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对绩效的影响
——基于五大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2019-11-05 01:05:46张余钰郝生跃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效度修正关键

张余钰, 郝生跃

(北京交通大学 经管学院, 北京 100044)

近几年,由于各地方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日益增大,政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回顾大量文献可以看出,从1998年至今,PPP模式研究处于逐渐升温的趋势,而如何提高PPP项目绩效已成为PPP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1]。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认为PPP项目失败是缺乏有效提高项目绩效的方法。研究发现明确关键成功因素并做出相应完善措施的项目班组可以改善PPP项目绩效[2];Kagioglou等[3]认为可以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提高PPP项目绩效,最终实现项目成功;Yuan等[4]进一步描述了关键成功因素对于希望改善PPP项目绩效的利益相关者来说极其重要;Zhang等[5]提倡使用正确的关键成功因素改善PPP伙伴关系,从而使得PPP项目性价比最优。所以,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与项目绩效的影响关系十分值得探究。目前,国内外有关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愈加趋于成熟。同时,不少学者对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PPP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与项目绩效关系进行了探究。Khalid等[6]通过文献回顾提取了11个关键成功因素和6个绩效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了关键成功因素与绩效指标的相关性;郑传斌等[1]选取付费类型和关系态度为调节变量,运用阶层回归探究了五大关键成功因素对项目绩效的影响。

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存在不足:一是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提取不够全面;二是研究大多忽略了关键成功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认为关键成功因素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这与事实相违背。因此,本文将更为全面地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充分考虑关键成功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清晰关键成功因素对绩效的影响关系,并确定我国PPP项目五大关键成功因素。研究结果旨在为PPP项目参与主体提供理论依据,即参与主体可根据关键成功因素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效应大小,有所侧重地进行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绩效,推动PPP项目成功。

1 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的确定

1.1 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体系构建

1.1.1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Rochart等[7]于1982年首次提出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s)的概念,这个概念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最初应用于探讨产业特性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自此之后,CSFs的分析和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信息系统、制造业等多个领域。20世纪70年代,Mohr & Spekman[8]首次将关键成功因素引入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工程项目领域的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保证项目成功的因素,需要重视并时刻控制以确保项目目标实现。此后,大量学者对工程项目领域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近年来,PPP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不断趋于成熟,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也更为全面。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不同学者选取的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存在着一定差异。

本文通过对26篇文献进行回顾和统计,将文献中出现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梳理,在深入理解其涵义的基础上,进行关键成功因素的查漏补缺、合并相似因素等工作。为提高关键成功因素识别的可靠性,剔除出现频率较低(出现次数<3次)的关键成功因素,共识别出14个关键成功因素。详见表1。

表1 关键成功因素文献统计

1.1.2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体系构建

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借鉴张尚等[10]的关键成功因素分类依据,并进一步总结归纳,将上述识别的14个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划分为三个维度:参与主体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合同与采购因素,即将强大的私营主体、政府提供担保、有效的监管机制3个关键成功因素总结为参与主体因素;将有利、系统、完整的法律框架、良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稳定的政治及社会环境、政策支持、公众支持5个关键成功因素总结为外部环境因素;将透明的采购和招标程序、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清晰的角色和职责分配、合理的定价机制、公私双方强有力的承诺、真实彻底的成本/效益评估机制6个关键成功因素总结为合同与采购因素。据此,构建如图1所示的关键成功因素体系。

图1 关键成功因素体系

1.2 PPP项目绩效指标选取

Williams[2]认为采用PPP模式的私营部门更愿意使用技术和创新能力去提高产出和降低风险;欧洲PPP专家中心(EPEC)指出,公私部门合作会降低项目生命周期的总成本;Chou等[33]提出PPP模式的主要原则之一是根据参与方的能力分配风险,将风险分配给更好管控的一方,进行最优的风险管理,进而创造价值。Khalid等[6]选取时间、成本、质量、服务、利润和变动绩效(Variation Performance)共5个绩效指标。郑传斌等[1]认为可以从以下6个层次评价PPP项目绩效:使得项目质量、成本、工期目标更加均衡合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性价比更高;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利用率更高;更有利于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张万宽等[34]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了11项PPP绩效评价指标:提高满足公众预期的能力、带来创新与技术转移、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促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提高性价比(价格与质量的比较)、改善成本控制能力、更好地实现安全责任、更加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服务及时,通过因子分析,将11个PPP项目绩效指标划分成4个维度:经济、环境、安全和社会。本部分通过对上述5篇文献进行分析,将文献中PPP项目绩效指标进行梳理,在清晰其绩效指标涵义的基础上,完成绩效指标的合并、总结归纳等工作。详见表2。

表2 绩效指标文献统计

从文献统计结果来看,总体来说,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可以通过成本、时间和质量来评估PPP项目的绩效[3]。同时,近年来学者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有利于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两个指标的认可度较高。究其缘由,一方面,对于资金匮乏的地方政府来说,采用PPP模式的初衷是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多且优质的服务[35]。另一方面,采用PPP模式的项目,社会资本方更愿意采取创新措施减少成本,提高收益[2]。因此,本文选取学者认可度较高的5个绩效指标: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更好地控制进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有利于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下文用ZB1—ZB5表示)作为项目绩效的衡量指标。

2 样本收集及其有效性检验

2.1 问卷设计

本文通过借鉴相关文献以及广泛询问该领域的学者建议,提出问卷的测量指标。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被调查人工作年限、所在单位性质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是关键成功因素和项目绩效指标的相关测量量表,本部分要求被调查人根据自身参与项目的实际情况填写,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打分法,“1”表示很差,“5”表示很好;第三部分是其他建议。为确保问卷能够较好地描述潜变量,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进行预测试,反复修改完善问卷的表述与措辞,尽量避免由于表述不清而造成的误差。

2.2 数据收集分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面对面和网络两种方式发放问卷共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进一步剔除缺项、漏项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计103份。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67.7%。调查问卷回收信息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样本分布情况统计

2.3 样本的有效性检验

2.3.1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本文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参与主体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合同与采购因素和项目绩效共4个一级潜变量进行了信度分析。本研究通过反应内部一致性的指标Cronbach’s α进行信度检验,且认定Cronbach’s α> 0.7即表示量表可以接受,目前多位学者普遍认为Cronbach’s α系数至少应大于0.5。整体而言,大多数一级潜变量的Cronbach’s α均大于0.7,合同与采购因素Cronbach’s α虽小于0.7,但仍在接受范围,故测量数据整体属于可接受的信度水平范围(详见表4)。

表4 信度检验结果

2.3.2 效度分析

有效性分析是指上面收集的数据是否可以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潜变量。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全部潜变量进行有效测量,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效度检验。目前,效度的检验主要包括收敛效度CV和区分效度DV两种检验[35]。为了验证收敛效度,本研究选取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和组合信度CR来表征收敛效度。当AVE值大于0.5且CR大于0.7时,潜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对于区别效度的检验,本研究选用Fornell & Larcker提出的信赖区间法检验区别效度,信赖区间法是指判断两个因子间相关系数φ加减其两个标准误φ所形成的区间(φ±2φ)是否包含1:如果包含1,则可以说明两个因子间的区别效度不高;反之,则说明两个因子的区别效度可以接受。在进行有效性分析之前,有必要确定收集到的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SPSS 22.0的输出结果显示的KMO值为0.714,其值大于0.5,故通过检验,且其显著水平p为0.0038,小于0.005,说明此模型适合做因子分析。接下来进行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的检验:

(1)收敛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收敛效度的数据参数分析:当AVE值大于0.5,CR大于0.7时表示该潜变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说明此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变量,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区分效度检验(详见表5)。

表5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2)区别效度分析

对于区别效度,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其标准误见表6,4个因素间的相关系数不高,并且其相关系数加减两个标准误所形成的区间不包含1,可以揭示各个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表6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及标准误

注:括号内数值为标准误

3 建模及结果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既包含因素分析又包含路径分析,将两种统计方法进行了良好的结合,适用于研究各变量间的结构关系,并可以用来验证构建模型的假设是否合理及模型的优劣性,此外,结构方程模型可以修正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具有如下优点:一是能够考虑关键成功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更为符合实际地探索潜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二是依据SEM的拟合程度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可以代表关键成功因素对绩效影响效应大小,比常见的因子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更具有说服力[37]。

3.1 模型假设

通过回顾有关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参与主体因素对PPP项目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2:外部环境因素对PPP项目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3:合同与采购因素对PPP项目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4:外部环境因素对参与主体因素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5:外部环境因素对合同与采购因素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3.2 模型的修正

由于初始模型的适配性较差,故进行模型的修正。每修正一次后都要进行修正后模型的运算,此外,修正应该结合实际意义。修正过程见表7。

表7 修正过程

3.3 修正前后拟合优度比较

根据初始假设,应用AMOS22.0软件建立关键成功因素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模型。极大似然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优良估计,具有一致性、渐进无偏性。本文则将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数据带入结构方程模型,操作软件时选择极大似然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显著性检验,得到初始模型的CFI,χ2/df,GFI,RMR,PGFI,RMSEA,PNFI等指标,发现初始模型不能通过部分适配标准,说明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适配性差。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上述修正,经过多次修正后,模型的适配指标除RMSEA一项基本满足要求,其他指标均达到适配要求(详见表8)。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所示,此修正模型通过适配度以及显著性检验。

图2 修正后模型

检验指标适配标准初始数据适配判断修正后数据适配判断CFI>0.9,最少> 0.80.792否0.808是RMR<0.050.051基本满足0.042是χ2/df<22.061否1.945是GFI>0.90.844基本满足0.944是RMSEA<0.050.078否0.055基本满足PGFI>0.50.426否0.574是PNFI>0.60.603是0.689是

3.4 输出结果与分析

3.4.1 输出结果

数据运算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H1~H4通过了验证,H5未通过假设,具体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假设检验结果

3.4.2 计算权重

表10 潜变量权重系数及排序

3.4.3 结果分析

从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看出:(1)14个关键成功因素都对项目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影响效应大小有所区别;(2)权重系数较大的五大关键成功因素为强大的私营主体CSF1、政府提供担保CSF2、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CSF10、政策支持CSF6、有利、系统、完整的法律框架CSF4,说明这5个关键成功因素对PPP项目绩效产生的影响效应较大。

国外PPP项目研究领域认可度较高的五大关键成功因素为风险分担、强大的私人联合体、政策支持、公众支持、程序透明,通过对比本文提取的五大关键成功因素可以看出,其中强大的私营主体、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政策支持分别与国外的五大关键成功因素中的强大的私人联合体、风险分担、政策支持一一对应,而公众支持与程序透明两大因素对我国PPP项目绩效影响较小,政府提供担保与系统完整的法律框架对我国PPP项目绩效产生了较大影响效应。这种差异源于不同国家的行业环境和建设环境不尽相同[10]。首先,对比其他国家,我国PPP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公众配合度相对较好,且招投标流程、采购流程的公开性均有十分严格的法律要求[34],故公众支持和透明的采购招标程序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波动不大;其次,由于我国入库的PPP项目平均投资额较高,且投资回收期长,前期筹集资金是困扰社会资本的一大难题[34],通过提供合理担保能够为社会资本增信,有效地降低社会资本方的PPP项目融资成本,促进项目成功融资,进而影响项目绩效;再次,法律是PPP项目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法律存在不完备性,导致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不足,不能有效地规范PPP项目发展,进而出现了不顾地方财力盲目建设、政府失信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项目非正常终止的概率。

4 建 议

结合五大关键成功因素,综合考虑我国PPP项目发展现存问题,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以及社会资本层面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国家层面

一是完善法律体系。目前,相关法律存在着不统一、矛盾、不全面、难以落地等问题。因此,建议着力完善法律框架,消除矛盾点,对重要的概念进行严格统一定义。此外,应进一步细化PPP专项法,制定完善的专项法,使得PPP项目发展有法可依。在完善法律的基础上,以法律为抓手,规范PPP项目发展,减少项目非正常终止,推动PPP项目健康发展。

二是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建投资的文件,这是导致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热情高涨的主要原因。未来,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更有侧重地提供政策支持,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社会资本层面

一是提高综合能力。首先,企业应加强自身经济实力,创新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其次,应关注运营能力的提升,重视运营管理工作,采用有效措施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提高收益;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合作,组成强大的私营联合体,以期能力互补,提高综合实力。

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首先,应与政府方反复沟通与谈判,确保风险分担机制的公平性,合理地承担部分风险;其次,社会资本方应重视风险管理,深入分析预测项目存在的风险,针对项目的建设特点,科学、合理、公平地制定风险应对方案。

(3)政府层面

应提供有效担保。首先,政府方应为社会资本方提供融资担保,推动社会资本方融资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在政府担保问题中,参与双方应注重担保的有效性,政府应提供基于公共支付的间接担保等合法担保方式,此类担保不仅合法又不会增加政府负债,同时能为企业增信,从而降低PPP项目融资成本,推动项目融资成功。

5 结 论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合理地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并将关键成功因素划分为3个维度:参与主体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合同与采购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关键成功因素对项目绩效的影响关系。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确定了14个关键成功因素均对项目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影响效应大小有所区别;(2)确定了五大关键成功因素:强大的私营联合体、政府提供担保、合理的风险分担、政策支持、法律因素,其与国外研究领域认可度较高的五大关键成功因素存在差异;(3)根据五大关键成功因素,结合现存发展问题,从国家层面、政府方、社会资本方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PPP项目参与主体进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效度修正关键
Some new thoughts of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ased on Miall's paper(1985)
修正这一天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30
高考考好是关键
合同解释、合同补充与合同修正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28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软件修正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获胜关键
NBA特刊(2014年7期)2014-04-29 00:44:03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中国商人(2013年1期)2013-12-04 08:52:52