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进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当今书法创作现状中,篆书相较于其它书体是落后的。篆书是创造书法艺术的起点,是古法的奠基石,更是后世书法创作的源头。在书法的语境阐述中,尤其是从笔法概念的层面上来讲,几乎所有的概念都起源于篆书。因此,当我们审视篆书发展史的时候,会发现真正对于篆书的认知有清晰脉络的时期,恰恰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几百年而已。纵观当下的书法现状,我们欣慰地看到篆书在当下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诸如篆书风格多样化、系统化、专业化与技法的纯粹化,参与篆书研究与创作的人群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也是很难得的。
临《大盂鼎》
李白《高句丽》诗一首
在如此庞杂的当代篆书实践者中,我们看到了篆书的多种面目表现,诸如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春秋战国各诸侯文字、秦诏版、汉篆、唐宋小篆,这样的体量在清代诸多篆书名家中也是不常见的。这与当代资源的丰富不无关系,因此可以给予篆书实践者更多的参考。在当代篆书实践者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书法家就是王友谊先生。
王友谊先生早年广泛汲取多种面貌的篆书风格,巩固了西周时期诸如《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的重要地位,逐渐加入了东周晚期的文字以及秦乃至秦以后小篆的某些元素,甚至将《西狭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等汉代隶书和北魏时期的楷书等风格加入进来,形成了只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表现。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在点画表现上尤其独特,可苍可润、可凝可动、可实可虚,自然天成,独有风姿。很明显,他在不断进行横向的融合与探索中,形成了只属于他自己的篆书面貌。
我们习惯性地将篆书与隶书放在一个词汇中去表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篆隶”。王友谊先生的根基在大篆金文,这一体系的确立对于他融合隶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用篆书的技法参入隶书的点画形态,用篆书的圆转笔法去表现隶书的空间,各种方法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一览无余。然而,我们发现,无论他用什么方法进行融合,总能以一种基本面目来呈现整体风格。他打破了笔法的绝对独立性,比如苍厚的点画是他从金文中摸索来的,但他却加入了隶书碑版的元素,让这种苍厚建立在某种特定的范畴内进行表现,这正是他高超独特的地方,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王友谊先生的勤奋在书坛众所周知,他从事篆书的研究与创作,不仅仅是对字形的把握与探索,更是对文字关壁垒的打通,他用自己的“笨功夫”来为自己的篆书研究做铺垫。王友谊先生常翻阅的书籍,几乎是非常罕见且种类丰富的篆书字典,甚至还有20多年前自己整理的甲骨文集联、金文集联等手抄本。因此,如果我们去审查王友谊先生书写的每一件作品,几乎是查不到错字的。对于文字的准确性把握是王友谊先生的“底线”,然后才是风格取向的追求。由此,审视当今篆书,众多作者只侧重篆书的造型及变化而忽略了对文字本体的掌握,这是很可悲的。
临《戌嗣子鼎》
王友谊先生用自己的实践给予篆书无限的魅力,这种魅力感召着年轻一辈的篆书实践者投入到篆书的学习中。这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带头人:为他人做铺路石,以自己的精神引领新的方向!
王友谊,1949年生于北京平谷。现为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曾多次担任全国重要展览评委,当选2011年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出版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