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玲燕
小学阶段,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还不是很高,很多时候,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入透彻。王荣生教授说过:“语文教师似乎站在学生与作品的中间,学生透过老师的眼睛来看作品:原来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老师的眼睛,或许也看到了;原来他们感受不到的东西,受老师的感染,或许也感受了。在‘也看到‘也有感受的同时,他们或许也多多少少能领悟一些阅读方法、文学鉴赏的方法。”因此,阅读教学要想有所成效,学生真正习得阅读方法,提升文本赏析能力,必须要掌握阅读方法的教师帶孩子、教孩子赏析文本。
所谓对比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本文主要指将搜集的与文本有可比性的拓展文本,与原文本对比着进行阅读。
阅读教学,重在教“法”。而对比阅读这一阅读方法,且被人们创造性地使用获得了时代赋予的崭新意义。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将拓展文本与原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能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能让学生赏析到文本深层的内涵,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表达的重点更透彻地感悟,对文本语言特色更精准地把握。下面,笔者就以《夹竹桃》一课为例,简要阐述对比阅读的方法。
《夹竹桃》是一篇状物散文。执教者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不仅要读懂夹竹桃的特征,即花色、花期、花影,还要从中读到季羡林先生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三板块,即挖掘特征、细品花影、体会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状物散文的文本特色,执教者用了大量对比阅读的方法。教师需要拓宽思路,寻找与原文有可比性的其他文章,这里简称为“他文”,进行对比阅读。如果教师只会“就篇论篇”,那么就无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达不到“以一篇带一类”文本赏析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学会在辨析中探寻、在探寻中思索,不断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1.以他文验证原文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想象部分是有层次、有节奏、有意境的,那么,其他散文是不是有这特征呢?这就需要引入一篇“他文”,通过对比阅读,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加深对这特征的印象。当然,这“他文”也不是信手拈来的,教师必须要搜寻到具备相同特征的与文本有可比性的散文片断,让学生在对比中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加深对这一文本特色的印象。
师:原来,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要具备三个特征,即有层次、有节奏、有意境。那么,是不是好的散文都有这个特征呢?找篇文章来验证一下。
(出示叶圣陶《荷花》)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经过同学们细细地品读,对比着阅读,发现这篇散文的想象范围是由“一朵荷花”到“一池荷花”,是由小到大,有层次;形态是由静到动,充满了节奏感;对蜻蜓、小鱼的想象也是与散文基调一致,充满意境。这样一对比,无疑加深了学生对于散文想象特征的印象,提升了学生对这一类文本的赏析能力。
2.以他文衬托原文
作为一篇散文,想象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有情感,这也需要同学们深刻体会感知。怎么教?执教者还是依托了对比阅读。此时,他不再是简单地去删减、改换、换序原文后对比,而是对比季羡林先生的其他散文。
师:同样都是写的幻想,你认为哪个写得好?(生都觉得原文较好)同样一个作家写的,怎么会一篇写得好,一篇写得不好呢?
(出示季羡林《石林颂》)
我曾有过种种幻想。我把一切我曾看到过的同“石”和“林”有关的东西都联系起来,构成了我自己的“石林”。我幻想:石林就像是热带的仙人掌,一根一根竖在那里,高高地插入蔚蓝的晴空。我幻想:石林就像是木变石,不是一株,而是千株万株,参差不齐,错错落落,汇成一大片森林。我又幻想:石林就像是一堆太潮石,玲珑剔透,嵯峨巉岩布满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我觉得,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些形象都是异常美妙的,我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
通过对比阅读,又联系课文创作的背景,学生们知道:季羡林没见到石林,这个《石林颂》中的想象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读来就稍逊一筹。所以,散文中的想象,除了要有层次、有节奏、有意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情,只有融入真情的构思,才是艺术构思。这样一对比,学生对于原文中的真情赏析更为透彻了。
3.以他文拓展原文
执教者深谙阅读教学的要义,那就是让学生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提升文本赏析能力,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留了这样两个作业:其一,围绕“虚实结合艺术构思”这一特点,拓展阅读季羡林的《神奇的丝瓜》和赵丽宏的《水迹的故事》;其二,思考《夹竹桃》开头的抒情跟结尾的抒情能不能调换顺序呢?拓展阅读季羡林的《夹竹桃》原文和《处处花开夹竹桃》。
执教者设计这课后作业可是煞费苦心。其一,执教者用季羡林的《神奇的丝瓜》和赵丽宏的《水迹的故事》来再次验证《夹竹桃》“虚实结合艺术构思”这一特点,也再一次拓展了散文阅读。其二,通过将课文与作者原文对比,以及阅读季羡林的散文《处处花开夹竹桃》,让学生感受到散文“形散神不散”靠的就是其中的情感,这情感是会逐渐升腾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抒情是不能调换顺序的。引入他文,就是为了再次对比阅读,拓展同类散文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执教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对比阅读,让学生鲜明而又深刻地感受到文本表情达意的独特,准确而又深入地把握了散文的语言特色,真正达到“学习一篇文,会读一类文”的阅读教学目的,学生对于这类文本的赏析能力也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
(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