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186例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特征与预后分析

2019-11-06 11:14周潮平汤代彬汪大田高斌马军袁建伟蒋鹏黄利娟张亚铭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脉管转移率生存率

周潮平,汤代彬,汪大田,高斌,马军,袁建伟,蒋鹏,黄利娟,张亚铭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 1.肿瘤外科 2.病案管理科,安徽 安庆 246000)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农村,胃癌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1-2]。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概念,自1963年由日本胃肠病学会(JSGE)提出,定义为肿瘤位于胃壁黏膜层(T1a)或黏膜下层(T1b),无论病灶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者[3]。在日本和韩国,EGC检出可达到60%,然而在我国,大部分患者确诊胃癌已属进展期,EGC的诊断率不到10%。EG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局限于黏膜层无淋巴结转移的EGC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可接近100%[4],然而EGC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则严重影响患者预后[5]。因此研究E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对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延长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0年10月—2018年12月所有施行根治性手术的EGC病例,探讨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EGC预后的影响,为EGC的手术治疗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肿瘤外科自2010年10月开始对所有胃癌手术患者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2017年开始建立云端数据库,由专人负责登记,包含患者基本信息、检查结果、手术过程、术后病理、后续治疗、并发症及随访信息等一系列完整资料。2010年10月—2018年12月共登记EGC患者186例,其中男135例,女51例,男女比例2.6:1.0;年龄28~85岁,平均(61.0±10.7)岁。所有患者均行D1+或D2根治手术,行近端胃切除术21例,远端胃切除术111例,全胃切除术54例。所有患者术后标本处理、淋巴结分组、分站均按照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4版及日本胃癌指南第4版进行重新评估。

1.2 研究内容

分析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肿瘤部位、最大径、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总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年龄分为<65岁和≥65岁;肿瘤部位分为胃上1/3、胃中1/3以及胃下1/3;肿瘤最大径以2 cm为界点分为≤2 cm与>2 cm;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浸润深度分为T1a和T1b;分化程度分高、中(包括高-中分化)、低分化组(包括中-低分化),黏液腺癌、黏液细胞癌及印戒细胞癌归为低分化癌。总淋巴结清扫数目分为不足15枚组及15枚以上组。

1.3 随访

通过数据库管理员电话随访以及患者门诊复查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点为患者死亡,随访截至2019年2月,随访时间2~95个月,中位随访37.3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对χ2检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淋巴结转移情况

186例EGC患者行D1+或D2根治手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3~46枚,平均20.4枚,其中17例患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本组EG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9.1%(17/186)。17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检出阳性淋巴结1~8枚,共44枚,平均2.5枚。16例仅出现第1站淋巴结转移,1例同时出现第1站和第2站淋巴结转移(第2站转移发生于第8a组);12例转移淋巴结仅累及1个组,3例转移淋巴结累及2个组,2例转移淋巴结累及3个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为第3组共11例(5.9%),其次为第4组和第6组各5例(均为2.7%)(表1)。

表1 17例淋巴结转移EGC患者资料Table 1 Data of the 17 EGC patients with lymph metastasis

2.2 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本组黏膜下癌(T1b)淋巴结转移率15.1%(11/73),高于黏膜内癌(T1a)淋巴结转移率5.3%(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7,P=0.023);病灶最大径>2 cm者淋巴结转移率14.3%(11/77),高于病灶最大径≤2 cm者的5.5%(6/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0,P=0.041);伴有脉管浸润组淋巴结转移率50.0%(5/10),高于无脉管浸润组6.8%(12/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47,P=0.000);总淋巴结清扫≥15枚组淋巴结转移率12.5%(17/136),淋巴结清扫<15枚组无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9,P=0.009)。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与EGC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表2)。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因素:浸润深度、最大径及脉管浸润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淋巴结检出数目受主观因素影响不纳入分析),结果显示,有脉管浸润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表3)。

表2 EGC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n(%)]Table 2 Un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GC patients [n(%)]

表3 EGC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GC patients

2.3 随访及生存结果分析

全组1 8 6例患者具有完整随访资料1 7 3例(93.0%),失访13例,随访时间2~95个月,中位随访37.3个月。截至2019年2月,173例患者中7例死亡。全组EGC患者3年累计生存率96.1%,5年累计生存率92.4%。其中淋巴结转移组17例(死亡2例),无淋巴结转移组156例(死亡5例),无淋巴结转移组3年累计生存率97.1%及5年累计生存率95.5%,高于淋巴结转移组的87.5%及65.6%,但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生存曲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8,P=0.115)(图1)。

3 讨 论

目前国内文献报道的EGC检出率差别较大,波动在5%~21%之间,这可能与各地患者经济水平及医疗条件有关[6]。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报道日本与韩国EGC的比例能达到50%以上[7-9],杨映红等[10]报道一组1972—2003年间2 79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病理资料,其中EGC患者158例,所占比例为5.65%。王聪等[11]报道一组2002—2007年3 108例胃癌患者手术资料,其中EGC患者467例,所占比例为15%。最近10年,本院EGC检查率明显上升,但是各地区仍然存在明显差异[12]。本组资料时间跨度为2010年10月—2018年12月,共登记EGC患者186例,EGC占同期胃癌患者百分比为15.2%。考虑到有相当部分患者确诊EGC后直接行内镜下治疗,EGC实际的检出率应该高于这个数值。虽然与日本、韩国比仍有差距,但随着民众观念的改变以及胃镜检查的普及,相信今后的文献报道的EGC检出率还会逐年上升。

影响EGC预后最主要的因素是区域淋巴结出现转移[13]。文献报道: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仅为3%~5%左右,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可达10%~25%左右[14-16],不同位置[17]、不同年龄[18]的EGC淋巴结转移又有不同。本组研究显示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5.3%,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15.1%与文献报道相仿。王力等[19]报道一组242例EGC患者,淋巴结转移22例(9.1%),其中转移率最高的为第3组及第7组,各8例,其次为第1组和第6组,各4例。本组患者17例淋巴结转移者16例只出现第1站转移,1例同时出现第1站及第2站转移,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为第3组共11例(5.9%),其次为第4组和第6组各5例(均为2.7%)。仔细分析出现第3组淋巴结转移者病灶主要位于胃体及胃窦部,说明对于胃体、胃窦部的EGC,胃小弯-胃左血管可能是重要的淋巴结引流途径,对于此类EGC患者,手术要规范清扫第1站,特别是第3组淋巴结。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EGC出现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有无脉管癌栓有关[14,20-24]。武治铭等[25]通过对157例EGC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均为影响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王力等[19]证实肿瘤浸润深度与有无脉管癌栓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其实验中并未发现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但其结果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也有研究[26]认为EGC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但是女性(特别是绝经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考虑不同研究样本选择会有偏移导致最终结果有些误差。本组研究经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浸润、肿瘤最大径以及脉管浸润与EGC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是独立危险因子。提示我们临床上对于浸润至黏膜下层、最大径>2 cm的EGC应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若内镜治疗后发现有脉管浸润,应果断追加外科根治手术。

众多文献已表明,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评价胃癌手术质量及根治度的标尺[27-28]。第5版UICC/AJCC分期系统就提出将胃癌术后清扫淋巴结数目不低于15枚作为准确评价淋巴结分期的必要前提,NCCN胃癌指南亦推荐胃癌D2根治术至少检获15枚淋巴结[29]。然后对于EGC行D1或DD1+手术往往未必能达到检获15枚淋巴结的要求。本组186例EGC淋巴结清扫数目<15枚有50例,淋巴结清扫≥15枚有136例。值得注意的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17例均出现在淋巴结清扫数目≥15枚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5枚组无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上对于EGC患者,若手术清扫淋巴结不足15枚,有可能漏检阳性淋巴结,从而难以正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及预后。

韩国学者[30]的研究显示,无淋巴结受累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95%,1~3枚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88%,3枚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77%。本研究结论与之相仿,全组EGC患者总体3年累计生存率96.1%,5年累计生存率92.4%,但是伴有淋巴结转移者3年及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7.5%及65.6%,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97.1%及95.5%。可能是样本量较少的缘故,淋巴结转移组仅17例且截至随访截点已有2例出现死亡,故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生存曲线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随访。

综上所述,EGC发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以及脉管浸润有关,临床上对于浸润至黏膜下层、最大径>2 cm的EGC应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若内镜治疗后发现有脉管浸润,应果断追加外科根治手术。外科手术必须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特别是第3组淋巴结的清扫,总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不应低于15枚。

猜你喜欢
脉管转移率生存率
可切除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脉管癌栓对区域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ⅠB~ⅡA期宫颈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麻黄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标准汤剂为基准建立丹参的质量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