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客
在我看来,江淹的诗词与辞赋都是极好的,纵使钟嵘在《诗品》里故意提到“江郎才尽”的传说故事,评论他的文字也是一句不咸不淡的“诗体总杂,善于摹拟”。但江淹的诗还是自有风度的,少有南朝文坛的艳妆脂粉,颇具一些晓畅泠风。
对于后世文人来说,江淹的诗作远远不如他的传说那般脍炙人口。传说江淹年轻时梦见过五彩神笔,而后便成了一代文魁,正所谓“梦笔生花”;他身居高位后又梦见过郭璞向他討还五彩神笔,江淹还笔之后文思骤减,于是人们笑称“江郎才尽”。这里抛开传说里光怪陆离的梦境与色彩不说,江淹的确功成名就后的著作不多,文采也是远远不如从前。《梁书·列传第八》里总结江淹的一生时写道:“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年少才高,中年停笔,晚景堪悲,我一直对这个故事抱有同情,为江淹一生发生这样巨大的转折而感到悲哀无助。可在彼时,当时的文人们谈到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大多数对这位曾经的文坛领袖充满了幸灾乐祸的讥讽。
当时人们所谓的江淹“晚节才思微退”,我觉得可能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吧——江淹身处南朝,历仕宋、齐、梁三代,晚年正是文豪梁武帝萧衍为君之时,他不想与皇帝一争高下,以免招来猜忌而故意为之,应该是江淹“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迫不得已之举。试想,一个年少“孤贫好学”、“沉静少游”的有志青年,因为出众才华声名鹊起而被征召入朝,一路显贵,却因为要留住荣华与生命而放弃给自己带来机会、带来自信、带来风骨的诗文辞赋,并且背负上才华已尽、无文可做的嘲讽,可谓悲凉之极。魏文帝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其实每个文人都视文章为生命的延续、不朽的大业,清代学者刘熙载评论江淹诗词时写道:“江文通诗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苍凉的风格与江淹的心境可谓是息息相关,江淹的诗作《贻袁常侍诗》写的就是这样的晚景萧疏:“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涉江竟何望,留滞空采莲。驻情光气下,凝怨琴瑟前。珠内性明润,兰玉好芳坚。不以宿昔岨,怀愧期暮年。”这首诗先写景、后抒情,楚水吴坂的空间转换,春秋日月的时间交替,冉冉繁盛的碧草翠烟,而后视线便飘到了云霞远山——回望自身,涉江却不知望向何处、滞留何处;月光下本想怡情却又含怨弹琴。如此复杂矛盾、惆怅低徊的心境正是刘熙载所云的“不可如何之意”。江淹认为自己本性如明珠、芝兰一般剔透坚贞,现在却必须明珠蒙尘、芝兰拆陵,辜负的是自己的一身才学、一心澄澈、一生清高。江淹自己恐怕都难以接受晚年的自己,所以他在诗尾感叹“怀愧期暮年”,他深知愧对了年轻时的那个江淹,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毫不拘束地吟咏“一言凤独立,再说鸾无群”的自己,那个曾经磊落坦荡、自信超群的自己,早已消磨在岁月的刀剑兵锋里。“吾功名蔇立,正欲归身草莱耳”,这是江淹晚年对自己的评价,估计也是他“怀愧”期待的最终结局。
编辑:汐颜 xiyanbianj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