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佳楠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相关论述,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先后出台,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被进一步深化。本文从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维度分析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乡村振兴的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时代;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振兴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乡村发展相对于城市发展凸显出发展的不充分。乡村作为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深入探索和处理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前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我党工作的重难点。我党对“三农”工作探索和实践一直不断地深入,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本质上是围绕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方面,突出了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破解城乡的二元化现状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城乡要融合发展,优先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农业,城乡关系的协调和城乡融合,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进一步认识的升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振兴乡村之路,发展新型城市化,根据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
2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1)深化改革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土地改革和产权保障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在此基础之上,改革创新乡村体制机制,巩固乡村产权制度,完善乡村市场三权分置的机制,拓宽乡村的市场化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提高乡民收入和发展乡村集体经济。
(2)建全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奠定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建立起乡村治理三治相结合的善治模式,加强乡村治理理念传播,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意识,改善治理方式以及提升治理水平。乡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提高村民法治教育,提高乡村村民自治的程度,鼓励新乡贤等群体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3)巩固乡村文化自信,建离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乡村文明完成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是乡村振兴之魂,对中华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文明进行承继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明与村民的生活互相交融。同时,增加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支出,例如建设乡民文化活动中心、乡村特色文化博物馆等,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风气。
(4)促进城乡均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是乡村自身的发展,其中关键是激活乡村要素和改革乡村市场,增强乡村市场创新能力。同时,政府要增加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对乡村倾斜、提升医疗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养老保障以及增加医疗保险投入,让城乡居民都能享有先进的、优质的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水平。
(5)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一方面要加强开展乡村经济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建成青山绿水的美丽乡村。良好的生态文明是人民拥有美好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爱护生态环境,建设富强美丽新乡村。
3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对策
3.1 推进制度供给,突出乡民主体地位
首先,要推进制度改革和法制保障,破除建设乡村的制度障碍。乡村振兴的保障是建立政策法规、规范制度建设,只有以立法的形式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填补实践中呈现的制度供应不足,确保乡村振兴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具体实施计划的持续进行。其次,乡村振兴建设中必须关注乡村主体“人”的问題,确立乡民主体性。晏阳初提出“乡村建设最基本的条件,是在有组织有训练的民众,有了组织和合经过训练的民众,才有力量,才可以去建设乡村”。强化乡民对乡村有共同体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就是成为现代公民,保障每个乡民的个体权利,让民众成为乡村改造的主体,让乡民有自我管理权利,让乡民切实拥有主导权、参与权、发言权等,让乡村建设成为乡民自己的运动。
3.2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
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是完成乡村现代化的根基。第一,提倡乡民自治,提高乡村组织化建设。乡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当尊重乡民的意愿,让乡民拥有自主决策权,依托乡村中德高望重的乡贤对乡民自治领导监督,构成乡村多元共治格局;第二,开展乡村普法教育,畅通司法救济渠道,让乡民学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利益;第三,要坚持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领导中心,是落实党的道路方针政策的坚实力量,党组织要打造能力过硬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觉悟,树立党的威信,坚决抵制基层腐败,党务绝对公开,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形成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支撑的治理格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现代化乡村振兴治理体系的建设。
3.3 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农耕文化演变成人的聚居而形成了乡村,我国的乡土文化是农耕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乡村发展和乡村秩序建构的基础。第一,坚持传承优良传统乡土文明,建立乡民共同的价值导向。加强乡土文化传承,弘扬淳朴乡风,宣传良好家风,同时也要坚持用唯物辩证的角度来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坚决摈弃乡村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第二,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乡贤的领头作用。政府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搭建多样文化的公共空间与平台,让乡民之间能够有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3.4 建设新型城市化,推进乡村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一,加大资金支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均衡城乡间公共资源配置,使得乡民的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协调公共服务平衡,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投入经费的倾斜。第二,推进乡村农业供给侧改革,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乡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坚决维护乡民的根本利益,优化乡村振兴政策环境,发展创新产业农业,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成富强美丽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
3.5 坚持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生态环境
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绿色发展特色,增加以及优化乡村环保设施设备。第一,挖掘乡村特色,发展乡村支柱产业,打造乡村自主品牌;第二,推广垃圾分类治理工程,优化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程序,推廣保护生态种植技术,加大乡村生态保护知识宣传力度,提倡乡民减少使用农药,培养乡民使用生物肥料意识和提高乡民生态保护道德意识,共同建设乡村生态保护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3] 魏玉栋.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18(03).
[4]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N].人民日报,2018-09-27.
[5] 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