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爽
【摘 要】东平渔鼓作为山东地区珍贵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因此,如何有效结合时代精神推进东平渔鼓的传承和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有鉴于此,本文从依托国家政策扶持、加强传媒宣介引导、结合教育平台这三个角度切入,提出了推动东平渔鼓创新传承的若干策略,以期为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平渔鼓;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76-01
东平渔鼓是产生于山东东平地区的一种特色民间音乐形式,由东口、南口、北口三大体系构成。渔鼓在民间也被称为道情,是由乐和曲共同构成的用于道教宣讲的曲艺形式。早在元明时期,道情就在民间得以盛行,在腊山道教的影响下,东平地区的渔鼓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东平渔鼓继承了民间老艺人的大官腔、寒韵唱法等显著的风格,时说时唱,声情并茂,深受百姓欢迎。从2004年开始,东平加强了对渔鼓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传承人、唱段、表演流程进行了摸底记录。2009年至2010年,有关部门着力加强了传承人才的培养力量,带动了经典唱段的传承工作。2011年至2019年,东平渔鼓保护工作的重点又转移到了创新曲目,开辟舞台,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现今,东平渔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为推动将来传承机制的变革,笔者认为还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拓展:
一、依托国家政策推动东平渔鼓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步加强,尤为关注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在此理念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传统音乐的保护工作。这也对东平渔鼓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东平渔鼓艺术要借助政策扶持,加强自身的内部发展。比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可与资源好、实力强的剧团进行联手,蓄积东平渔鼓的发展力量,借助好的资源平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此外,也可以和相同文化环境中的其它民间音乐形式进行创新融合,互相吸收促进,结成曲艺对子,在保持传统艺术核心风格要素的基础上,展开特色化的创新拓展。
二、加强传媒宣介引导,推进东平渔鼓创新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东平渔鼓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存,所以无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对东平渔鼓的宣传,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方面,借助现代传媒平台对东平渔鼓的艺术形式、表演特色、文化内涵、民俗特色以及文化价值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宣传,能够让群众对这种民间音乐产生全面的认识。能够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价值等各个层面去解读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另一方面,地方文化部门要以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去打造科学的保护和传承计划,积极引导东平渔鼓的传承艺人和演艺队伍创作更多符合时代发展和现代审美的新作、佳作,在保持东平渔鼓民间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和艺术魅力,紧随时代发展创造出更多艺术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思想内涵深刻的优秀作品,能够真正的体现民众心声,体现地方民间音乐特色。
三、结合教育平台促进东平渔鼓发展
目前,地方音乐文化借助教育途径加强自身传承发展已成为一种趨势,取得了可观成效。对于东平渔鼓而言,也应结合教育平台,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拓展自身的传承路径。文化部门可以与教育部门强强联手,优选渔鼓曲目资源,将其纳入地方音乐教学体系中。比如,可将东平渔鼓引入幼儿园教学,从启蒙教育开始引导本地区儿童对身边的民间音乐产生深刻认识,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成为东平渔鼓的小粉丝。同时,还可将东平渔鼓纳入到小学校本课程,作为特色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学科角度加强对东平渔鼓的鉴赏能力,进而成为东平渔鼓艺术传承的一员。此外,还可将东平渔鼓引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促使教学课堂延伸到民间,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采风,体验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不仅强化学生的艺术感受,还能够增强其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所以,对于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而言,借助教育平台拓宽传承路径,发挥各级学校教学资源优势,对于东平渔鼓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非常关键,也具有深远意义。
总而言之,对于东平渔鼓这种地方特色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传承和发展的方式与途径是多样的,需要根据其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规划。而以上所举三种方式仅代表了东平渔鼓传承和发展工作的若干要点,还有很多潜在的策略措施有待进一步探索。我们只有加强对东平渔鼓艺术特色的认知,强化对于东平渔鼓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弘扬,才能综合统筹科学性、传承性、发展性的要求,全面推进东平渔鼓的创新发展,并促其在未来的产业化发展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蕾.渔鼓的传承发展特色研究[J].黄河之声,2012(06):12.
[2]李丹阳.东平渔鼓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7(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