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丽
【摘 要】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烦琐的、重复性高、易于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工作统一集中处理,实现数据标准化、集中化、结构化管理。构建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框架,需要进行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预处理(包括大数据收集、大数据清洗和大数据存储),还需要设计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实施流程(包括制定审计目标、识别与评估风险、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计划、出具审计报告)。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 大数据; 大数据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21-0021-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转变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等目的,以财务业务流程为基础,为企业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提供专业服务。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烦琐的、重复性高、易于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工作统一集中处理,实现数据标准化、集中化、结构化管理。这不但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还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流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传统审计流程是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设计的。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大数据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大数据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数据具有数量规模巨大、数量种类繁多、数据处理速度快、数据蕴含的商业价值巨大等特点。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人员必须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因此,搭建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框架尤为重要。本文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流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预处理,二是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实施流程。
二、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预处理
在执行大数据审计流程之前,需要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大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和数据存储。图1为大数据预处理流程图。
(一)大数据采集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同样也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2]。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需要建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流平台系统,即云平台系统。云平台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会计核算集中化、标准化和统一化,还能够将企业内部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顺利对接,并且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对接。
根据图2可知,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云平台系统,可以搜集到企业的财务数据;通过与云平台系统对接的业务系统,还可以搜集到企业的业务系统数据。另外,由于云平台系统与税务机关系统和银行的银企互联系统等都有紧密联系,可以搜集到相关的外部数据,因此,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能够快速、有效、全面搜集企业相关数据。
(二)大数据清洗
企业数据池里的大数据都是从各个系统中搜集而来的,这些数据可能包含历史数据,也可能会因为数据接口不同等原因产生错误数据,还可能存在数据与数据之间不一致的情况[3]。因此,在大数据采集之后需要进行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就是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从原始数据池中剔除掉,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可以分为三类:残缺数据、错误数据、重复数据。虽然与传统财务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由于能够实现云平台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不符合要求的数据量大大减少,但是仍然存在。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还是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清洗工作。
(三)大数据存储
大数据存储的过程就是数据集成与融合的过程。不同系统产生的原始数据在搜集和清洗之后还是彼此独立的,数据难以实现融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就必须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集成处理。在审计中,常用的数据集成模型是数据仓库模式,通过该模式将清洗之后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形成审计数据库。通过集中存储、分级管理,有助于审计人员快速、有效寻找审计证据,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实施流程
在大数据预处理之后,审计人员需要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本文构建了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实施流程,具体如图3所示。
(一)制定审计目标
从总体上看,基于财务服务共享模式的大数据审计目标是审计企业大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审计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主要是对数据的来源和处理过程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大数据的有效性主要是对数据支撑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效果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大数据的安全性则是对企业大数据流向的安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云平台系统、业务系统、内外部连接系统等系统自身和系统之间的连接问题都可能因网络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大数据审计必须要具有安全性。
在具體审计业务中,审计工作应根据不同的方向和对象,制定具体审计目标。从审计执行者角度来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既可以进行内部审计,也可以进行外部审计。从审计对象的角度来看,既可审计业务,也可审计云平台系统。如果是审计被审计对象的具体业务,目标是业务流程合规有效、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如果是审计云平台系统,目标是确定系统的信度和效度,审计系统能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1.审计风险的构成
审计工作中,常用审计风险模型来分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公式如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和大数据背景下,这里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广义的概念,也即企业大数据可能存在错误的风险,不仅仅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错报的风险。由于企业在各项系统运转中,人工参与因素众多,很多数据都是人工主观决策和评估的结果,企业各个系统中本身就可能存在错报的风险且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也存在未能防止或发现并改正各项系统中错报的风险,所以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不可能为0。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虽然云平台系统的强大可以减少很多错误的发生,也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很多企业人为的干扰和不配合,但是检查风险还是无法完全消除,只能对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尽可能地控制[4]。
2.风险识别与评估过程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由于审计目标不仅仅是财务报表等数据,还包括云平台系统,因此在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时,就不能单单考虑重要性水平,还需要考虑云平台系统的信度和效度。另外,由于增加了大数据预处理环节,而且处理过程非常重要,因此在识别和评估风险时,还应该关注大数据预处理的过程和效果。在识别和评估风险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工作,还要参考独立第三方如专家等对云平台系统评价和大数据预处理过程的监控。
(三)制订审计计划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如图4所示。总体审计策略需要规定审计的基本内容,包括范围、时间、方向和资源;在具体审计计划中,需要着重考虑审计程序的类型、时间安排和范围。
1.总体审计策略
(1)审计范围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汇集有关企业的海量数据,数据量巨大。如果还采用传统的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审计范围,必然会增加审计风险,而且是报表层次的风险。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处理分析技术,能够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输出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近乎全覆盖审计。全覆盖审计并不是对所有数据进行审计,而是改进现有的审计抽样手段,使得审计抽样更加智能化、系统化、全面化[5]。
(2)审计方向
传统审计工作主要是基于财务的审计,审计方向主要是企业内部数据,而且是比较直观的结构化数据,比如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对于外部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人工搜集,搜集时间长、程序麻烦,因此很多审计工作并未将这些数据作为审计方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流平台能够为审计人员提供足够的非结构化数据,这就使得审计数据更为全面、系统。另外,传统审计在考虑审计数据时,主要考虑审计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是一对一的。但是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数据之间的关系从单一的因果关系转变为多维的相关关系。
(3)审计时间和资源
在审计时间方面,要注意在审计日程表中安排大数据预处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在审计资源方面,主要是对审计人员的分配。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一般的审计人员可能无法满足审计需求。传统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审计知识和会计知识,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对其他并无太多要求。一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可以从事审计工作。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环境和经营环境都更为复杂,涉及到的系统更多。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悉财务系统、审计系统,还需要了解业务系统、外部相关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必要的互联网知识、数据技术等。只有具备了充足的知识,审计人员才能够敏锐地发现审计数据之间的联系、审计疑点,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审计证据。
2.具体审计计划
在传统审计理论中,常见的审计程序包括检查、函证、盘点、观察、询问、分析等。这些多为现场审计、事后审计和微观审计方法。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数据采用集中化、统一化和标准化处理,企业与业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采用常规的审计程序可能并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另外,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舞弊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审计线索也根据隐蔽性。因此,在制订审计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程序的选用。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由于搜集到的大数据较为全面,就不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函证[6]。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程序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审计资源的是分析程序,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确定审计疑点。具体包括分析内部和外部数据的关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关系、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关系等。在数据分析中,数据挖掘又是常见的分析手段。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海量的大数据、庞大的信息系统、完善的数据管理都为数据挖掘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图5是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分析流程图。
(四)执行审计计划
执行审计计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审计疑点,执行审计程序,寻找审计证据。在具体执行审计计划中,需要注意审计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定审计计划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程序,計划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持续不断修正。一旦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就需要修订和完善审计计划。另外,在执行审计计划时,要重视利用第三方人士或机构对信息系统的评估结果,包括对云平台系统和业务系统等的评估结果。在执行审计计划遇到困难时,一方面要积极与管理层沟通,另一方面还需要对遇到的情况进行复核和评估,判断其对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影响。
(五)出具审计报告
与传统财务模式下的审计流程一致,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最终审计人员需要汇总审计结果,结合审计目标和背景给出合适的审计意见。同时也要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并且提出对应的建议[7]。在获得企业对建议的反馈后,得出最终的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另外,如果是内部审计,可以增加大数据审计后的关注。如上传审计报告、召开专题会议、持续跟踪风险点的后续发展、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尽快纠正等。
四、结语
大数据审计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都是时代的产物。财务共享服务是共享服务理念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如何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应用大数据审计手段进行审计,是值得学术界和实务界深思的。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大数据审计流程框架,是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育强,林金腾.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11(1):41-44.
[2] 茅镇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建设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0):164.
[3] 顾洪菲.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3):45-47.
[4] 刘星,牛艳芳,唐志豪.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16(5):3-7.
[5] 王钊,黄旭,吴念芝.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构的途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7-30.
[6] 张庆龙,韩菲,何敬.财务共享服务未来何去何从——展现跨界融合之美[J].财务与会计,2017(16):53-55.
[7] 翟群丽,魏志浩.河南省审计厅大数据环境下“五个关联”审计思路与方法[J].审计研究,2016(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