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羽怡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吾日三省吾身”是在自己身上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从身边人身上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则是对学习方向的把握。虽每项理论涉及的方面不同,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学习。可见学习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如今的体系下,每个人都在学习,每个人都拼命地学习。唯分数论的观点告诉大家:你只需拼命学,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孩子不再被“几何函数方程式”难倒,却丧失了最简单的,学习其他事物的能力。同时,中国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迷茫,渐渐忘记最初的本心。曾经挂在嘴边的理想,在分数面前一文不值。有人辯解:“分数是为了支撑理想。”我却认为这只不过是为理想比不过现实的借口。
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一味灌输知识成了教师的职责,学生则成了一味接受知识的工具,更别提创新发展了。所以,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新教育,首先应该新在尊重个性,允许自由发展。马云在演讲中说:比语文数学更关键的,是音乐课、体育课和绘画课。然而在教育的实践中,这些副课在应试教育中显得可有可无,时常能听到同学 “控诉”数学老师抢占体育课的声音。其实副课有副课的用途,副课带来了兴趣,促进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它看似不实用,却是学习能力的最大化表现。如今个个优等生都像考试机器,循环演练早就有人学会的知识,为的是好看的分数。可兴趣却使人愉悦,使人拥有气质,使人更有力量。遏制兴趣的发展是教育最失败的一点,而新教育中一定不会有一个数学老师说出帮体育老师代课的话。
其次,新教育应该给孩子能力,而并非分数,应该教孩子如何学习而并非灌输知识。一些省份新课改后,学生们的任务愈加繁重,更加没有时间精力顾及学习的本质,眼里只有分数,而却少能力。一味接收而不思考,纵使取得一个好成绩,但缺了老师的死盯后,就丧失了学习的能力。中国教育总是这样劝勉孩子:“再苦两年就轻松了。”“先苦后甜,现在努力以后有得你玩。”殊不知,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而不是青少年阶段的义务。古人早就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说现在教育缺乏的是对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可能会遗忘,而能力应该成为一辈子的财富。新教育改革应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教育急需补上的不是怎样学好习,而是如何去学习,知识是不断丰富的,时代是不断进步的,而学习是知识丰富的来源,时代发展的可能,是每个人生存的必要,像呼吸一样。
其实,新教育早就在古人的言语中提及了,现在的改革需要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最简单的教育理念,加入创新元素,变旧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