙事性数字化展示设计项目。该项目对胡氏宗祠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针对12~19岁年龄段人群进行宗祠文化知识的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在此年龄段的人对祠堂文化知之甚少,但超过78%的调研对象认为传播宗祠文化势在必行;目标受众超过80%选择通过网络搜索来了解祠堂文化(见图1);目标受众对以立体、视频、动态、语音表达形式展现祠堂文化较为青睐(见图2)。
图1 调研对象希望了解祠堂文化的途径
图2 调研对象希望的呈现形式
根据对目标受众调研结果的分析,将从对胡氏宗祠文化基因的叙事性表达和数字展示的互动叙事建构两个方面,展开对胡氏宗祠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叙事性设计建构。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根基, 文化传统是文化的血脉, 文化基因则是鲜活的文化传统和可能复活的传统文化的统一, 是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纽带。”[5]文化基因的复制和传播, 使得不同文化模式得以保存、维系和传承。导入叙事性设计能使胡氏宗祠文化的呈现更具关联性,受众对宗祠文化的理解更具识别性。因此,通过对胡氏宗祠的实地采访调研,提取胡氏宗祠的优秀文化基因,主要呈现为:(1)崇忠信—爱国;(2)务正业—敬业;(3)信为本—诚信;(4)和乡邻—友善;(5)名礼仪—文明;(6)天人和—和谐。如图3所示。
图3 祠堂文化基因的提取
“文化基因是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 并且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 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6]胡氏宗祠的叙事性设计依据祠堂数字化三维设计的结构特点,将现有的视觉元素进行提取,通过贴图构建胡氏宗祠的场景元素,让受众更加身临其境地通过视觉感受到胡氏宗祠的文化性,为宗祠文化的叙事性表达提供视觉平台。如图4、图5所示。
图4 百鹿图
图5 正厅正面隔扇门场景图
“以目标受众为本,叙事性设计为导向”是数字化展示设计的人性化体现,在数字化展示空间中融入叙事性设计,使展示空间更具条理性,受众体验更友好。当目标受众进行交互操作时,叙事性使受众更易理解每一个步骤之间的关联性,快速融入到虚拟的环境中,充分调动目标受众的积极性,通过有目的、有顺序引导受众进行交互,使交互的触发与事件的开端相匹配,带领受众了解胡氏宗祠的优秀文化内容。
交互点交互载体叙事事件文化基因①后天井隔扇门腰板雕刻雕刻的各种乡邻间友好相处的生活场景,以表达胡氏族人友善的优良品质友善②正厅族人进行教化的场所,以教导后人务正业的相关事情敬业③甬道作为区分长辈尊幼,体现胡氏族人重视礼仪文明④仪门体现胡氏族人重视礼仪教养文明⑤寝楼供奉祖先灵位,敬宗睦族文明⑥胡宗宪龙袍画像以抗倭实际墩嘱后人以国为家、忠君报国、捍卫国土爱国⑦正厅两侧荷花图胡氏宗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⑧前天井一侧的名人画像通过讲述故事,体现其爱国的文化基因爱国
图6 主要交互点的设定
在交互的设计上(见图6),以文化传播为目的,胡氏宗祠数字化展示的交互设计导入叙事性,结合目标受众与虚拟场景的多维交互方式,设定叙事顺序,使受众在进行交互操作时,触发到核心事件,并将对应的文化特征呈现到受众眼前,在交互的过程中完成叙事,实现宗祠文化的有效传播。
祠堂文化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是现阶段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和传播的必要设计手段之一。本项目从导入叙事性设计理念探讨叙事特征在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呈现模式和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叙事性设计建构,以此提升胡氏宗祠文化的有效传播,努力提升受众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