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马娟,王锋,张旭,张爱芸#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感染疾病科,2肝胆外科,银川 750004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病死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3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肝癌根治术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法[2]。调查显示,部分肝癌患者合并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感染[3]。研究表明,小肝癌合并乙肝患者接受肝癌根治术后,疾病复发率及转移率较高,治疗效果不理想[4]。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活跃,在小肝癌合并乙肝患者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7]。因此,抗病毒治疗逐渐成为治疗肝癌的新思路,其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本研究探讨肝癌根治术联合抗病毒治疗对小肝癌合并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110例小肝癌合并乙肝患者。纳入标准:①接受肝癌根治术治疗;②经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且符合乙肝的诊断标准;③合并不同程度的HBV感染。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肾功能严重障碍者;②入组前接受过其他抗病毒治疗者;③合并不能控制的高血压、高血糖者;④存在意识障碍无法沟通交流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肝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53.26±6.28)岁;病程1.0~4.9个月,平均(2.99±0.63)个月;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Ⅰ期15例,Ⅱ期19例,Ⅲ期21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6~77岁,平均(52.98±6.30)岁;病程1.0~5.0个月,平均(3.02±0.61)个月;BCLC分期:Ⅰ期16例,Ⅱ期20例,Ⅲ期1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BCLC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定位,术中利用超声定位并依据肿瘤根治原则施行肝切除术,保证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之间有明确纤维性包膜或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间有清晰界限,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中无明显胆管侵犯,手术结束后冲洗腹腔,并止血,缝合切口,留置引流管。对照组患者于肝癌根治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护肝、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观察组患者于肝癌根治术后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口服,每天1次,每次0.5 mg,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和乙肝病毒基因(hepatitis B virus-DNA,HBVDNA)水平,以及住院时间、医疗费用、1年复发率和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前、治疗后8周抽取两组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置于-45℃冰箱中待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LB、PA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仪检测HBV-DNA水平。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ALB、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ALT、ALB、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LB和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V-DNA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比较(±s)
注:a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指标ALT(U/L)ALB(g/L)PA(m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42.29±23.17 89.56±10.23a b 45.29±5.89 43.28±5.17b 178.59±21.48 170.58±20.99b 142.18±22.89 120.17±9.58a 46.02±6.02 37.12±4.15a 177.69±20.89 145.02±21.78a时间观察组(n=55)对照组(n=5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V-DNA水平的比较(copy/ml,±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V-DNA水平的比较(copy/m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55)对照组(n=55)t值P值6.89±1.02 6.79±1.32 0.444 0.657 4.15±0.78*6.70±0.69 18.159 0.000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68±2.1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23±2.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1,P<0.01)。观察组患者的医疗费用为(2.15±0.24)万元,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24±0.32)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09,P<0.01)。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为1.82%(1/55),与对照组的9.09%(5/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切口感染、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及胆瘘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5/55),低于对照组的23.64%(1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1,P<0.05)。(表 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原发性肝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受环境和饮食双重因素的影响[8]。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消瘦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9]。
研究证实,HBV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乙肝患者长期存在HBV感染,病情发展迅速,且HBV感染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增加了HBV的清除难度,加之HBV-DNA进一步复制,促使肝细胞基因突变与肝癌细胞形成,最终导致小肝癌合并乙肝患者预后不良[10-11]。研究表明,乙肝患者HBV感染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于小肝癌合并乙肝患者,根治性手术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12-13]。恩替卡韦是一种高耐药基因屏障药物,对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临床中恩替卡韦可用于治疗HBV相关性肝硬化,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ALT、ALB、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LB和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V-DNA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肝癌根治术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小肝癌合并乙肝患者的肝功能,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分析原因可能是恩替卡韦对HBV-DNA的复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与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可抑制病情发展,促进术后病毒清除及肝功能恢复。
研究表明,恩替卡韦通过抑制HBV-DNA正链合成,发挥抗病毒作用,其在病毒复制活跃以及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乙肝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16-17]。研究显示,肝癌根治术后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可有效清除HBV,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3.64%(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肝癌根治术联合抗病毒治疗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好转,提高治疗效果,与上述研究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肝癌根治术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小肝癌合并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