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防控对策

2019-11-05 08:23牛芳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电信诈骗防控对策网络

关键词 网络 电信诈骗 组织犯罪 防控对策

作者简介:牛芳,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刑检三部,书记员。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283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跨地域、跨时空的人际互动,在服务民生的同时,也为犯罪的产生提供了温床。随着电信诈骗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类犯罪已经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电信诈骗的危害不容小觑,其发案数量高、破案难度大、受害群众广、追赃困难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社会安全感,破坏了社会风气。本文试从电信诈骗的概念切入分析电信诈骗的特点,探索打击治理电信诈骗以及对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概念 

电信诈骗犯罪,本文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分子利用电话、网络、短信等现代电信技术手段,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诈骗活动,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规律特点

(一)作案手段科技化程度较高,作案手法不断翻新

电信诈骗犯罪的作案手段不断更新,从过去的花很少的钱利用手机、短信群发、运用各种网络载体地毯式发布虚假信息,借助银行ATM机或者网上银行进行转账打款,到现在犯罪团伙采用一号通、400电话、伪基站,运用VOIP网络电话技术设置虚拟号模拟语言提示等诈骗技术。电信诈骗紧跟科技发展,不断升级翻新作案手段,致使此类犯罪的欺骗性大、反侦察能力更强。作案人员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受害人的个人信息,编造作案剧本,在行骗过程中利用受害者的真实身份和个人信息,不同的犯罪人员分角色扮演、冒充、模仿公检法工作人员、国家机关的热线号码、总机号码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以受害人涉嫌犯罪为由,没收受害人银行存款威胁、恐吓被害人,诱骗被害人转账资金到指定账户;或者犯罪分子通过网聊、电话交友等手段掌握了被害人的个人信息,通过不停地反复骚扰或其他手段使被害人手机关机,之后利用手机关机时间,犯罪分子以医生或者警察的名义与被害人家属通联系,称被害人生病或者车祸住院正在抢救,甚至声称被绑架,使得其亲属汇款到指定账户急救。特别是大学生与父母分隔两地,极易成为这种电信诈骗手段的实施对象。各种作案花样随着科技进步层出不穷。

(二)地域辐射面广,打击难度持续加大

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境外,地域辐射面越来越大,造成电信诈骗犯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布消息的范围很广、侵害面和损失面大。综合看,该类案件点多、面广、绝大部分都是跨省、跨境、甚至跨国作案,犯罪人员也从单一的局地人员作案扩展到与境内外人员相互勾结,造成打击难度持续加大,调查证据、获取证据、抓捕、审查难度不断提高,破案困难。

(三)犯罪集团组织结构严密,分工明确

近年來,电信诈骗犯罪越来越多的是团伙作案,反侦察能力变得的越来越强,犯罪分子一般采取非接触式远程操控,犯罪团伙内部有着很严密的组织结构,从接触的各个案件中发现,此类诈骗方式通常采取企业化模式运营,内部结构组织分工明确、严密。有的负责招聘,有的负责话术“编剧”,有的负责培训,有的负责打电话“角色扮演”进行诈骗,有的负责组织内部财务,有的负责洗钱。下一道工序根本不知道上一道工序的情况,操作过程非常迅速、隐蔽,各个环节独立运作,分工精细、配合默契,呈现流水线式作业流程。此外,成员还会就底薪和提成等问题与团伙达成一致。即使被抓,反侦察能力依然很强。

(四)犯罪隐蔽性强,涉案资金转移快

电信诈骗是隐蔽性强的非接触式的诈骗手段,手机短信、电话语音、网络就像一张时时刻刻张开的无形大网,无时不在等待着警惕性低的民众陷落其中。不同于以往的诈骗方式,有着固定的作案时间、地点、犯罪分子与被害人都是面对面的接触。电信诈骗的犯罪空间、地域更加宽广。作案人员在A地,被害人在B地,负责转账的人在C地,取款人则在D地,分工明确,运作迅速,被害人完全不清楚到底作案人有几个,到底是谁,犯罪隐蔽性强。一旦被诈骗,涉案资金转移速度极快,犯罪分子对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便捷的转账工具极为熟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骗取的涉案金额快速转移,即使被害人报案,也难以挽回。

(五)地域特征突出

在一些案件中发现,电信诈骗的地域性特点突出,犯罪分子往往以血缘、宗族、朋友关系纠集成团伙,组成核心势力,在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高发地区,一夜暴富的经历刺激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通过老乡、亲朋间的“传帮带”形成了特点不同的地域性电信诈骗。

三、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提高民众防范意识,不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被害人过错是电信诈骗犯罪既遂的重要条件。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才是更有效地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方法。为了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应加强法治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建设,从而提高民众对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和处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进行自救和寻求法律帮助并且减少、杜绝犯罪分子犯罪意识的产生,减轻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危害后果。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电信诈骗犯罪此种特征性强的犯罪,要更应该注重普法、防范宣传力度。利用广告、广播、报纸、网络视频等媒体传播渠道,宣传电信诈骗的危害,预防、杜绝电信诈骗犯罪。通过扩大宣传力度和宣传空间,让更多的民众知道电信诈骗的套路和电信诈骗的危害,防微杜渐,挤压电信诈骗犯罪的活动空间,减少电信诈骗犯罪的土壤,从根本上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将电信诈骗从萌芽状态中灭除。

(二) 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引导年轻人正当就业

在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中,存在着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和一些社会经验单纯、早早混迹社会的青少年。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由公安机关牵头,铲除电信诈骗犯罪,斩断犯罪链条,引导社会的媒体要尽其所能,通过定期定时播放防骗短片、防骗节目的办法来加强宣传电信诈骗的危害。引导年轻人正当就业。对于城市无业人员,应想方设法利用社区平台或者社会保障平台学习职业技能,鼓励正当就业或者帮助其自主创业。对于因经济形势不好在城市无法就业的农民工,一定要为其返乡提供便利条件,并扶持其回乡创业。铲除犯罪土壤,建设、改善社会文明风气。

(三)加强行业监管,不断加大打击力度

加强金融、网络、电信等与电信诈骗有关的行业的监督管理,公安机关要建立针对性强的保护措施和方案,强化对网络通讯方面的监督管理,如严格电话卡、银行卡等实名登记制度,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管理。从严、从重处理对以金钱、物质或其他利益为交换条件出售、倒卖个人信息的组织或个人。联合相关行业专业人员对电信诈骗案件深入研究,让专业人员就怎样预防和控制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提出相应建议并且加以实施,落实到实处。结合电信诈骗的相关案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立行业与司法机关的信息互通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电信诈骗的发生。针对电信诈骗犯罪技术手段和电子支付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公、检、法等司法机關应协调配合,不断的加大科技人员和现代化装备的配备,建立专门的专案组,加强相关电信高科技人才的运用,不断提高和实现侦查手段的科技化和智能化。全面严防加大打击和控制电信诈骗,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特别是对新型电信诈骗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依法从严、从快打击、惩处电信诈骗犯罪。

参考文献:

[1]陈飞,李永瑞.关于电信诈骗犯罪的剖析与预防[J].云南大学学报,2016(6):77-78.

[2]邹欣原,邵俊程.论当前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控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3]王小洪.浅论跨境电信诈骗案件证据体系的构建[J].公安研究,2012(12):37-44.

[4]杨正鸣.网络犯罪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7 .

[5]陈金林.有组织犯罪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C].中国犯罪学年度会论文集,2010:625- 628.

猜你喜欢
电信诈骗防控对策网络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