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佳
中风急性期为临床常见病,并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救治能力的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因本病引发的相关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能力下降,其中以肢体功能障碍最为常见[1]。常规西药治疗办法不多,多是采用康复训练,而上肢更加重视精细化治疗,恢复要求相对更高,故我们利用中药配合康复手段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昌图县中心医院内科进行治疗的60例中风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及治疗前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诊断标准:西医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0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与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等标准进行相关诊断[2,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与观察1组比较,a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30~75岁;③无严重的循环、免疫、呼吸等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者;④患者有自主行为能力,无精神障碍;⑤患者首次发病,或二次发病上次未遗留上肢功能障碍;⑥患者及直系亲属均自愿同意。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等相关标准者;②入院前已发生感染,且未能有效控制;③来院前已接受过系统治疗者;④符合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指征者;⑤对有吞咽困难不能服药者;⑥患肢肌力≤1级;⑦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观察1组给予常规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并行肢体康复训练,1次/d。观察2组在观察1组基础上减少抗血小板聚集药,加入补气扶正汤(黄芪50 g,地龙15 g,当归20 g,川芎20 g,桃仁15 g,红花15 g,赤芍20 g,党参30 g,牛膝20 g,全虫10 g,茯苓20 g,白术20 g,天麻15 g,桂枝10 g、桑枝10 g),2次/d,150 ml/次,两组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后FMA 评分及临床疗效。采用FMA 进行评分,总分为66 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价相关症状改善情况,治疗4 周后积分较治疗当天降低>90%为治愈;降低70%~89%为显效;降低30%~69%为有效;降低<3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2 组治疗后FMA 评分高于观察1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 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1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观察1组比较,aP<0.05
中风急性期为临床急危重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对疾病认识与急救能力的提高,死亡率近年来迅速下降,但对中风引发的并发症治疗手段较为有限,导致致残率未见降低。而因生活压力、饮食结构改变、不良嗜好等因素中风发病率逐年上升,使得因中风致残人群不断增加。故如何降低致残率,或提高中风急性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因国家地域广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急诊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受益人群只占符合标准人群的3%。而西医内科治疗效果有限,后期有条件者多进行康复治疗,但因国情及经济条件等因素,能够坚持康复训练>2 个月者寥寥无几。多是治疗2 周后回家口服用药。而病后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其中最重要的是肢体能力的恢复,其中下肢侧重行走,上肢更加重视精细化能力的恢复,相对下肢更为复杂。故我们开展利用中药干预提升患者上肢功能,使患者重拾希望,减轻家庭负担,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
从为期4 周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观察2 组治疗后FMA评分(40.36±7.12)分高于观察1 组的(35.98±8.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 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观察1 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效果确切,且对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更加明显,在心理上的作用更加突出。中风之后,气血多伤,气虚尤甚。气虚无以血行,血行不利,而见血脉痹阻,不能濡养四肢百骸而致半身不遂,日久难复。因气虚,阳气不能行,血瘀不濡筋,故见偏身瘫软、麻木;若阴亏血少,风阳内动,则见肢体强痉,屈伸不利。因此使用补气扶正汤,本方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补气、活血、通络,重用补气药加以少量活血药,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因此重用黄芪以补气,配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等养血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君药黄芪药理学研究认为其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能够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加用桑枝可通利关节,对上肢肢体麻木及疼痛具有良好的作用,如《本草备要》中云:“其利关节,养津液,行水去风。”而桂枝引药上行,已达患处,且通阳化气止痛。如治疗中出现明显口舌斜,可加白附子、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患侧肢体浮肿者,可加茯苓、泽泻、防己等淡渗利湿;若下肢瘫软无力甚,兼见筋脉拘急,腰膝酸软者,为肝肾亏虚,可加桑寄生、川牛膝、川续断、鹿筋、杜仲等补益肝肾[5-8]。
综上所述,中药干预中风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疗效,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较常规治疗更容易恢复肢体功能,值得在经济基础一般的基层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