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茵, 郑文宾, 马胜华, 陈麒阳
(1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 江苏 溧阳 213300; 2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 21002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还可称为消化不良,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无食欲、恶心呕吐、嗳气、餐后饱胀及上腹胀痛等,而影像学检测没有实质性脏器病变[1-2]。该病的病程一般较长,且复发率较高,可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当前,临床对FD治疗一般为抑制胃酸分泌、健胃等,常用药物包含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但西药治疗后患儿易复发,故有局限性[3-5]。本研究通过分析针刺联合中药贴敷对FD患儿血清细胞因子及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患儿诊疗提供一些借鉴。
1.1 病例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在溧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脾虚气滞型FD患儿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66)与观察组(n=66)。对照组患儿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03±2.01)岁,其中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29例,病程0.6~4年,平均(2.30±1.51)年;观察组患儿年龄6~11岁,平均(9.31±2.12)岁,其中男性患儿34例,女性患儿32例,病程0.7~3年,平均(2.39±1.42)年。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西医依据罗马标准Ⅲ[6]内FD的诊断标准;(2)中医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7]内关于脾胃气滞诊断标准;(3)患儿年龄>5岁;(4)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无法配合完成治疗者;(2)合并内分泌、造血系统及心、肾、肺、肝等功能障碍者;(3)近2周使用过促胃肠动力药物者。
1.3 研究方法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口服莫沙必利片(规格:5 mg*24,国药准字H19990317,上海信谊药厂),餐前服用,5 m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刺联合中药贴敷治疗,针刺主穴为两侧足三里与内关穴,直刺并进针0.5~1.0 cm,实证患儿加太冲、内庭穴,进针约0.5~1.0 cm,大幅度捻转,100~120次/min,重提轻插;虚证患儿加公孙、阴陵泉穴,直刺并进针0.5~1.0 cm,小幅度捻转,轻提重插,60次/min,留针30 min,1次/d,5次;中药贴敷选取高良姜、延胡索、吴茱萸、艾叶及干姜,依据2∶1∶3∶2∶2比例加入老姜汁调制为膏状,贴敷于心俞、督俞、肝俞和膈俞,3 h/次,1次/2 d,2组患儿均连续治疗2周。
1.4 疗效判定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7]拟定,患儿症状评分改善90%以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痊愈;患儿症状评分改善70%以上,临床症状显著好转为显效;患儿症状评分改善30%以上,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为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1)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来量化评价患儿症状情况,大便泄泻、脘腹痞满、口黏腻及纳差而饱按照其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依次计0~3分;(2)采集患儿治疗前1 d及治疗后1 d空腹静脉血6 mL,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水平,ELISA法检测胃动素(MTL)、神经肽(NPY)水平;(3)胃肠电图仪检测患儿胃电图情况,包含胃窦与胃体的正常慢波比率(%)、平均振幅(AP)及胃电主频(FP),放置电极:胃窦导联置于剑突和脐连接的中点右边1 cm位置,胃体导联置于剑突和脐连接中点的左边1.5 cm同时向上1 cm位置,参考电极置于右耳垂,公共电极置于右臂距离腕关节约2 cm位置,患儿在夜间空腹8 h后于次日清晨进行检测。
2.1 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77.27%,2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2.2 2组患儿症状积分改变状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大便泄泻、脘腹痞满、口黏腻及纳差而饱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2.3 2组患儿相关血清学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5-HT、NO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均降低,NPY、MTL、GAS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均升高(P<0.05),结果见表3。
表1 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2组患儿症状积分改变状况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 与对照组相比,bP<0.05。
2.4 2组患儿胃电图改变状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胃窦、胃体正常慢波比率、FP及胃窦AP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3 2组患儿相关血清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与对照组相比,bP<0.05。
表4 2组患儿胃电图改变状况对比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与对照组相比,bP<0.05。
FD在中医学中属于“积滞”、“痞满”及“胃脘痛”等范畴内,发病部位主要于胃腑,患儿病机主要特征是中焦气机升降异常,FD患儿主要证型为脾虚气滞,这和其寒热失调、饮食不节、六淫损害脾胃及脾常不足生理特征等有联系。此证型以气滞为标,脾虚为本,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该以健脾益气为主,辅助理气。
针对患儿病机,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中药贴敷治疗。相关针灸理论认为,经脉为身体内气血运行通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穴位输注,汇聚了机体经脉脏腑之气,在经脉内特定点中所分布。经脉为穴位的依托,对穴位针刺能够使其所对应内脏器官和身体外部的结构出现特殊联系,进而起到治疗病症目的。足三里为针灸多见补穴,其健脾益气、和胃通滞效果突出[9-10]。内关穴为八脉的交会穴,有脉阴通维作用,经过脉络和三焦相连,其畅情志、通气机作用明显,针刺内关、足三里可加速胃肠蠕动,调整激素胃酸含量。同时配穴选取患儿公孙穴、阴陵泉、太冲穴及内庭,可起到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以及疏肝理气作用。中药贴敷药物为高良姜、延胡索、吴茱萸、艾叶和干姜,其中延胡索可行气止痛、活血散瘀,高良姜可消食止痛、温胃散寒,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吴茱萸降逆止呕、散寒止痛[11-12],艾叶可温中散寒,药物配伍后对心俞、督俞、肝俞及膈俞作用,可强化针刺对患儿刺激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77.27%,说明针刺联合中药贴敷对FD患儿疗效理想。血清NPY是促食欲因子,可刺激人体产生食欲。MTL是促胃肠动力激素,对平滑肌受体作用可加速机体胃排空。FD患儿血清内NPY与MTL含量下降,这和患儿摄入不足、胃排空延迟、厌食及收缩力下降存在相关性[13-16]。治疗前患儿血清5-HT与NO含量较高,而胃肠激素GAS含量较低,说明FD患儿存在脑肠轴功能紊乱及胃动力障碍。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5-HT、NO含量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均降低,NPY、MTL、GAS含量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均升高,说明针刺联合中药贴敷可改善患儿脑肠轴功能,加速胃肠动力。胃电图是对胃动力检测主要手段,临床FD患儿多表征是正常慢波比率、主频降低,胃节律出现变化,主要表征是胃电过缓。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胃窦、胃体正常慢波比率、FP及胃窦AP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均升高,说明针刺联合中药贴敷可改善患儿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中药贴敷对FD患儿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胃肠激素水平与胃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