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 搬迁群众笑开颜

2019-11-07 11:13张勇任恩多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9年35期
关键词:夜校大龙易地

文_张勇 任恩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文叶飞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积极谋动,以民为先,以人为本,做实、做细、做好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依托“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居民夜校”,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里,凝聚更大更强的活力,努力让新居民同步实现奔小康目标。

夏夜里,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时传出阵阵附和声和掌声,“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居民夜校”正在上课。课堂上,主讲者精彩不断的话语不时引起听课者的热烈共鸣,新居民代表讲述迁居大龙后的亲历变化、切身感受,比村貌、观社区,比过去、看现在,比幸福、看未来……

今年3月8日开课以来,“大龙开发区新居民夜校”已开讲6次。主讲人有开发区领导、部门负责人、企业管理者、新居民代表等,讲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用通俗易懂、贴近实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里,切实发挥着凝聚人心、授人技能、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积极作用。

“一要上好党的政策宣传课,引导新居民做政策上的明白人,感党恩、记党情、跟党走,珍惜好时代;二要上好精神文明提升课,帮助新居民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完成由村民向居民的转变;三要上好就业创业引导课,促进新居民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工作,加快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大龙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杨启明认为,职能部门要围绕“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目标,以实际工作成绩丰富夜校内涵,以“三堂课”助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为大龙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凝心聚力。

刘向州:“全家总动员”的幸福

刘向州一家原住在德江县桶井乡,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为减轻家里压力,懂事的他14岁便外出务工打工,但既没体力又没技能,只能勉强维持个人温饱。

成家后,家里的情况也不如意。老地方、老环境、老状态,“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现实,如同魔咒一般让这一家子的生活依然困顿不前。

真正的改变,是从得知可通过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迁到大龙经济开发区开始。2017年底迁入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后,刘向州一家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新居,进入企业上班,开始新生活,过上了好日子。

搬进新家后,吃过没有技能之苦的刘向州,鼓励大儿子参加开发区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学习挖掘机驾驶技术。二女儿正在实习,即将毕业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小女儿就近在大龙中学上初中,夫妻俩都在园区做绿化工作,月工资收入超过5000元,经济条件大大改善,家里的境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为了能多一个技能傍身,刘向州准备参加电工培训班,考取电工资格证后做点兼职增加收入,妻子安仕凤则在之前的就业技能培训中学习掌握了缝纫技术。

如今,刘向州特别感恩党的搬迁政策让一家人走出大山,过上曾经只能想象的生活。他坚定地说:“我们要更勤奋努力地把生活水平搞上去,否则真是辜负了国家给的这么好的发展机会。”

罗会英:第二家乡开启新征程

在德江县稳坪镇农村老家时,张玉波肩上的担子一直很重:爱人罗会英身体不好,下不了田地。3个女儿读书,生活开支只能靠卖年猪所得维系,生活困难。

改善家庭面貌,成为这一家5口的迫切期待。2018年1月搬到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后,这个期待很快实现。

张玉波进入小区物业做保安,月工资2000元,工作后的他笑容多了,体重也有所增加。

之前在家“赋闲”多年的罗会英也找到了自我价值,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她在小区打扫楼栋卫生,月工资1800元。

对患有腰腹疾病的罗会英而言,保洁工作并不像旁人眼中那般轻松,但她珍惜为家庭做贡献的机会,也感受到周围人的温暖。拖地需要提水时,了解她情况的街坊看到会主动帮忙,不了解情况的也会应她请求伸出援手。越是感觉温暖,她越是认真负责,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

每月有3800元的家庭收入,一个月能赚到一头年猪钱,小区里就可以看病,而且新农合医保即时报销……这些在以前,罗会英想都不敢想。“搬过来后,大女儿已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二女儿打算学一门技能,可以更好地立足社会;小女儿即将到玉屏上高一,家里情况较以前好多了,有能力供她读出来。”

“在老家辛辛苦苦忙一年,也就只能糊口,很难有闲钱存下来。”回忆以前的生活,罗会英有很多话想倾诉,“那样的状况下,我想不出家里能有什么出路。是搬迁政策给了我们家这个机会,我们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申学飞:从“漂泊”到“扎根”

大龙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江新区的申学飞,是麻音塘街道和社区临时居委会干部常挂在嘴上的一个新居民。

去年8月3日,原住地在德江县长丰乡的申学飞一家5口,从外出务工地浙江宁波辗转迁入大龙。搬家那天,他站在阳台上看小区环境、园区企业,心里有个声音在说:“这就是我们理想的新家园。”

“外出务工每月总收入有1万元,但除去生活起居开销后,剩不下什么。孩子在外面读书一年的总费用要3万元,负担重不说,没有个稳定的家,孩子的成长已经受到影响。”以前一直带着3个孩子在外“漂泊”的申学飞陷入回忆。

刘向州安仕凤夫妻俩在园区进行绿化作业。(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供图)

得知政府准备将其所在村民组整组搬迁至大龙时,申学飞还在外地为生活奔波。尽管没时间到迁入地了解情况,但需要一个稳定的家的长期愿望和现实需求,让他立即就下定了搬迁决心。

初到大龙,申学飞就做起水果生意,但因一直在外务工,没有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对社区开展的一些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后来在街道、社区人员的宣传解读下,他认真了解各项政策,思想出现很大转变。

今年4月,申学飞与另外3位龙江新区新居民被推荐到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上班。在“两违”执法、巡查等工作中,他们严格按照要求尽心完成;下班回到小区,看到乱停乱放、当街闹纠纷等不文明行为时,也会主动上前管理、劝导。

申学飞的妻子李琴就近到龙江幼儿园上班,已在放暑假后带孩子们回老家玩了。以前孩子们暑假也会回去,但这次回去后跟以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孩子性格和大人状态的变化,都让家里的老人感到欣慰。我在电话这头听到他们的笑声,感觉很快乐、幸福。”

刘向州、罗会英、申学飞,这3个搬迁家庭的生活变迁,只是大龙经济开发区积极谋动,坚决响应省、市号召,以民为先,以人为本,做实、做细、做好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从德江县、石阡县跨区域搬迁到大龙经济开发区的新居民,正在快速融入这座生态工业新城,开启美好人生……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首先需要精神脱贫,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大龙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王开元表示,“干事创业需要精气神,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依托新居民夜校,丰富‘三堂课’讲习内容,凝聚更大更强的活力,努力让新居民同步实现奔小康目标。”

猜你喜欢
夜校大龙易地
准能找到你
骆山大龙:500壮汉舞动“江南第一龙”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四川省盐源县:星光下的农民夜校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每月多出两百元
人体运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