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稳
语言是传递歌曲情感信息的桥梁,在声乐教学中,歌唱的语言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语言训练如何与音乐不断变化的音高、节奏以及歌唱发声状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总结了歌唱语言的特点,并对歌唱语言与演唱、发声的结合进行研究和探讨。
语言是声乐演唱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歌者往往通过语言来直接传递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歌者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用语言传递情感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唱水平的高低。因此,弄清语言与歌唱的关系,让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演唱更具感染力成了声乐演唱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歌唱语言的特点
语言来自平时的说话,歌唱语言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但因为运用于音乐歌唱中,又有别于一般的生活语言。在平时生活中,说话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只要在讲时能把字说清楚,让别人能够听得清,准确地表达出内容就可以。但是,在歌唱中,由于音高、音量、音色、节奏的介入,语言的目的不只是准确表达出每一个字,还要保证音色的统一、发声的连贯等。歌唱语言和日常说话主要有三点区别。
一是发声的保持。日常说话时,发声过程是比较快的,声母、韵母的发声自然、清晰、短促。而歌唱中的发声需要做到音色的保持,通常人们需要从歌词中找出字的韵母,将韵母发音作保持处理。例如,《我爱你中国》的第一句“百灵鸟从蓝天飞过”,其中“灵”“鸟”“蓝”“过”这四字所占的音乐时值较长,人们在演唱过程中都需要作较长的发声保持。二是气息的保持。歌唱时,人们要考虑音高、节奏、时值等因素,歌唱语言的气息要比说话复杂许多。通常,在音乐作品中,一句歌词在发声过程中都需要气息的支撑和保持,在说话的过程中则没有。三是共鸣腔运用不同。根据唱法的不同,人们在发声的过程中会运用不同的共鸣腔。笼统地讲,美声唱法需要头腔、胸腔的共同参与,因此发声时需要有腔体的共鸣。平时,人们在说话时并不需要刻意追求腔体和共鸣,只需要保持自然的状态。
二、声乐演唱中歌唱语言的应用
歌唱语言有着自身的特性,在不同的情况下,歌唱语言技巧也有着不同的运用。
(一)歌唱语言在不同音高中的应用
声乐演唱中,为了使歌唱音色有更好的共鸣,歌唱语言的咬字讲究“打开”,这一点在高音音区的演唱上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歌唱语言中比较难唱的是闭口音,以普通话为例,韵母“i”“in”都是咬字上非常难处理的音,一旦咬字处理不好,不仅会使发声的整体音色不统一,影响歌唱的美感,还会使音色发紧、高音发声困难,甚至还容易出现破音。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会在高音区闭口音的咬字处理中加入开口音来解决歌唱语言咬字的问题。例如,“i”“in”在汉语拼音是闭口音韵母,当带了这些闭口音韵母的字出现在歌词里时,人们在演唱中往往会加入开口音“e”来演唱,以《我爱你中国》中第一句“百灵鸟从蓝天飞过”为例,其中“灵”字人们可以在“ling”的发音上将咬字的口型換成“e”或者“诶”的口型。这就是人们常常在声乐教学中所运用的术语,叫做“打开咬字”。如果能够做到打开咬字,在演唱闭口音字时,声音可以更加轻松地发出,又能平衡歌唱发声,使高音区的音色和自然音区有效统一。
歌唱咬字中加入开口音,这在声乐教学中广泛使用,但是在低音音区演唱过程中,咬字状态则不能一味强调“打开”。以《望乡词》为例,歌曲的第一句整体音域偏低,如果“打开”咬字很容易使得低音区歌唱的音色“发空”“发虚”。相反,在演唱低音区时,要将打开的咬字状态调整为强调字型,低音区如果将字说清楚,演唱时,低音音区的音色会唱得更实在,声音发虚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二)歌唱语言在作品中的应用
歌唱语言对声乐作品演唱中乐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拿到一首歌曲时,人们要对歌词进行朗读。在现实演唱中,有一些学生在演唱高音时,为了使高音有充足的气息支持,让高音的音色更好听,常常在高音前进行换气。例如,《送别》中“长亭外,古道边”常常有学生会为了唱好“外”和“道”这两个高音而在这两个字之前换气,这样一来,因为换气点处理不恰当,整个乐句的表达就被断开,显得支离破碎,没有音乐连线。高音演唱时要有充足的气息支持,这一点无口厚非,但倘若为了唱好高音而换气,将原本歌词中的一个词语断开,或因换气中断乐句连线,这样就显得得不偿失。通常,在演唱时,换气和朗诵歌词时朗读的气口是一致的。通过朗读,人们可以明确演唱时的换气点,将朗诵的情感、换气跟歌唱结合并统一,使得歌唱表达更为亲切,在演唱叙事性较强的歌曲时会使音乐表达更加细腻。
良好的歌唱语言运用还表现在歌唱的语感上,同样的歌词,不同性格、不同情绪的人讲出来,给人的语言感觉是不一样的。拿到一首歌,人们要先结合歌曲体会歌词每个段落情感的基调,再体会段落中不同句子的情感表达及变化,找出句子中情感表达比较强烈的词语或字结合自身理解加以表达。例如,《嘉陵江上》的最后一句“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放在我”这三个字用三连音进行了强调,“地方”这2个字都落在了音乐的重音上,情感上有着非常浓烈的决心和内心的呐喊。因此,结合个人对歌曲的理解将其运用在演唱中,不仅使诠释更细腻,也会让表达更有层次感。
三、结语
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曾说过:“任何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心的感情活动,许多细致的、生动的表演都有赖于对文字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因此,在声乐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技巧训练是歌唱发声的基础,重视歌唱语言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演唱修养,为追求更好的音乐表达奠定良好的根基。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