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晓娟
摘要:数学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8-0176-01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有的提问用来引入新课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注意定向,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有的提问用于复习已学习的知识。而更多的则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紧扣本节教学要求和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人就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启迪学生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时,问题应提在何处,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1.在教学的关键处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难点处设问,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通过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于是,在复习了“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后出示例题:“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多少块?”
①用去谁的3/5?
②40000块的3/5是什么意思?
③根据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4000的3/5是怎样算?
④谁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⑤这样抓住关键,于难点处设问,使学生观察有序,思路明晰,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2.提在知识的联系处
在教新知识时,教师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处提问,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理解知识。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有关计算后,出示18.5÷0.5,让学生尝试计算。当学生按除数是整数的方法计算而遇到商的小数点位置难以确定的矛盾时,教师问:“我们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那么除数是小数能不能转化成整数呢?怎样转化?”这一问,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变”上去。“怎样能使除数变,而商不变?”引导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使除数由小数转化成除数,沟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矛盾。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自己总结出计算法则,使新知识纳入原有观念系统之中,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这样抓住联系,于知识的固着点处设问,可以使学生“驾轻车就熟路”。顺藤摸瓜,教师则如顺水推舟,相当省力地完成教學任务。
3.提在探求的规律处
学生对一个道理,一种方法,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中,应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注重启发,于探求规律中设问,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学生对事物有根有据地讲出自己的理由,互相争辩,互为补充。
例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先出示:
①0.001米=( )毫米 ②0.01米=( )毫米
②0.1米=( )毫米④1米=( )毫米
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从(1)式起顺次往下观察、比较、并思考:等式左边各数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等式右边的值是怎样变化的?从而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扩大10倍;向右移动两位,扩大100倍;向右移动三位,扩大1000倍……”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从(4)式起顺次往下看,并回答问题: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的值怎样变化?向左移动二位呢?移动三位呢?你是怎样认识的?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在教师的诱发下,主动地去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提在理解的难点上
有时学生对有些教学内容学起来感到困难。例如,学生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的1/3,但对于怎样求得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积时,却一时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不一致,他们只能机械地运用“圆柱体体积×1/3”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这时可以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使静态变为动态,指示它们的联系,并可设计如下问题:(1)把圆锥的高升高到原来的3倍,使圆锥和圆柱等底不等高,这时两者的体积关系怎样?(2)把圆锥的高还原,而把圆柱的高升到原来的3倍,这是两者的体积关系怎样?(把圆柱和圆锥的高同时升到原来的3倍,它们的体积关系又怎样?)
综上所述,要使课堂提问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除把握上述几点外,还要注意语言儿童化,不要满口成人腔。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难以要适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像上楼梯一样,步步升级,思维跨度不宜过大。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材的中心精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经常总结,逐步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发展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 朱敏成.关于开放式问题数学教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1年8月1日.
[3] 林士法.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维调控《教学与管理》,200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