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峻蒂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认知过程,提问贯串整个过程始终。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巧妙提问,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角度,而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向教师质疑,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一个好的问题起到一举多得的成效。可是如果提问太简单或太深奥或随意性太大等都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那在数学课堂上怎样来设置问题呢?
一、问题设置应有目的性
提问题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給学生提出问题,给于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具有目的性。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这一部分时,教师应设计系列提问:谁能回忆一下,因数与积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一个因数变为整数,那积会怎么变化呢?但如果教师盲目提问,或者学生的回答就会无从入手或者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数学课堂上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判断式的提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表面看,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
二、问题设置应具有质量性
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三、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最重要的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练习课堂教学中,如果整个课堂只是学生练习教师讲解,学生很容易出现听课的疲软。这时如把这些练习分成几类,并适当地设置问题,将课堂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跌宕起伏,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计算可以分为直接写出得数、改错等形式,同时设置提问:看谁能先完成取得小红旗或看谁能当一个优秀的小法官等。
四、问题应具有针对性
问题的设置应遵循量力性原则。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个性与不同的水平,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教师在提出的问题难度应符合学生实际,既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出来,而不是太难或太容易。提问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对于优生应设计一定难度的问题而对于差生也应设计他们能回答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内容教学中,对于这一内容提问设置,如果是优生就可以直接提问:怎样推导出这一公式的?但如果是差生,那提问可设置成几层: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下后平移到另一边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与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设置让不同类的学生都能够回答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五、课堂提问提问对象明确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先请学生再提出问题,这样让其他学生认为与自己没关系,而不在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力求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一般情况先提出问题后再指名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先让中等生回答,可多请几位来回答,再请好的学生来补充。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一内容的计算方法总结时,教师可让中等生先说,再让优生来补充。
六、课堂提问后适当停顿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思考的时间,并不是教师一提问学生应能马上回答得出来的。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开始或象征性的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后抽答,结果只能让部份优生来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的提问或一知半解,最终只能由教师灌输获得知识。因此教师提问后,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宜匆匆指定学生来回答。或当某一学生回答不出来,马上请别的学生来回答,而让其旁听。
七、课堂提问应表述清楚
提问是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平台,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不是让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去分析教师的提问究竟是什么意思。因此教师提的问题应简明易懂,问题尽量一遍清晰到位,不复述,以免增加学生无谓的思考,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和养成学生上课不注意学生提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