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彦君,杨美玉,李 源,熊 颖,彭 洋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随着国内外对于乡村聚落研究不断加深,研究学者们认为精确的阐述空间的发展规律和空间实操指导的效度才能完成对于空间的完整认知。从目前量化研究发展的趋势来看,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因形论形”,而希望能够进一步的分析其形态与影响其形态的因子的关系。本文通过量化研究并结合其所在的地域性探寻探寻桃坪羌寨传统民族村落的空间演变特征,希望对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以及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为相关领域提供专业化的研究思路。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处于一个典型的封闭式的中高山峡谷区内,建于清朝之前,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2008年的汶川地震导致多座民居受损严重,空间格局和建筑肌理却依旧保存完整,历史的空间得到留存。
现状研究多以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空间等进行的定性研究,亟需从量化角度对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提出客观认知,更科学的进行桃坪羌寨的保护与开发。
起源(清代之前):为满足防御性的需求,村落最初起源与距离河流较远、毗邻山体的坡地,民居紧密聚集在碉楼周边。
发展(民国时期):大部分民居依然紧密围绕碉楼集中分布,村落呈现向外发展扩张趋势,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张,其余民居散落周边,耕地围绕。
进化至今(2008年):由于防御需求相对减弱,村落向河谷扩张,集中布局。至2008年地震后,村落东边重建新寨,桃坪老寨的空间形态、建筑肌理基本定型。
本文主要运用了景观生态学、空间句法的两种主要方法对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
景观生态学虽然主要研究的是景观边缘效应,认为边界区域由于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复杂多样,呈现出多种生物共生的状态,生物在此的密度也有显著变化[1]。但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结构模式与聚落形态的同构性,是本文借鉴景观生态学通过形状指数的分析,研究村落不同时期的空间形态特征的方法,探究村落空间演变的重要依据。
本文主要运用了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村落外边界形态演变[2]、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形态演变[3]两种方法,分别对桃坪羌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详见表1。
3.1.1 桃坪羌寨外边界形态的定性研究
桃坪羌寨边界为混合边界,由人工边界以及自然边界包围,南北西方向均受自然边界限制;人工边界主要以道路与街巷为主,西边边界较稀疏,东边较密集。整体呈现南北西边界明显,东部边界较为发散,并且南北纵深较东南横扩短,呈扁长形形态(图1)。
3.1.2 桃坪羌寨外边界形态的定量分析
本节主要基于桃坪羌寨的演变过程进行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
(1)由长宽比(λ)初步定量。
经过演算,桃坪羌寨从清代一直到2008年逐渐由团状转向有带状倾向的团状聚落(表2),其中民国时期具有较为显著的团状特征(图2)。
(4)缺少政府扶持。基于传统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出台仍然侧重于国有企业,缺少与民营企业相关的扶持政策。在市场准入标准方面,仍然存在各种限制因素,导致民营企业无法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
表1 量化研究方法表格
图1 桃坪羌寨边界特性分析
(a)清代时期 (b)民国时期 (c)2008年 图2 桃坪羌寨总平面外接矩形
清代民国现状长轴/m69.741112.387453.844短轴/m49.462100.435298.844长宽比(λ)1.4101.1191.5184边界形态以团状为主控特征的聚落以团状为主控特征的聚落带状倾向的团状聚落
(2)形状指数。
以椭圆与圆为代表计算其形状指数S(图3),得到三组形状指数并汇总(表3)。
(3)形状指数的加权。
将桃坪羌寨三个时期的边界形态(图4)计算汇总并计算,得到以下结果(表4)。
结合下表以及桃坪羌寨历史发展过程可知,桃坪羌寨从清代开始呈现一种存在团状倾向的指状聚落,伴随不断发展,
(a)清代时期 (b)民国时期 (c)2008年 图3 桃坪羌寨边界形态的特征
村名理县桃坪乡桃坪村(清)理县桃坪乡桃坪村(民国)理县桃坪乡桃坪村(现状)面积/m210837.01635468.763552069.9573周长/m399.6787928.90182376.3959长轴/m69.741112.387453.751短轴/m49.462100.435298.844长宽比λ1.4101.1191.5184圆面积/m210837.01635468.763552069.9573圆指数S1.05951.41002.5594椭圆面积/m210837.01635468.763552069.9573椭圆指数S1.05951.41002.5594
(a)清代时期 (b)民国时期 (c)2008年 图4 桃坪羌寨边界形态的形状指数
空间逐渐围合、充实,民国时期形成明显的团状聚落。在接下来的发展途中受到山地河流等自然边界或者其他人为边界引导,逐渐向东南侧发展,形成有带状倾向的指状聚落(表5)。
3.2.1 桃坪羌寨的发展轴线演变
将村落重要节点于轴线模型图中叠加分析(图5),发现从清朝时期到2008年,整合度最高的轴线向南偏移,与国道旁的入口空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且由于东边新寨的建设,东西向联系的通道增加,轴线整合度也变大。如图6所示,在清朝时期,整合度较大的轴线上多为寺庙、水磨、古树等生活性的节点,整个羌寨的结构较为内向,具有极高的防御性;在民国时期,房屋渐渐往南扩张,新增的议事厅和农耕活动的发展使得南北向发展的轴线可达性变高;而到了现代,人们的需求趋向经济交流,村落的外围道路的整合度不断增大,与东侧新寨的联系尤为密切。
表4 桃坪村边界形态的边界指数
表5 桃坪村边界形态
3.2.2 桃坪羌寨的中心演变
如图7所示,从清代到现代,中心在不断移动和变更。清代时,中心处在比较内向的区域;到了民国时期,房屋逐渐向西边的河流延伸,此时中心稍微往西边偏移;2008年时,房屋已经往南发展直至国道,中心随之偏移。从实际调研来看,此处是寨内规模较大的活动广场,周边还分布着桃坪羌族文化博物馆、议事厅等重要建筑。由此可以看出,村落的生产功能结构会对村落的空间结构产生极大的影响。桃坪羌寨的农业结构已渐渐被削弱,更多地被旅游产业取代,旧寨的中心由寺庙、水磨等构成的“传统生活空间”转向了观光展览功能为主的“对外现代空间”, 村民的生活轨迹已渐渐被游客的路线淡化。
(a)清代时期
(b)民国时期
(c)2008图5 桃坪羌寨轴线模型
(a)清代时期
(b)民国时期
(c)2008图6 桃坪羌寨空间节点图
(a)清代时期
桃坪羌寨位于杂古脑河滩与山坡交接的坡脚处,背靠自然山体,适宜建设用地较少,清代时民居紧紧围绕碉楼布置为团状聚落(图8)。随着历史变迁,村落为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村落自上而下发展,从最初紧邻山体向河谷延伸,同时向四周小块平整用地分散,最终形成整体具有带状倾向的指状聚落的整体空间形态。
图8 山水格局
桃坪羌寨整体阶梯状的空间布局不仅仅受地形限制,也包括羌族自身专一民族信仰的影响。羌族人具有对自然万物的原始崇拜,信仰自然,在顺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生存空间,从空间格局到建筑形式最大限度融入自然,顺应地形地势。
最初,桃坪羌寨建筑布局紧凑,层层递进,村落整体呈现紧密团块状,聚落边界在空间上比较紧凑。随着社会变迁,川西地区民族之间冲突逐渐减少,走向和平,村落防御需求逐渐弱化,民居开始逐渐分散,整体空间肌理呈现更开放的态势。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空间句法量化方法理论,对桃坪羌寨整体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作出研究和表述,结合地域因素对空间形态的演变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桃坪羌寨从清代开始呈现一种存在团状倾向的指状聚落,后于民国时期形成明显的团状聚落,随后的发展受到山地河流等自然边界或者其他人为边界引导,逐渐向东南侧延伸,形成有带状倾向的指状聚落;(2)桃坪羌寨整合度最高的轴线和中心渐渐南移,与国道旁的入口空间和东侧新寨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表明后期的交通发展对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受不同时期的多种因素与行为主体的综合影响,后期的规划可采用量化的方法解读传统民族村落生长的内在规律及影响机制,以对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研判,对未来规划工作的进行提供理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