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
摘 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激励下,来华留学生日益增长,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招收留学生,却在管理定位、机制、理念和模式上存在“双标”管理问题,把留学生当作一个特殊群体对待,没有从学生整体管理的“一篮子”考虑。同时,缺乏“共享”管理思维,未能更好地让本土学生享受学校国际化带来的“红利”。本文剖析高职院校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参考国際先进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革新管理机制,树立融合管理的理念,帮助中外学生应对文化冲击,切实树立“共享”管理意识。
关键词: 留学生 双标管理 融合管理 共享
“一带一路”合作下,来华留学生日益增长,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计划截至2020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至50万人次,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应促进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趋同化。继中非合作论坛集体对话机制成立后,中非合作交流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日益频繁和密切。从2003年到2015年,在华非洲留学生从不到2000人激增至近5万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法国的非洲留学生第二大热门目的地。
为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特高专业”的重大目标,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2018年5月迎来了第一批南非留学生,由国际教育处牵头,以机电工程学院为管理主体,其他各部门支持协调,为留学生在杭为期一年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学习保驾护航。
由于是全校的第一批十名留学生,学校在留学生管理方面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主要采用“特殊化”管理模式。同时,未形成“共享”管理思维,没有考虑如何让本土学生享受学校国际化带来的“红利”。虽然这种方式在留学生数量较少的初期可以保障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但随着日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如何平衡和统筹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管理,以及如何让本土学生从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中获益是高校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当前留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在招收国际生时主要依靠中介推荐,学生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在语言、宗教、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都自成一个特殊而独立的群体。同时,由于高职院校能对接的海外院校档次较低,输送的生源在语言能力、家庭条件和课程基础方面都比较薄弱,使高职院校在留学生管理和教学方面面临更复杂的挑战。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启动了南非职教合作,为“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工匠”,比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衢州学院等。在对这些学校的考察访问中发现,这些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以国际教育处作为牵头单位进行前期招生和项目对接工作,由某个二级学院作为管理和教学主体,提供师资和辅导员,再由各其他部门联手做好后勤协调工作。在“外事无小事”的政策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将维稳和安全服务置于核心地位,在学生服务方面深刻秉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精神,从改造独立的留学生宿舍到衣食住行等都给予了充分关注。
二、一些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病
(一)管理理念定位偏差,管理机制落后。
在实地访问这些高职院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高职院校采取单独管理的方式,将留学生视为一个特殊和独立的群体对待。这一做法在当前高职院校开放程度浅、国际化程度低的背景下,确实能基本保障留学生工作的“稳”和“顺”。随着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留学生数量不断递增,这种管理方式很快将不适用于新形势。如今的高职留学生管理是滞后的[1]。权宜之计是画一个圈把留学生圈起来管理,从生活服务到教学实施都自成一座孤岛,这一理念定将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扩大而难以为继。
一些学校把留学生定位为“请来的客人”,服务第一,管理第二。在管理上,主要下放给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却在管理机制方面与本土学生存在并行问题,在服务上存在区别对待等现象。再者,和大部分高职院校一样,杭科院也是首次尝试招收留学生,在管理制度、激励政策和人员配备方面均存在空白和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亦存在专业老师英语弱、英语老师不懂专业的现实问题。一些教职员工和本土学生在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宗教和种族问题上缺乏深刻的认识,对留学生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些都是缺乏涉外管理经验的表现,对外事管理工作缺乏理性认识,跨文化交际和管理能力低下,且对敏感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二)“双标管理”机制下缺乏“共享”管理思维。
无论在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和学生管理制度中,留学生都与中国学生分而治之、隔而不融。我们为留学生提供单独的理论教室、单独的机房、单独的学生宿舍和特有的规章制度。这种做法,难以提高他们的外语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水平、国际化思维和广阔的开放视野。国际化应该让中外学生共同着手。在缺乏“共享”管理思维的情况下,本土学生听不到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看法,不了解应该如何与他们沟通和相处,这些留学生只不过是校园里的另一处风景而已。在缺乏多样文化交融的学习氛围中,本土学生难以在差异中发现和寻求共识,难以提高跨文化应对能力。在本土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拥有更多的独特经验和视角,不知道该如何尊重及学习其他文化和观点,尤其在跨国企业之中。
不利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缺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由于文化差异和不适应产生深度焦虑[2]。
三、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模式的升级
为了更好地获得启发,拓展思路,我们应该更虚心地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留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与做法,扬长避短,从而逐渐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留学生事务管理框架和机制,提高特色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一)革新管理机制设置,树立“趋同化”的融合管理理念。
目前,高职院校在留学生事务管理方面主要采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条块结合运行机制,与欧美国家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有着显著差异。比如,美国高校的运作机制是由学校集中管理,各办公室按明确职能分工直接面向所有学生组织和开展工作,多管齐下、条状运作,为留学生提供与本土学生趋同且融合的學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并在学生事务部下设置国际学生事务部,聘请专职人员为留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助,院系、专业层面不再设置专门的留学生管理机构和人员[3]。
高职院校应该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持有一种融合的态度,将留学生纳入整个学生群体中,将其作为普通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与对待不同省份或少数民族的学生类似。
(二)帮助中外学生应对文化冲击,切实树立“共享”管理思维。
针对留学生,美国、英国等国家高校都设有专门的英语辅导机构,如语言中心、写作中心等,协助留学生提高第二语言的应用能力。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生源大多不具备汉语基础,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薄弱。本校师生亦缺乏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扎实掌握,导致中外学生、中外师生难以流畅沟通,甚至因为熟悉的社交礼仪标志符号的缺失而产生焦虑感,即“文化冲突”[4]。因此,国内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语言和文化辅导中心,在头三个月着重提高留学生汉语言文化能力,并定期开展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及时跟踪学生学习状况。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让中外学生共享一个课堂,比如同上一门专业英语课(如模具英语),让学生们在更融合、更多元、更国际的英语课堂上互相学习和促进,倾听不同文化的思维见解和价值观点,拓宽眼界和思路,学会求同存异与和谐相处,在更具浸润式的环境中提高英语能力,享受学校国际化带来的“红利”。
同时,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丰富国际学生校园生活,增进中外学生的交流和友谊。在这一点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不但邀请留学生参与各种文化节、迎新晚会、元旦文艺会演、校园歌唱大赛、校运动会等,还经常带领留学生参观当地的农村、著名景点和博物馆,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彰显“一带一路”的文化包容,为中外友人和睦相处与求同存异增添新的正能量。另外,学校为每一位非洲留学生精心选拔“结对子”的中国小伙伴,不仅能帮助留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搭建与本土学生的社交网络,而且能极好地锻炼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沟通能力,开阔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详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的习俗和价值观。
另外,应该建立一支专业化、有丰富涉外管理经验的留学生事务管理团队。该团队应对政治和宗教敏感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能流利使用英文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中外文化特点和差异,妥善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和纠纷。同时,对留学生有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精神,经常关心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开导。
四、结语
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能树立正确的管理定位,确立清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多以服务替代管理,特殊替代融合,隔离替代共享的粗放式管理为主。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高职院校不应该一味追求留学生规模的扩大,或为其提供更优厚的服务,而应该着眼于对所有学生发展的有益影响,以此衡量留学生政策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仪周杰.基于文化差异背景的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3-17.
[2]陈秀琼,林赞歌.来华安哥拉青年跨文化心理适应相关因素研究——以在厦一百多名安哥拉留学生为例[J].西北人口,2017(6):37.
[3]刘洁予.美国高校国际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高校辅导员,2017(5):76-79.
[4]Sue Lillyman and Clare Bennett. Providing a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at UK university[J].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4,13(1):63-75.
课题来源:2018年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一般科研课题(课题编号:HKZYYB-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