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吾李先
摘要:课前预习可促进学生熟悉所学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先后知识的衔接,能帮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难点,明确知识重点,以此保障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本文作者先从初中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加强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对策与建议,总结有关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及习惯培养的几点措施,以此为今后更好地教学提供保障,以供大家共享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对策与建议;措施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8-0178-01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特别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提高指导方法及措施,帮助学生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究数学学习技能,提高预习效率和自学能力。因为初中数学知识比小学数学错综复杂,相互交叉,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能帮助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去学习知识,有利于保障课堂知识点教学的针对性,以此提升课堂效果。实践证明,学生长期的进行自主开展课前预习,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后期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1.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1 可以降低知識难度,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习好习惯。数学知识本身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各个章节知识灵活性与交叉性较强,借助课前预习,学生可发现自己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做到查漏补缺,对所学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只有学生借助课前预习,才可了解与掌握教材内的数学知识,以此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阶段,才可紧跟教师的脚步,保障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借助课前预习,可为新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减轻学习难度,以此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发展自学能力,促进提高自身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1.2 可以归纳重点难点疑点,实现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可通过温故知新,归纳整合新旧知识,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保障数学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归纳与标注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可保障听课的针对性,提升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掌握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借助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学以致用,及时归纳数学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此实现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依据学生提出的难点知识,能够直观的对比数据与理论,以此保障难点知识的有效攻克,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以及总结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2.数学课前预习的对策与措施
2.1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预习,促使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受到年龄与心理的影响,初中生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弱,在开始初期一般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展预习工作,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脚步去学习课文知识,以此掌握预习方式,明确预习要求,进而保障课前预习的目的性。
比如:在讲《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这节授课前,教师不但要考虑到这节课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要指导学生认识此节课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出合理的预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认真阅读和预习,并与学生共同归纳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剖析概念,以此保障理念知识的有效应用。若教师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只知道布置任务,不提供有效指导,则会导致学生盲目预习,因此教师需要有目的、有策略的去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知识预习,以此保障课前预习工作的多维度与多方位。在实际预习中,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指导引领作用,强化预习引导与教学引导。教师也可创设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预习和归纳知识点,以此丰富预习目标,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层认知。也可融入一些精炼习题,双重结合预习目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保障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2 设定课前预习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课前预习中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的教学技能,积极开展课前预习,进而保障预习的有效性,要目的性的给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明确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任务,促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学习工作,进行多次的预习练习,从中探究预习的方法,掌握预习方式,激发学习的激情。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教材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设定课前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数学激情,以此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重视针对应用题的预习,教师需要设置不同等级的教学要求,促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得到锻炼,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阐述方程性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带着目的去学习数学知识、认识数学、探究数学。
2.3 及时评价预习效果,保障预习效果与教学效果。开展课前预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促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明确自身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以便强化数学知识与课堂知识之间的衔接,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教师通过选择各类方式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成果,给出相应的评价,可保障预习的有效性,借助赏识教育,可切实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动脑。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层次、学习能力等不同,从而出现学习习惯与学习效率也不同,进而会导致课前预习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全面考虑,及时评价与反馈,才可促使学生进步,保障预习效果与教学效果,提高预习和学习能力。
比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具体的运用问题,以检验学生预习的成果:(1)汽车以60km/h的速度均匀行驶,求解行驶路程Y与行驶时间X之间的关系;(2)圆的面积为y,圆的半径为x,求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借助有关问题例题,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预习,求解例题。在学生求解过程中,可检验预习成果,正确分辨函数问题。在及时评价中学生还可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改进预习方式与学习方式,以此保障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需要基于学生认知,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合理设置一些任务,引发学生思考,进行新旧知识、不同知识比较,强化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案例的引入,促使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互交叉,促使学生认知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全面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