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成
【摘 要】一个民族的特殊品格是由文化所塑造的,而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品格,则是由其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思维决定行为,思维方式是形成不同音乐文化的内在成因,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文化,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文化体验。作为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科需要以何种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是每一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146-02
所谓教育,主要是指培养人的活动。传授音乐及音乐艺术审美的活动方式即为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本质及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向来有“礼乐之邦”的美称,在古代孔子就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积淀的精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努力提高文化内涵。音乐学科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等领域的举措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维方式
自20世纪初、尤其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全盘西化,音乐教育中也相继出现“欧洲中心论”,从而使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成为人们主流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优势却被遮蔽或丢失。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多是在西方理性的、逻辑的思维传统下形成了西方的音乐审美观,并带着西方的“音乐耳朵”、用西方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来解读和诠释中国的传统经典,势必会出现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不好听或不喜欢等现象。如,当今中国众多的年轻人对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带有古代韵律的节奏不欣赏或者有抵触,主要是由于没有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没有从中国人的传统视角和审美观解读中国音乐,没有进入中国人的思维感知方式,而是用西方人的眼光或西方音乐的审美感知方式来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样就产生了音乐理解上的偏差。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求当代的中国学人回归中国传统思维,并树立中国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形成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并运用于日常的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之中,这是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复兴的核心所在,也是落实文化重心由“让世界了解中国”向“让中国走向世界”转移的关键。
中西音乐文化不同之本质就在于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审美气质和民族性格,不同气质和性格特点影响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和审美韵味。即不同的音乐文化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表述自己的音乐,不仅包括语言表达、音乐类型、音乐特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同的音乐话语体现着不同地域、不同音乐文化的深层思维方式,这是形成不同音乐文化的内在成因,同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音乐接受者的思维方式。在音乐作为文化之后,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家又提出了“音乐作为认知”,由此把音乐作为一种思维,其文化中的行为方式是在思维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探讨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了探讨音乐的行为模式和音乐结构的内在原因。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不仅应重视培养音乐的文化人,还应培养会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人,即除了要传授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验音乐的独特韵味以及了解音乐的相关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具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能运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并能担当或参与社会音乐文化的重建和音乐世界观的建构等。由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东西方的音乐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思考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首先要建立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维方式基础上来思考、认知中国音乐文化,不能用西方的审美思维方式来欣赏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否则就会出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读。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特别是能够形成中国人独具特色的审美思维方式,能够用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内在价值。
二、教学中融入儒家音乐思想的教育理念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它所承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伦理道德文化直指中国古代直至当代的核心价值理念。儒家文化不只是历史的,传统的,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如若脱离现实,儒学文化根本就不会有它今天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历史延续性,早该泯灭在漫长无情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儒学文化的人们受儒家文化熏陶,应该具有一个开拓的视野,对儒家文化有自觉性,即“自知之明”,懂得它的起源、興盛、衰落、运行和发展趋势,从而使自己获取顺应时势、增加选择能力的自主能力和有利地位。
儒家文化不仅只有不哀不伤、不淫不怒、执中守和的“中庸之道”和温雅和煦、淡雅自如的“君子之风”,还充满着“立志之基”和“处世之学”: 明心,养德,礼仁,修道,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儒家文化是充满斗志的积极向前的文化。与世无争、超然出世的道家文化显然无法携裹我国音乐教育大步向前,由是儒家文化大行其道。
(二)当代儒家音乐教育思想
许多人哀其不幸生存在科学信息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偏巧也是最坏的时代,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很容易在音乐领域中受到忽视。然而自民国时期以来,有一部分人并未忽略这部分,默默无闻地深入研究着中国音乐文化路向选择的哲学问题——未曾固步自封,从未轻言放弃,也曾怅惘迷茫,但不邯郸学步,拯救西方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摇摇欲坠的颓势,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会通欧洲、美洲、印度等他国教学,将“和谐精神”之“和”化而用之于当代中国礼乐文化中,构建尊儒和弘儒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在探索适合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孤独求索,踽踽而行。
儒家的教育强调礼乐并且认为礼乐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一种对礼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礼乐之教和礼乐之治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现实基础,也是未来基础。人格的养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将“乐”放在了最后一位,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一个位置。这种通过“乐”来凝结中国传统人文精神道路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借此知晓我国文化的来龙去脉,以传统来启蒙当代,达到“礼乐复兴”的文化自觉性。音乐教育體系是千千万万的音乐理论者和教育者倾注了毕生精力之结果,意味深长而且充满理性的思考,形式抽象而具体,效果统一而综合。是在音乐教育理论探索中用和谐的态度来完成国乐大业,还是在国乐建设中奉行调和的观点?所以,掌握中国式的音乐教育理念,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儒学文化和音乐文化相结合的音乐教育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三)儒家文化的音乐教育价值
音乐至善,至纯,至美,至真性情。在音乐中 ,哀乐相生;在音乐中,死生相易。音乐教育志在使音乐学习者由技术深入技术之后的精神,更有甚者,掌握音乐背后具体精神的具体人格。若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娴熟,只得其数,不得其意,不得其神,未免本末倒置:因为无法捕捉音乐的灵魂,所以无法通过音乐来受到教益。音乐和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世人找到人间正道最真实的存在,收获灵魂之净土。显而易见,追寻音乐之道路同时也是强化精神、完善心灵的道路。
儒家文化中,注重利用音乐来美化人类心灵,陶冶人类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儒家之仁之礼义教化,使个人成就为和谐之个人,人与人完善为和谐之人与人,社会发展为和谐之社会。儒家重视音乐,认为音乐和仁义之间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乐由心生”。儒家试图用音乐来教诲世人向善,也试图用音乐来打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音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延展性和拓伸性,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作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却在作为人际交往纽带的作用上优于语言的优秀音乐作品,无不传递着积极向上的能量,鼓舞人们勇敢前行。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重视的是一种内心体验,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理解和爱是音乐教育致力于传播的东西。这是一种“美育”----此时的音乐教育将关怀和爱播植于现在,必将受益在当前以及未来,利用现有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资源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音乐文化结合成为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并将儒家文化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当中,深远而博大。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和策略[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
[5]潘剑英.如何实现音乐教学的回归[J].中国音乐教育,2010(5).
[6]杨彦捷.指向公平的世界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10(7).
[7]中央音乐学院.情况简报,第六期(197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