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飞 姚海田 胡晓波
摘 要: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其直线式的发展既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亦对大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易班作为一个正旺盛发展的线上教育平台,因其适应当代大学生互联网习惯的特点得到各大高校大力推广。本文由易班网络生态入手,介绍了易班网络生态内容和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特点及其创新性格局。
关键词:网络生态;易班;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0-018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0.177
信息时代下,“互联网一代”的大学生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发展都离不开网络,基于其虚拟性、精神自由性特点,在其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网络危机亦随之而来。网络的安全危机、信息污染、人际关系冷淡等问题无形中影响着人们。思想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其行为和思想都在网络环境中被改变着,因此打造文明和谐网络教育平台,促进大学生网络生态建设,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易班作为思政平台,其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建设铺路,既打造了安全网络环境,又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在网络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网络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易班生态
网络生态文明与现实社会生态文明不同,虚拟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兼顾精神自由性以及信息和谐共享的特征。网络生态危机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今大学生对社交网络、BBS、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普遍使用,对大学生的自控力、信息选择和批判能力提出了要求,而易班作为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平台,创造之初就摒弃了网络平台中的不利因素,将高校思政教育引向了更为丰富活跃的方向。
易班生态集网络信息化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两大维度于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推广到线上、从校园走进网络,由一元教育发展成为多维度的更为活泼的教育模式,促进學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发展。基于易班生态的及时性和信息真实性,师生、生生、班级校际之间的沟通交流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促进和实现了资源整合,便于党团建设、职业规划、心理辅导、舆情监督,满足了大学生了解时事热点的需求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
二、易班生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和特点
易班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形式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不仅吸收了传统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特点,还加以内涵创新,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业管理和行为规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易班发展创新型管理形式,改变单一的线下管理,机构群、公众号、易喵喵、优课群及各种软件的使用从多维度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低年级的学生可从机构群里直接向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和高年级在校生询问学业、生活、未来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可从易喵喵、动态等软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及学生心理状况并进行辅导。学生间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主题团日、未来打算、就业规划、时政热点问题等在易班平台上讨论,增进思想交流、沟通和合作,形成共赏、共享、共赢。
易班打造了一个平等、安全、高效的网络环境,提高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和服务的主动性,打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更多地利用了网络环境平等、言论自由等特点,从而达到主客体间的转变,而易班网络平台在高校中的推广使用,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改变原有的工作方法,努力做到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以创新多样化形式吸引学生,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关注点入手,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更积极创新的引导。
三、易班生态的独有优势及创新性格局
易班是一个综合性互动社区,易班对网络生态建设独特的最直接的优势就在于界面干净无多余信息。由校方对易班平台监督管理,避免了非官方网站的广告及其他无用信息。易班平台保障了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此外,易班基于网络平台及时性的特点,确保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让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先进文化。易班生态在净化网络空间,打造健康舒适网络生态的工作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模范性作用。
易班在功能上融合BBS、微博等主流应用,并集成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在党建方面,可在易班平台利用优课群、专题快搭等拓展支部学习新形式,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支部成员也可以通过易班公共群资料库、题库等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同时,易班还建立了党建云平台,在线上开展学生党建活动,以创新性培养、自主式学习、个性化成长的党建工作体系,完成线上线下联动教育,有效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总之,易班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婷.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2]刘小楠. 基于“易班”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亚太教育, 2016(11).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 汤斌飞(1990.5— ),男,汉族,江苏江阴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课题立项编号2017A0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年教改项目(课题立项编号JY-A20182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学工专项SZXG18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