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长征

2019-11-07 17:04许序修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板车读书生活

许序修

一、虚龄十岁考上重点中学

我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双胞胎),我从小就跟哥哥玩在一起。

哥哥上学了,也带着我一起上学。可能是我专心听课,天资聪颖,没过几天,老师们倒喜欢我了。学期结束考试,老师们也让我参考,结果我比两个哥哥考得更好。

于是,班主任林成绒老师建议,干脆让我上学。就这样,我名正言顺成为正式学生。小学毕业时,三兄弟同时参加升学考试,竟然我考得最好,被重点中学录取。

虚龄不足10岁便上重点中学,在那时也算稀奇事。开学典礼上,校长把我请上台,通过介绍我,号召学生们为祖国努力学习。

二、家庭遭厄却遇饱读机会

时值1966年9月。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席卷学校,先是红卫兵大串联,后是“停课闹革命”。因我父亲受冲击,我连“闹革命”的权利也没有。于是,读“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社论,带读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讲解毛泽东诗词的权利落到我这个10岁的小孩身上。我俨然像个小教师,我的口头功夫和从师功底,便是在那时打磨的。

说是打磨,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是每天的必修课。直到现在,我还能默诵“老三篇”和很多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诗词。

那时,除政治学习外,学生很多时间都是在批斗教师,监督“臭老九”劳动改造,我没有权利参加,军宣队便安排我到图书馆帮助清理“四旧”书籍。当时,图书馆没有开放,多读书是犯忌的。我借此机会,读了很多书。当然,都是偷偷看的。图书馆的几个阿姨都很理解我,不仅腾出一个角落让我专心看,而且还为我“望风”,有人来了便咳嗽几声,提醒我注意。

我读了《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战火纷飞》《苦菜花》等长篇小说和一些世界名著,如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之类的作品,还读了《诗经》《古文观止》《史记》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以及鲁迅作品的一些单行本。对读到的书,我已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便把获得的想法和感受记下来,形成读书札记。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不喜欢《西游记》,妖怪太多了;也不喜欢《水浒传》,土匪太多了。最喜欢《三国演义》,人物栩栩如生,个性独特鲜明,但我不喜欢诸葛亮,喜欢曹操,尤其是我读到他的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时,更加仰慕他的气魄和情怀。至于《红楼梦》,我看来看去,似懂非懂,总觉得情节太缠绵,人情太暧昧,对林黛玉的病态和贾宝玉的叛逆,都不喜欢,倒是其中的一些对联和诗词,吸引了我。对于外国名著,尽管情节跳跃性很大,但人物的心理、情感描写很细腻,思想、精神剖析很深刻,我特别喜欢。

最吸引我的是《诗经》《史记》《论语》《古文观止》和鲁迅作品。

我喜欢《诗经》,是发现里面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感情。喜欢《史记》,是发现里边全是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以及许多列传,都很好看。我读《史记》时,时常伤心,时常落泪,那些英雄一个个、一批批死去,有的死得悲惨,有的死得悲壮。喜欢《论语》,除了生动、具体的言谈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类的言语吸引着我。还有一些问题很有趣,如很多篇章中用了很多“仁”字,而《论语·子罕篇》一开始却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何“仁”被列入“罕言”呢?大惑不解!很想寻根究底,可无能为力。真正让我倾心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快乐、美好的生活,令我渴望和向往!喜欢《古文观止》,是里面有很多使我视野开阔、心地坦然的嘉言懿行,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之类。喜欢鲁迅作品,有三个原因。一是当时非常流行魯迅的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影响了我。二是极富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和极富隐喻、反讽的写实寓言《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特别吸引我。三是戴银项圈的闰土给我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我还就“月下持叉”的场面作了笔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银色的项圈、闪亮的钢叉以及那猹的毛色,色调多彩而鲜明,景象宏阔而生动。在这个场面中,镜头在一个一个地切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金黄的圆月辉映着海边的沙地,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手持一把钢叉,向猹尽力刺去,猹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我是反反复复地细读,在舌根慢慢消化和品味的。觉得很好读,一读就懂,完全是童心,是生活,勾起你的兴趣,触动你的心灵,欲罢不能。

随着读书的深入,我渐渐发觉,我的读书不纯粹岀于兴趣,出于偶然,而是一种向往,一种磨炼,一种准备,所以越读越有兴味。兴味所至,便生思考,便发书淫,一见书,便钻进去,沉进去,便有感触,便有感悟,便觉得读书比“闹革命”更实在,更有洞天!因而,尽管那时红旗飘展,口号连天,我这个小孩却不被所诱,不被所动,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况味。

虽然那时家庭境况日恶,生活状况日艰,读书却使我忘却艰辛和苦恼,成为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向往。

三、板车上的读书历时七载

可是,“好景”不长。“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滚蛋”的血统论将我逐出校园。随之,父亲被囚禁,停发“工资”,生活无着落。迫于生计,我随兄姐拉板车度日。

但我读书不辍,自此开始读书的长征。兄姐理解我,板车空载时,便让我坐在板车上看书,兄姐轮流拉着我。中途歇息时,我也读,兄姐见状,总劝我“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我抬起头笑笑,继续看。总觉得,生活虽艰难,劳动虽困苦,但有书伴着,便苦中有乐。

不懈和坚韧,使我在刻苦耐劳的同时,也淬励奋勉。车轮飞转,书页梭翻,我孜孜不倦,日寻向上,不苟且,不敷衍,日之冷暖,书之慰藉,时有觉知,愈是奋发。这使我的读书速度很快,家里的书几乎读完了仅剩几本中医书,我也拿来读。读《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诀》,前者是四字句,后者是七字句,倒也觉得与读诗差不多,朗朗上口,一下子便记住了,有的到现在还能倒背如流。医书读完了,没书可读了,翻来翻去,发现家中还有祖辈留下的药方,也拿来抄,抄了厚厚的一本。不知怎的,苦涩的生活被这些药性赋、汤头诀和祖传药方消解得了无痕迹了。

到后来,家里再也没有什么可供我或读或写消磨了。幸好,“雄文四卷”进入千家万户,我便一卷一卷来来回回地读,竟时读时新,屡有发现。发现毛主席的书中引用了很多古诗、古语和典故,或说明问题,或阐明道理,或论证经验,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还发现,当时社会上的很多流行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都可以从中找到。而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给我的工作和人生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再后来,部队的小伙伴们知道我没有什么可读的了,便纷纷送书给我。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他们送的多是“红色经典”。如穗山捧来马克思的《资本论》,晓历搬来《列宁全集》,爱华拿来李达的《社会学大纲》,韶彬带来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南华和爱华竟弄来了当时的禁书《金瓶梅》和《聊斋志异》,让我神魂颠倒,连续翻了好几个月。《金瓶梅》中武松的正直威猛令我倾倒,潘金莲的亦美亦恶让我痛惜,西门庆的亦奸亦淫亦商亦官让我憎恨。让我爱不释手的是《聊斋志异》,书中那些善良可亲、颇有人性的神鬼和娇憨、活泼、率真而又不失聪慧、睿智的狐妖,给我展示了神奇多彩有趣的世界,让我的情感和思緒一下子飞扬起来。

更令我神采飞扬的是部队里每周两晚的露天电影(关于电影,我十多年前写了《电影的意义》刊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及我借此机会与小伙伴们的聚会。我的这些小伙伴也爱读书,也爱思考,富有同情心,很善良。我们或坐或躺在操场上,无拘无束,海阔天空,谈读书所引发的思考,谈社会中的奇怪现象,谈身边的人和事,谈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各自内心的感悟,间或也谈我的家庭遭遇和变故,谈我拉车的劳累和对我生活的担忧,流露着他们内心的不解和不满。每当这个时候,我便宽慰他们,苦和累,都是一种磨炼,一种积累,一种收入,一种财富,使我头脑清醒,身心强健,情感丰富,精神旺盛。

的确,拉板车是艰苦的。兄弟姐妹四人,拉两辆板车,或拉建筑材料到建筑工地,或拉稻草等造纸材料到造纸厂,或拉农业生产资料到农村,有什么拉什么,长年如是。两个哥哥车头拉,我和姐姐车尾推,两臂往前推,两腿往后蹬,特别是上坡时,需尽全力,总是气喘吁吁,汗水淋漓,到坡顶便停车歇息,此时四人相视而笑。生活虽艰苦,我们却不失信心。

说实话,那时的读书,端正了我的人生认识,磨炼了我的生活意志,形成了我朦胧的人生观,也奠定我工作的基础。

板车上的读书长征历时七载,练就了我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品格。日子的艰辛、生活的窘迫、家庭的磨折,没有使我沉沦,反而使我奋起,这都取决于读书给我带来信心,带来力量,带来智慧,让我懂得如何面对艰难困苦,如何努力生活奋斗,如何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的家庭获得新生,我也凭着锐意读书这点资本,走上中学教学岗位,后来还教了大学。我的经历无不表明,读书是一种学识、品格的修炼,是一种工作、人生的准备,也是财富和幸福的储备。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读书的长征路仍在延伸。

猜你喜欢
板车读书生活
板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喷气的板车
生活感悟
我们一起读书吧
父亲的板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