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晓磊
(山西大同大学 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人们深度了解自然、敬重自然、爱护自然方可和自然和平相处,并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的必需品[1]。中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特别是西部地区。山区森林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关注生态层面的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人类只关注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形式,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损耗等问题愈发严重。由于缺少战略型的农林保护策略,以至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未能正确处理,野生食用菌资源发展也没有得到该有的关注与保护,导致野生食用菌逐步走向灭绝[2]。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围绕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作为野生食用菌资源研究资料之一。
野生食用菌也包含了寄生菌,主要来源于树林中的草地上、被大风吹倒的树木中、伐桩、腐朽木和活力木中。具有差异性的生存环境出产的食用菌类型不同,比如东北区域在较为出名的食用菌中包含榛蘑、黑木耳;华北区域较为出名的食用菌中包含牛肝菌、红菇、松茸等。食用菌和每类生物种群间建立的非简单的关系,属于特定生态系统里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一开始菇类是人们喜欢食用的食品,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对食用菌的食用价值具有深度认识,食用菌便成为目前较为关键的绿色健康食品[3]。
1.1.1 营养价值
野生食用菌营养价值处在植物性食品顶层,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科学家,均基于营养角度赋予其极高的评价。野生食用菌蛋白质含量是本身干重的30% 左右,或者是自己鲜重的3%左右,明显大于蔬菜与粮食,蛋白质里具有的氨基酸类型也较多,比如草菇、香菇、平菇、羊肚菌等均具有18种左右的氨基酸;比如金针菇里赖氨酸、精氨酸的含量都较大,可以提高记忆力,益智健脑。根据资源记载,大约80% 的野生食用菌蛋白在体内消化酶的促进下能够变成氨基酸,易于吸收。野生食用菌存在高蛋白、低糖以及低脂肪的优势,100 g的野生食用菌里只存在碳水化合物3.9 g,脂肪不高于2.1 g,同时脂肪酸属于非饱和脂肪酸,可以有效降血脂[4-5]。
1.1.2 保健价值
野生食用菌不单属于营养食品,也存在特殊的保健作用,中国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和后期历代本草研究人员均存在记录[6]。比如 《本纲草木》中记录木耳能够治疗痔疮。猪苓的作用是治疗脚气、小便不利等病症。某些野生食用菌属于民间常用药类用菌,比如马勃可以止血,能够用于治疗胃出血;羊肚菌可以补肾壮阳。近几年,很多国家的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药用菌其它功效,在灵芝、香菇、猴头菌等获取了多糖与多肽型的物质,可以治疗相关癌症,其中149种食用菌存在抗肿瘤的活性因素。
1.1.3 发展潜力
现今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里很多品种都是通过野生采集形式获取。伴随世界生态环境的变化,保护森林系统越来越重要,而野生食用菌属于森林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其开发需要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以野生食用菌资源可以再生为宗旨,不可过度采集野生食用菌品种,可以大力发展人工种植食用菌。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但是城乡居民的食用菌应用量并不高。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使用食用菌的数目逐渐变多,美国人均每年消费食用1.6 kg、日本0.3 kg、香港地区4.9 kg、但中国大陆人均年消费仅有0.3 kg,食用量较少。此外,根据农业部分析,中国每年烧毁的农作物秸秆高达6亿吨,若可以应用该种农作物秸秆充足原料,拓展市场,食用菌生产在中国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前景。中国食用菌市场目前存在以下特征:食用菌产量逐渐增大,现在总产值在中国种植业中排名第六,2000年~2016年,中国食用菌的产量总值和年复合增长率,见图1所示。
图1 2000年~2016年我国食用菌产量总值和年复合增长率
由图1可知,2000年~2016年,中国食用菌的产量逐渐增大,特别是2005年到2016年中,食用菌产值从700亿元上升至2700亿元,且我国食用菌年复合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说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2000年~2016年,我国野生食用菌产量总值和年复合增长率,见图2。
图2 2000年~2016年我国野生食用菌产量总值和年复合增长率
由图2可知,2000年~2016年,中国的野生食用菌产量总值从121亿元上升至11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始终在10%以上,说明我国的野生食用菌产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随着野生食用菌资源的逐渐增多,野生食用菌的资源立法保护也愈发重要。
1.2.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野生食用菌资源减少和人类实思想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存在直接关联。由于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认知较少,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销策略,让人类未能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使用的关联性。因此,基于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与经济长久性发展的角度可知,想令野生食用菌可以长久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增强科技宣传能力,指引人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让人们明白保护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变革以往对野生菌掠夺式的采集形式,明白野生食用菌资源属于当地关键的自然财富,以此提升人们对野生食用菌的保护意识。
1.2.2 推动林权制度改革
野生食用菌采摘方式不合理,大菌大采、有菌必采是由于人们对于野生食用菌资源权较为模糊。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是保护野生食用菌、促进野生食用菌长久发展的核心。采用林权制度改革,使其“务林有其山,山林有其主,林主有其权”,它的本质即为优化林业生产关系,重新构建林业因素。去除体制约束,提高人们积极性,在源头中停止对资源的掠夺性侵犯。因此,需要根据“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整体要求推动林权制度改革,使群众在改革里变换观念,于科学经营林业里得到收获。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推动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通过改革促进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1.2.3 使用非单一模式放活经营
想推动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让野生食用菌在保护里得以正确开发使用,需要完成经营形式非单一化。在维护人们利益不受损坏的条件下,推动每种社会团体、企事业部门、个体等对野生食用菌的保护、采集以及开发利用,完成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
1.2.4 科学规划,科技兴林
科学技术属于第一生产力,林业发展想完成质的飞跃,需要全面推行“科技兴林”策略。科学规划与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用存在较大的关联性。研究科学合理的策略,指引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应用,合理使用野生食用菌资源。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与使用,需要围绕龙头企业为支撑,设定核心地区实行保护,保护野生食用菌资源。
全面推行“科学兴林”策略的核心是林业科学队伍的构建。着重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培训,培养科技人员的主观意识,提升科技人才的综合技能,融合集体智慧与力量,促进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开发应用。了解野生食用菌的资源情况与每种野生食用菌的生存环境,分析每种野生食用菌的特征与价值,设定保育促繁的方案与开发应用方法完成科学实验。推行“科技兴林”策略,将野生食用菌资源经济价值变成经济与社会综合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1.2.5 构建全面的野生食用菌保护的法律条文
构建全面的野生食用菌保护的法律条文,是促进野生食用菌全面发展的核心路径。现在和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有关的法律条文对野生食用菌市场起到了正面作用,构建全面的专项保护规章是目前需要着手的核心工作之一。将问题从复杂变为简单,实行野生食用菌采集证管理规则,按照谁破坏谁负责的宗旨,执行收费管理条例。加强食用菌被损耗后的建设工作,通过法律法规促进野生食用菌资源的高度保护与生态系统保护。将掠夺式、损坏式的采集方式实行严重的惩罚,通过制度维护野生食用菌资源。
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的体系构建和完善,要提高政府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调控融合度,构建专业性、规范性与集约性的野生食用菌市场。根据专业的信息交流服务载体,提高市场指引、完善监督管理程度,变成独树一帜的特色野生食用菌品牌。完善野生食用菌资源立法时,要基于实际情况分析,把地区特色和当地资源相融,以此提高法律条文的操作性,优化整体治理性能。
1.2.6 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公众参与资源保护的权利
按照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真实状况,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地方性制度,用于保证人们参与的权利,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也要注重非政府组织,表现该组织的自主性,用于处理和优化执法资源缺少的弊端。政府部门需要以实际行动获得人们支持,广纳人才。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间要构建融洽的交流合作关系,一起监督有关部门职责履行与执行状况,一起促进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环境优化。
1.2.7 完善整合环境保护习惯法
有关部门在设定和完善野生食用菌保护法规时,需要根据当地民族习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用当地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自然条文,遵循当地文化习惯。在认可与接收的过程中要有自主意识,把地区特别设置的和已经获取人们认可的习惯法与习惯类规则合理并合法地纳入保护野生食用菌资源立法中。不仅能够完善以野生食用菌为表率的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则,还能够完善已有法律条文的缺失。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非合理性的采集野生食用菌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针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立法保护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目前保护野生食用菌资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切实提高对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问题的关注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优化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模式,完善有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