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11-07 09:26汪义军
物流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汪义军

摘要:由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地方本科高校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文章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讲授什么样的内容”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三个问题创新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需结合区域产业环境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育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来加强企业实践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同质化倾向和结构性矛盾,2015年10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应要创新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起,经过近20年的快速增长,也出现了较强的同质化倾向。当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型高校没有明显区别,导致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人才不能很好适应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解决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地方高校应明确本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1.1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多,内容涵盖广

物流管理是一门由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运筹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學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其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多种行业。根据管理对象属性和商品性质的不同,物流管理可分为医药物流、快消品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等。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物流又发展出电子商务物流、智慧物流、物流金融等专业方向。笼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分支繁多,内容庞杂,学生掌握难度非常大。

1.2应用型物流本科人才也应是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遵循职业标准,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特别强调实践性。同时,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明确的区分,高职高专培养一线高级技工,着重培养学生实际物流操作技能。但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一线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学生除掌握企业生产和活动一线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和协调能力。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学生应该成为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协作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讲授什么样的内容、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和企业实践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当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

2.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鲜明

当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缺乏明确定位。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将培养目标表述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但到底服务于什么行业和企业却没有作深入的研究。总体而言,由于定位不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开设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与研究型大学基本相同,没有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多,内容涵盖广,导致地方高校的物流专业教育缺乏深度和精度,学生毕业后难以把握就业方向,无法找到自身满意的工作。大量毕业生从事的物流工作都是基层工作,就业质量较低,工作1年左右就离开物流行业或物流岗位,转而从事销售、财务等工作,学生对专业认同度普遍偏低。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的职业标准和用人标准缺乏对接,企业却无法招聘到真正需要的物流人才。造成物流管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

许多地方高校在设置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时采用“公共课+专业课”、“理论课+实践课”的传统课程体系,在公共课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以及实践课的组织形式上均未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存在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课程统一安排多,学生自主活动少等问题。最终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能力和素质培养无法落到实处,未能真正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3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除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外,还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师台上站着讲、学生台下坐着听”的教学模式。教师长时间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将教材上确定性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性的听课、做笔记和进行简单的思考。根据“布鲁姆认知模型”,学生通过听课“记住”和“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属于“低阶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技术性强,且与实践联系紧密,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样的“高阶学习”手段。长期的灌输性教学活动还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对专业本身失去兴趣和影响学习热情。因此,应用型高校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课堂的听众或观众改变为课堂的主角。

2.4校企合作层次低,未达到企业实践教学目标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也可以成为学校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来联合培养人才,将人才培养由单向的“输出”转变为校企“共同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实用性”。

但现实中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常常是到企业参观并辅以一些业务讲座和培训,学生“看的多、听的多、做的少”。部分本科院校物流专业实施的企业实习大多是让学生从事包装、分拣、客服等简单的操作性作业,本质上成为了电商企业或物流企业为应对业务旺季的低成本用工。在这样的校企合作操作模式下,学生缺乏基层岗位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机会,与学校企业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产生很大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样的校企合作方式覆盖学生面广,操作难度低、管理成本低,而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3.1准确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培育专业特色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生源競争越来越激烈,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必须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转型的基本思路是顺应区域行业发展趋势,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和区域产业环境,集中力量打造精品专业方向,建设优势学科,培养真正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可从当地支柱性产业中选择知名度高、规模大、管理规范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作为企业代表,与学校组成物流管理专业委员会,共同规划专业发展方向,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培育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专业特色。

以广州某高校为例,该校依托于广州的汽车产业集群基地,明确定位培养满足本地汽车行业物流人才需求,根据汽车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开设、实践项目等都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将汽车物流打造成该校的一张特色名片。深圳某高校紧密结合深圳产业环境,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在课程设置上将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商务与物流管理紧密结合,突出智慧物流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大数据挖掘能力、物流系统运营优化分析能力、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协调能力等。上海某高校为满足上海市物流金融市场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商业银行、大型制造业和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与维护、质押物评估、客户关系管理的物流金融人才,集中资源打造物流金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主要围绕物流金融业务运作、物流金融增值服务项目设计以及物流金融理财方案规划和创新等方面开设。

3.2优化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复合型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为了使培养出的物流本科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跨学科理解能力,课程体系应加大通识教育力度,并搭建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及专业平台”的宽口径“大平台”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则依托于“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及设计”课程体系。为体现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可围绕培养目标设计成若干个专业“小模块”,通过引入物流职业标准规范,将职业标准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可按照“物流行业及企业认知实训——物流专业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实训——工作实践能力实训”的递进模式来搭建,其中认知实训和基本技能实训是基础,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实训是关键,工作实践能力实训更是实现在校专业学习和企业实际岗位工作无缝对接的重要阶段。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

3.3改革教学模式,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应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明确“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生“学”才是目的,因此要将课堂的中心由教师交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则由“主演”变为“导演”。教师主导课堂的手段是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教学和团队学习等方法,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充分的双向交流,让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机结合,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物流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性的物流思维方式和物流服务理念。

科学的成绩考核体系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评价的目标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了物流管理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因此考核评价可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来取代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考核评价的价值取向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和“重应用”。教师可以从学生实践实训、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创新创意等多方面来考核学生,在评价体系上引导学生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4提高校企合作层次,实现产教对接、工学结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校企合作提高到战略高度,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将校企协同育人落到实处。破局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能让学校真正获得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应从当地产业环境和企业需求出发来制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需求来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专业课程开发项目组,通过对物流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和行动能力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形成校企合作课程标准和学习情境范例,确保教学过程与物流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遵照物流职业标准。对于学校而言,“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让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让学生了解真实物流运作的全过程,掌握真实的物流操作技能和真实物流情景下的问题解决方法。对于企业而言,“订单式”人才培养可帮助企业获得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帮助企业提升整体物流运作水平的同时建立有效的专业人才梯队,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

4结论

为解决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出现的同质化倾向和结构性矛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采用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转型的基本思路,地方高校必须根据区域产业环境和物流行业发展趋势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物流专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改革上需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创新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企业实践教学方面则需配置有效资源来提高校企合作层次,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应用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源和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教师职称晋升评聘制度、校企合作机制、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