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潘儒
四年前,“家长助教”概念刚刚走进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希望借助“助教”角色使家长更好地了解班级教育工作情况,使家长近距离感受幼儿在园生活。起初,家长们的参与兴趣比较高,很多家长都自愿报名,但在开展3个月后,家长即因工作时间或对幼儿一日生活已基本了解了等理由不再参与助教活动。这一现象让教师们开始感到困惑:“难道家长助教工作就这样停滞了?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家长助教的作用,为家园共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随后,全园开始进入到家长助教实施的第二阶段——以孩子为本位的共育研究。
第二阶段,园所在开展家长助教活动时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此达成家园双方在教育中的共识,提升共育成效。
积极改变工作方式
提升家长助教活动的有效性
在二阶研究开始时,教师就针对“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助教”两项工作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助教”活动的定义和目标,家长助教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观者”,更需要深度融合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并在家庭中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成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引导者。避免出现将家长助教简单定义为是对个别家长进行的班级开放日活动,或是邀请家长来体验教育工作等。为此,我园首先围绕着家长助教工作开展的方式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及沟通重点。
以解决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问题为例。以往接待新生的方式有:家访、新生家长会、入园适应日等,都是从了解孩子基本信息和向家长宣讲简单育儿常识为主,沟通内容相对统一,互动方式基本上是一对多,即便家访也是有相对固定的询问模式,但后期是否有具体分析,如何结合后续工作开展,都没有深入思考。此次家长助教二阶研究,幼儿园在开学前就先明确了以关注家长情绪及幼儿在家教养方式为重点,制定新生入园前的首次沟通内容,并围绕初次沟通中的焦点问题,与家长交流讨论孩子的入园准备建议。例如,情绪安抚的方式方法,身体健康护理的建议等。最后,教师依据幼儿的实际表现,建议家长选择适宜的教养方式,与园所一起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分离焦虑期。
比如,针对“分离焦虑”现状较为明显的家庭,班级教师先引导家长关注并了解自己当下的情绪,说明入园阶段幼儿的典型表现,使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有一个合理的期待;第二,向家长仔细介绍班级的一日作息安排,同时宣讲此阶段幼儿护理的保教常识;第三,根据本班工作重点指导家长做好进班助教计划;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家长有意识和自己的宝宝聊天,让孩子知道妈妈或爸爸什么时候会和他一起在幼儿园,增强孩子的安全感。通过开展入园初的助教活动,家长不仅对分离焦虑有了新的认识,更理解了幼儿园教育的价值和园所工作的不易。
此次尝试让教师和家长看到了孩子们顺利、平稳地适应了园所生活,在爸爸妈妈们的影响下,孩子在班级中的社会交往意愿和能力发展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家园之间的沟通不再是简单的“询问”和“汇报”,而是针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共同分析和探討,家长们逐渐关注班级工作重点,主动协助教师做好在家中对孩子的引导,为后续的家园共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确家园共育“着力点”
增强共育实效性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会出现在家、在园“判若两人”的现象。家庭教育如何坚守教育原则,与幼儿园寻找在教育理念、行为上共同的“着力点”,是家长助教第二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家园需要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达成统一的认识。其次,共同商讨“教育法则”,保证在共育中能遵守相同的原则,无论是在园所、在家,家长都是“助教”。最后,家园双方需共同肯定孩子的成长,以此正向强化孩子的行为表现,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及品德。
例如,孩子不愿与同伴分享自己玩具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会在发生矛盾时,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将简单的问题变为两个家庭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园教师借助家长助教活动进行相关教研,使家长和幼儿园能在同伴分享这个问题上更好地达成共识。教师先引导家长们思考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引导,让孩子在此过程中获得有益的交往经验;最后,一起说一说在幼儿园可以怎样做,在家中可以怎样做等等。当教师和家长以教研的形式坐在一起时,家长助教们开始转变自己的角色——逐渐接受自己是幼儿教育者这一身份。
同一教育目标下的交流,使得教师、家长的沟通更加聚焦,家园教育的理念、方法逐步统一,促使家园共育更有实效。
关注家长助教的教育方法
增强对家长科学育儿的引领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版)指出“幼儿园要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结合我园家长助教实践,我们积极探索新方法,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理念和行为。
例如,一位大班家长在观察幼儿游戏时,发现孩子连接电子积木遇到了困难,家长马上介入,直接帮他解决了问题。活动结束后,班级教师与这位家长开展了一次讨论。通过沟通,教师了解到家长认为“及时帮助就是教育”,忽视了孩子可能会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获得成长。为此,班级开展了主题为“给孩子适宜的教育”家园活动,让家长说一说什么样的帮助更利于孩子发展。通过讨论发现,大部分家长实际上有较好的教育意识,能认识到通过鼓励而不是包办代替的方式去帮助孩子,但家长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为什么却脱节了呢?如何才能逐步将家长的理念转化为育儿行为呢?
教师做了多种尝试。首先,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探讨了科学的育儿理念及方法;其次,安排家长助教参观教室,详细为家长介绍、演示各个区角、各种材料的教育意义及教师日常的工作方法及目的,让家长简单地了解教育内容是如何通过游戏活动来实现的;最后,在助教活动时,教师通过亲身示范,让家长助教了解如何适当地介入幼儿活动,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在每次家长助教日结束后,教师都会和家长助教一起再回忆一下几个关键的“教育”片段,大家一起说一说,不同的介入方式下孩子会有哪些不同的反应和变化,明确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以怎样跟孩子进行互动等等。
同时,教师还鼓励家长助教将这些良好的方法进行整理,在全班家长会或班级群中进行教育经验的“现身说法”,让家长带动家长,以点及面,辐射全班,使得班级所有教师、家长相互引领,共同进步。
总之,第二阶段的家长助教活动,不再停留于简单参与、体验等形式上,而是以家长助教为契机,让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助幼儿的真发展,提升家园共育的实际效果。期望“家长助教”这一共育活动,能构建和谐的家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