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东 曹洪俊 李荣花
摘 要:近几年来,中国各花生主产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白绢病频发对花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从花生白绢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这3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选种整地、合理轮作、测土配方、合理施肥、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花生白绢病;发病症状;发病条件;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930035
引言
花生作为中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多个地区都有种植,花生种植生产情况会对相关产业链产生直接的影响。白绢病是花生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受气候变化、耕作变革、种植范围等方面的影响,白绢病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强,严重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发展,因此对花生白绢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花生白绢病的发病症状
如果在发苗期出现白绢病,最先出现发病症状的区域一般为根部,随后茎基部会变成褐色并且伴随软腐症状,表面也会长出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当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圈后,幼苗就会逐渐出现萎黄状,最终枯死。如果在成株期出现白绢病,会直接从茎基部开始,当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完全覆盖病部后,就会逐渐蔓延到植株的中下部茎秆,尤其是在分枝、植株间蔓延速度最快。此时如果土壤潮湿郁蔽,病株周围的土壤也会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发病后期,菌丝体中会出现球状菌核,叶片变黄,边缘焦枯,最终枯萎,不仅如此,茎基部也会出现腐烂、皮层脱落等情况,且果柄、荚果部分也会长出白色菌丝。
2 花生白绢病的发病规律
从花生的发苗期开始到收获期结束,都有可能发生白绢病,主要发病区域在荚果、茎基、生根等部位[1]。作为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这种病菌会以菌核、菌丝的方式寄生在土壤或者病残体上越冬,因此一些花生种子也会带有病菌。此外,病菌可以依靠流水或者昆虫进行传播。花生白绢病的危害较大,一旦入侵,就会不断积累,防治、根除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根据泗水县中册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普查结果来看,6月下旬,花生田间会开始出现白绢病病株,此时发病部位大多在植株根茎基部。7月中旬,病原菌核、菌丝繁殖生长速度较快,而且会再次侵染花生植株,导致发病部位蔓延扩大,从茎基部扩大到分枝间茎秆的中下部,白色菌丝层覆盖发病部位或者地表层。8月中旬会达到发病的最高峰,植株叶面会出现大面积脱落或者整株枯死的情况。
3 花生白绢病的发生条件
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影响花生白绢病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气候、品种、连作重茬、土壤肥料、栽培管理等,其中气候是诱发白绢病的主要因素。根据泗水县中册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调查显示,白绢病在温度25~35℃、空气湿度90%~100%、土壤含水量为40%~50%中生长最快。即在雨量较大、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白绢病病菌生长速度极快,可以说温度和湿度决定了发病的早晚和轻重。除此之外,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品种的抗病性、耐病性较强,比如:商花5号、中花16号,相反远杂9102、宛花2号的发病概率较高。在实际调查中还发现,新种植地发病率较低,即使发病对产量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而连作重茬种植区域如果发病,会导致病情加重,还会影响到整体产量。如果将花生和禾本科进行轮作病情较轻,如果是甘薯、棉花轮作则整体发病较重,此外春播发病较重,夏播发病较轻。土壤肥料、栽培管理也会对白绢病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单独施加氮肥、磷肥或者土壤呈偏酸性,病情有可能加重,而施加复合肥或者施加“有机肥+化肥”可以有效改善病情。地势低凹、排水不畅或者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杂草较多、植株倒伏等情况,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者诱发白绢病。
4 花生白绢病的综合防治
4.1 选种整地
由上可知,在种植前要选择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比如:丰花1号、花育16、花育17等,同时还要保证种子无病,需要认真筛选、晒种、剔除发霉和秕种,并且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可以采用菌核净、多菌灵、灭菌唑、禾佑完成拌种,需要注意的是100g药剂搅拌20~25kg的花生种,从源头上抑制病菌生成。同时还要在地表撒施杀菌剂以达到消灭菌核的目的,杀菌剂要严格按照相应的配比使用,分别为甲基硫菌灵、甲基立枯磷、菌核净、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化学药剂,搅拌均匀后施加在土表面,可以降低白绢病的发生。在完成花生收获后,还要及时的深翻土地冻垡,并利用70%甲基硫菌2kg/667m2,加细土搅拌均匀后撒于土中,可以消灭残留病菌,减少田间越冬菌源[2]。
4.2 合理轮作
轮作是一种生物學措施,既能够让土地得到利用,同时也可以让土地得到养护,需要注意的是,和花生一起轮作的植物要慎重选择,尽可能的避免重茬,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这一培养原则。轮作可以让土壤养分更加均衡,同时防止病虫害发展,让土壤性状得到改善,尽可能的保持、提高、恢复土壤肥力。比如:在发病率达到10%时,就要及时实行轮作,轮作时间控制在2~3a,如果土壤发病较为严重,要和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且轮作时间要控制在3a以上,从而有效减少菌源积累,降低发病概率,为后期花生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4.3 测土配方
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一种技术体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以及作物需肥规律,协调好土壤、肥料、作物3者之间的平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证花生均衡吸收各种营养,同时还可以实现用地、养地,最终达到少肥、环保、高产、优质的目的。
4.4 合理施肥
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锌肥、钙肥、生物菌肥之间的施用要按照科学的标准,避免过度施肥,或施肥不足,对花生生长造成的危害。在实际应用中,适当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可以有效抑制白绢病的繁殖发生,并且能促进花生植株、根系生长,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达到控制白绢病危害的目的。例如:某花生种植户采用了有机肥45t/hm2、草木灰7500kg/hm2,氮肥120kg/hm2,P2O590kg/hm2,K2O82.5kg/hm2,硼肥15kg/hm2。根据实际调查,在施用后发病率明显降低,病情指数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4.5 田间管理
除了上述措施外,需加强田间管理,保证通风透光,建立良好的田间排灌系统、设立田内沟、外围沟,保证雨季可以及时排水,不会出现积水,同时在旱季也能够保证浇灌工作,彻底切断病原菌通过流水传播。生长中期还要除草防荒,最大程度避免病菌传播,7月中旬进入植株旺长阶段,要尽可能地抑制徒长,在株高达到35cm左右及时控旺,植株最高控制在45cm左右。同时还要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创造有利于花生健壮生长的气候条件,控制白绢病发生。除此之外,如果发现病株要及时的拔出,带出田外进行销毁,避免侵染范围扩大,花生收获后也要及时的清除病株残体,避免病害积累传播[3]。
4.6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白绢病综合防治中较为主要的一种,一般应用在病害发生初期,一般可以应用在7月上旬发病前,每隔7~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3~4次,药剂可以混配使用或者交替使用。药剂的选择极为重要,可以采用240g/L噻呋酰胺1500倍或者采用混合药剂,比如将菌核净、多菌灵、扑海因等混合在一起,还可以使用好力克代替多菌灵完成配制,每次用药3000~4500g/hm2。需要注意的是相连地块要共同防治,避免病菌残存、繁殖、扩展,以此压低病情指数。此外,在花生下针期可以使用粉锈宁乳油或者多菌灵可湿粉剂对根茎部,每穴100~200mL,根据病情灌溉1~2次,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流行。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实际种植花生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科学防治花生白绢病,导致白绢病呈加重趋势,那么就会对花生产量、品质造成直接的影响。通过本文分析,结合实际经验,可以从选种整地、合理轮作、测土配方、合理施肥、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方面入手,开展综合防治策略,以促进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花生白绢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9(01):187-188.
[2]靳秋生,刘国栋,刘骏.焦作市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初探[J].农业科技通讯,2018(02):195-196.
[3]张明红,张李娜,谭忠.花生白绢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8(01):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