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朝平
奖励与特定的环境氛围、人的心理需求以及发展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何科学运用奖励策略,不少老师却当局者迷,甚至有时候好心办坏事。
我的心思你最懂——奖励与学生心理预期一致
曾看过一项调查,调查孩子最喜欢的奖励是什么。结果显示,拥有特权、当班长、免写一次作业、自己换座位、选同桌、奖励图书、当活动主持人等,这些项目得票最多。然而,不少学校和教师并没有读懂孩子的心思,设置一些不合时宜的奖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某学校为了彰显“学生为本”“校园人文关怀”,学期末对学校评选的优秀生的奖励是与校长合影,也有和校长吃饭。从照片看,学生很拘谨,甚至有点失望。和学生聊起这件事,他们不以为然地说:“是我,肯定也不愿意,我都不认识校长,更不敢和他说话,还不如奖励我一本书呢!”此时奖励和学生的预期有了偏差,导致奖励的低效。
奖励与孩子的预期不一致时,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和改进,这种奖励对学生就是一种看不见的伤害。
我的进步你看见——奖励与学生真实体验为伴
被发现、被看见是一种深刻的关注,一种温柔的懂得。当你的夸奖正好和学生的自身感受一致时,他会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理解,内心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正面积极引导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有一个优秀学生考试失误,老师走到闷闷不乐的他身边说:“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但因为你考试有些紧张,审题失误,所以考试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是,老师今天不批评你,我要奖励——借你1分!”说完,老师用红笔在分数后面加了1分。望着孩子诧异的表情,老师接着说:“这1分是奖励你这段时间的努力,你刚才的自责,后悔,难过我都看在眼里,我相信你一定会进步。这1分,可是要还给我的哟!”孩子破涕为笑,微微点点头,眼里全是信心和勇气。
批评和奖励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变成更好的自己。对学生进行奖励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良好的行为内化,最终不需要奖励。
和你分享最幸福——奖励与学生感受同步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甚至无师自通,废寝忘食?因为手机中的游戏都是及时反馈,孩子每做对一个环节,攻破一个难关,手机会立刻给出一个反馈。
很多班主任意识到这点,及时表扬成了班级常态,并形成一天一表扬、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奖励的良性激励机制。我们班一直提倡日行一善,每日一進,让学生积累美德,体验成功。记得有一次我开会没能及时到班,当我匆匆赶到教室,看见班长正学着我的样子,有模有样地让各小组依次说进步,班上纪律井然有序,不时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欣慰地感受到:正面及时的奖励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从自我教育演变成自我成长。
奖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教师智慧的彰显。“奖”是过程,“励”是目标,面对学生,让我们与关怀和尊重同行,让兴趣和驱动并重。在奖励方法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